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珍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气象局,西藏 林芝 860400)
前言:近几年,各种气象设备逐渐现代化,气象业务也呈现出数据化的发展趋势,雷电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对户外设备的雷击破坏,还能够使得电子元件受到感应电流的破坏,使得无线通信受到影响,难以保证数据传输与存储的稳定与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将雷电防御技术切实应用于气象保障工作当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第一,户外气象设备和设施的防御需求。观测场以及自动气象站等基本都需要在户外建设,还需要保证环境开阔,不能存在遮蔽物和金属构筑物。这样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其受到雷击。存在于场内的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施具有较强的精密性,容易受到来自于电磁的破坏[1]。这些设备能够为气象观测提供数据。这就使得对其采用雷电防御技术非常关键。第二,通信以及数据传输的防御需求。在气象工作体系中,需要经过气象数据传输这个环节,主要有有线和无线两种类型。无线传输存在雷击或者电磁破坏通信设备的风险,使得传输信号受到干扰,有线传输则容易受到线路受到雷击的风险,使得电涌破坏内部设备。第三,计算机与网络的防御需求。在多年前,气象工作已经无法脱离计算机与网络。如果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受到电磁破坏,会形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各种服务器、数据中心、机房等都承担着数据传输、处理、存储等任务。这些设备和设施受到电磁破坏则会造成传输受阻、数据丢失或者失真等问题,后果及其严重。
从基本思路的角度来看,气象设备与设施的电破坏防御需要经过导走电流、消除电位差以及防止电磁场危害这几个环节。例如,在户外的观测场以及自动气象站中设置接闪设备,直接运用接地措施,都是将雷击以及感应雷所形成的电流导走。运用接地装置以及做等电位连接能够将所产生的电位差消除。这样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气象设备免于电流破坏或者干扰,从而正常运行。从这个角度来看,防御电破坏是气象保障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情况下,在对气象设备与设施实施磁破坏防御时,其基本思路为避免磁场对电子元件所造成的直接破坏,避免通信信号与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受到干扰以及磁与电相互转化所形成的电破坏。所以,应该切实将屏蔽措施应用于气象工作的重要设备、机房、线路以及数据中心当中,避免磁场破坏关键的电子元件以及对通信信号和数据传输形成干扰,还应该同时对感应电流所能形成的电破坏进行有效防御。避免磁破坏能够对于气象数据的安全性形成保障。
在气象工作中,人是主体,如果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较强的雷电防御意识,忽视对于防雷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也难以发挥雷电防御技术的作用。所以,要想使得雷电防御技术能够真正对气象工作实现保障,就应该将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2]。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并将其切实落实下去,使得气象管理工作人员的雷电防御意识有所提升。
以现代化城市建设为背景,气象设备与气象业务也逐渐呈现数据化的特点。气象设备与设施雷电防御的重心得到转移,以往仅仅能够实现单一的户外设备放雷击,现在能够形成较为全面的防御体系,对于设备仪器、通信设备与网络、计算机、数据中心、传输线路等形成保护。在具体的工作中,防御的难点体现在这些设备和基础设施需要依靠互联网与电力能源,电与磁也无法互相分开,电与磁能够相互转化。一些金属磁化后,磁性会一直存在[3]。因此,这个问题成为了气象设备与设施雷电防御的一项重难点,需要引起相关气象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从而积极探索优化途径。
结论:综上所述,在智慧城市在不断建设中,智慧气象成为了一项关注度较高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运用雷电防御技术保障气象工作中,应该同时兼顾电破坏与磁破坏的防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本文对雷电防御技术在气象保障工作中的应用展开的一系列浅析,希望能为气象设备和设施得到有效保障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