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嬛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文化馆,甘肃 白银 730600)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的显著特征,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以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主,文化建设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文化。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反过来文化的建设也促进个体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文化建设中要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推动中国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就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文化建设中的体现展开深入研究,意在提升文化的建设水平。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穿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国家以及社会所做的一切决定都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理念。人民就是文化生产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艺术的源泉,文化艺术为大众的精神发展服务。中国特色文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地位不可撼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要求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都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人民至上理念提出要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开展工作,文化建设工作自然就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文化建设体制执行力度不高是当前影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原因之一,以至于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权利实施不到位,不利于保障大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尽管当前法律保障制度愈加完善,由于制度落实问题,当个人的文化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有人会主动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还有就是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没有切实发挥作用,以行政管理为主,刻板、强制等手段影响了建设的质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大众的文化权益提供基本的保障,但是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基础文化服务设施陈旧,文化单位没有担负起组织文化活动,创新文化内容的职责,严重影响了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国家将关注重点还是偏向在经济上,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远远不够为大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文化建设有紧密的联系,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很多人对文化消费不重视,消费品定价过高,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的精神文化产品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不仅影响了国内为文化建设,也不利于文化输出。
群众的文化意识是影响大众主体地位的首要因素,群众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发展者,如果大众缺乏主体意识就会影响文化建设的质量以及速度。还有大众对自身的文化权益不够重视,缺乏保护意识,不但无法保护好自己的文化权益还会侵犯他人的权益。因此需要通过教育以及宣传提升大众的文化意识。
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的首要体现就是创造文化,实践活动是文化创造的源泉,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时至今日这些传统文化都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现代文化发展的不重视,导致部分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没落,群众不仅要创造文化,还需要创新文化,提升对各种先进文化的重视。
群众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进行改革,生产出更多新颖、实用性高的文化产品,满足大众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在文化产品的设计上要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打造文化创意产品,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化消费市场的监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文化能够丰富个人的精神素养,引导大众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精神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对文化建设的宣传,维护大众的文化权益,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大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全面的设施保障,财政部门加强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单位在自身允许的范围内获取文化建设资金,设置专项基金用于基层文化建设,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推动社会各界文化发展与建设。
结束语:文化是推动个人发展的动力,文化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文化都会引导大众精神的建设与发展,对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文化要与经济发展速度想匹配,完善中国特色文化,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本文对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探究还存在很大不足,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