韩丹丹、林雪冬
(肇东市融媒体中心(肇东市广播电视台),黑龙江肇东市 151100)
电视新闻在融媒体环境下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凝练文字,保持图片精美高清、音频和视频流畅清晰等,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需要其转变自身角色,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网页制作技术等的学习,同时能分析媒体处理技术、网络点击量大数据等,提高电视新闻观看效果,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新闻体验。建议如下:
在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中,电视新闻记者离新闻更近了,但怎样平衡角色内核、技术认同的关系是对记者角色转变的一大考验。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必然要进入技术和人互动的场景,电视新闻记者务必要坚持守望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角色内核,正确处理和技术认同之间的关系。例如电视新闻记者要加强自身思想转型,凭借技术延伸角色认知,生产高质量电视新闻产品,充分反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且在融媒体发展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电视新闻记者应深刻认识公民新闻只是大众利用新型技术手段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本质依旧是记录生活,尽管公民记者没有接受专业培训,具有参与电视新闻的偶然性,但他们不会冲击专业记者角色,记者不能一刀切地反对公民记者,要细致核对其新闻来源及真实性,作为新闻参考,明确自身专业角色认知,用高质量新闻回馈社会,把外部压力变成角色转变动力。在技术认同上也要基于角色内核进行延伸,共同作用于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变[1]。例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运用现场录音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录音片段,使其更清晰,优化声音效果;重视采访设备的升级,用稳定性良好的微型GoPro设备替代沉重的摄像机,即便是跑动采访也能保证视频效果;熟练使用各种编辑软件,修改图片、剪辑音频、编辑视频等,熟悉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运作,提高电视新闻的受众关注度。
记者是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见证人、第一经历者,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把现场信息传递给外界,引导正确的舆论。所以记者在突发新闻事件现场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维护现场群众的情绪,保证救援物资有序运达等。而新闻信息在融媒体环境下更快速地传播,渠道趋于多元化,为保证电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要求记者具备优良的现场事态角色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有效融入突发事件。和普通新闻事件相比,突发新闻事件存在不确定性,通常是无预料发生,记者要提高自己的现场融入能力,顺利圆满地报道整个新闻事件。例如电视新闻记者要在现场采访中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密切注意当事人情绪的变化,预防受访者因问题敏感而不配合或者变得焦虑。若记者在现场无法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忽视自身角色,就容易发生泄漏个人隐私信息、政策信息等问题,形成双方沟通障碍,很难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记者要不断锤炼技能,善于处理自身角色,提升和当事人交流的技巧,同时及时转变角色,利用现场控制、语言交流,提高采访效果。
电视新闻记者在融媒体环境下要想顺利转变角色,除了提升技术水平和突发事件融入能力,还要在新的场域下做到对角色的坚守、创新。记者是记录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先锋,应根据时代变迁丰富角色内涵,做党的声音传播者[2]。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抓好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是打通传递党的声音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性举措,记者应努力靠近基层,把党的声音传播得更远、影响力更大。同时保持更高的敏感度,科学选择内容信息,在扮演好记录者角色的基础上做把关者,化身引导舆论的旗帜,坚守引导舆论的制高点,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客观反映各方面问题,保证坚守公平和正义。
当然,四全媒体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对自身角色有新的认识,不管如何创新角色,都不能改变基本角色定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为群众服务的底线,更好地完成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工作。电视新闻记者角色的坚守和创新一直都是相互促进的,记者角色的转变和创新和原有角色土壤不可分割,角色的坚守同样离不开创新,要在电视新闻工作中注入时代价值,进一步理清坚守、创新的关系,助推新闻舆论工作再上新高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总而言之,网络时代的信息瞬息万变,创新媒体生态,新闻行业在融媒体环境下变幻莫测,电视新闻记者要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从容应对挑战,通过整合角色内核、技术认同,提高融入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到坚守与创新并重,在媒体融合技术的支持下保证电视新闻信息的专业性、时效性,顺利高效地转变角色,顺应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