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县利用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12-06 16:04:51徐进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徐进

(沈丘县文化馆,河南 周口 466300)

“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那么,地方文化职能部门是如何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沈丘县进行了走访调研。

一、沈丘县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工作的成效和变化

(一)漫步大街小巷,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漫步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时,无论是广场公园,还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幅幅“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和标有“遵德守礼”文明用语的提示牌,向人们传递出道德的力量、文明的熏陶。目前,沈丘县6个核心价值观宣传主题公园、12条城区主干道公益广告街区、500多个公益广告文化墙摇曳生姿,装扮着城市的风景、美化着人们的心灵。如今的沈丘,犹如一座缤纷的大花园,文明之花在这里竞相开放。走进槐店镇刘楼社区,场院内整洁一新,服务大厅宽敞规范,图书室、志愿服务站、党员活动室、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等一应俱全,群众正在活动中心上网查资料,图书室里有人在读书看报。来到新规划的河南农贸市场,门前道路平坦宽阔,停车位上车辆整齐摆放,市场内,熟食、蔬菜、水果等各种摊位分类排列,销售人员干净的着装更显规范整洁,更让人感到温馨的是公开的价格和诚信的服务。

(二)驻足文化广场,国学经典余音绕梁

向历史“取经”,把传统文化和时代文明结合起来,是沈丘县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记“妙招”。沈丘县是国学经典《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祖籍地,近几年来,沈丘县致力于把《千字文》文化叫响、做大,使崇德向善蔚然成风。擦亮传统文化品牌,需要“软”、“硬”兼施,沈丘县2012年引资1.6亿元,建成中华槐园《千字文》广场;2014年投资5.2亿元,建成10.5万平方米《千字文》产业园项目,为开展《千字文》知识演讲赛、《千字文》全国书法大展赛等提供了场地和平台,积极普及了《千字文》倡导的道德养成主张等传统文化知识。为推进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沈丘县每周宣传一例“凡人善举”,每月开设一次“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讲座,每年举办一次“感动沈丘”百佳人物评选活动,使道德建设正不断引向深入。

(三)静观民风民俗,美景美德相得益彰

近年来,沈丘县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沈丘正能量”主题活动为载体,狠刹大操大办风,涵养文明和谐乡风,引导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文明素质,全县上下除陋习、树新风、倡文明蔚然成风。以前在沈丘县结婚需要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为刹住这些旧风气,沈丘县下发文件,对党员干部约法三章,开展了移风易俗看党员、党员岗位树新风等活动,对违规者通报、约谈,同时动员各级文明单位签订承诺书,联合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倡议举办集体婚礼,引导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婚恋观。在农村,以村红白理事会为抓手,对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在全县广泛开展“乡贤、孝贤”“好家风、好家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县乡村更加文明和谐,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二、弘扬传统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有些人思想观念与传统文化割裂

当前,由于手机微信、抖音、微博的发展,使得许多人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加选择地、盲目行地追求一些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如一些人争相过圣诞节、愚人节等,造成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忘。学习、借鉴甚至吸收一些西方文化固然必要,但是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有些人奉行经济至上而道德滑坡

据媒体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一些家长的溺爱和骄纵,在中国约有20%的中小学生存在霸道、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不健全的思想道德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折射出经济至上、道德底线缺失的社会问题,一些人丢失了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准则,这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共性不良之风。

(三)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虚位的现象

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少、课时少,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各个中小学生开展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更少,开展的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有时只是一种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受经费不足的一些问题,一些地方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单位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上一些传统文化读物比较晦涩难懂,失去了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弱化了对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公德等思想教育的引导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够。

三、几点建议

(一)党员干部要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率

按照中国传统道德理念,做人的根本是正心、修身、积德、为民。历史的事实证明,清官不是作了官才清廉的,而是在人品上已具备了清廉的品格。选拔领导干部要以传统的道德品质修养为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格修养当作终生的必修课,以大公、孝廉、勤政、诚信、高尚的情操、为民的思想、关注民生的贤德,引导更多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以此树立自己的权威,使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坚强有力。同时,各级领导也要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摒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用注重文化安全、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忧患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为传统文化的弘扬积极做好表率作用。

(二)党委政府要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

建议地方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长,从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借此来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私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支持。

(三)职能部门要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

文明办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

(四)文化阵地要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

地方各级“道德讲堂”要把传统文化价值标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融入到城乡居民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将学校建成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德育课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俭学、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寓教于乐。

(五)节庆活动要注入传统文化的新内涵

每年我们都要过好多个传统节日,从年初的春节、元宵,到清明、端午、中秋,直至冬至,这些节庆活动是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民族意识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体现。中华民族正是在对这些节庆活动的代代相传中,让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在传承创新中,要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新内涵,积极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