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
(贵州省织金县委党校,贵州 毕节 55210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将为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带来许多难得的机遇。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进一步会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政作为国家“钱袋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在资金上优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1]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将农业财政支农支出口径进行调整,农林水事物包括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因为统计年鉴数据口径变小,贵州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主要以2007年-2018年贵州省财政支农支出中县、乡农林水事物、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教育进行统计。
贵州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科学技术,交通运输,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农林水务。
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政府这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运用好国家“钱袋子”将财政支农支出进行合理分配,进一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结合实证结果提出建议如下:
2017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财政支农支出应进行合理预算规划,确定支农支出的总量的用途,规范支农资金申请、审批、使用的流程。在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上,根据中国《农业法》“国家财政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制度”的法律规定,确保财政支农支出在总量要逐年的增长。结合贵州省各地区实际现状,应加大农林水事物的投入。省级财政中财政支农支出应向县级倾斜,县级财政制定的支农政策与农民现阶段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收入放在首位。加大农村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加大重点产业项目调整的推广力度。农业科研、数字经济应与乡村振兴结合,财政支农应需加大支持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土特产”走向城市。
优化贵州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第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城市资本流向农村,创造良好人居生活的环境。不仅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第二,加大水利工程的投入,贵州省山地农业地理特点,使得人均可耕种面积地小,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提农田水利的质量,可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第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目标是产业兴旺,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将文章写在“田坎上”,支持科研人员及返乡农民工到基层创业,拓宽创业渠道和资金扶持力度。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贵州省继续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同时要确保支农资金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减少重复建设,确保投入项目的质量。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各领域的监管体系,健全科学规范预算资金管理制度与内控制度。在大数据平台下建立以评价为主的支农资金考核机制,实施监管常态化,审计、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对各项目的资金进行检查,对存在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加强贵州省政府债务监管平台的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借乡村振兴的名义违法违规举债。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与地方都逐年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投入,这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如果没有发挥其价值将会形成“沉没成本”。2018起中央实行“减费降费”以来,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大幅度减少。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除浙江省与广东省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出现盈余,其他省份财政均出现赤字。乡村振兴战略是长久性战略,不能全靠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投入。目前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大力投入下,贵州省各乡村已初步实现乡村“四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乡村基础设施比以前有明显改善,乡村振兴留住农民,必须有产业做支撑,需要积极应导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投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积极探索普惠金融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