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刚 2 刘菊梅
(1赣州市赣县区委党校,江西 赣州 341100;2赣州市赣县区大埠中学,江西 赣州 341100)
脱贫攻坚以来,各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赣南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虽然绝大多数“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已整村脱贫,但后续巩固的压力仍然较大,贫困群众还有返贫风险,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些困境亟待解决。
“等靠要”思想突出,个别农户想尽办法要进贫困户,甚至认为当了贫困户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家庭经济发展缺计划、缺技术,缺乏脱贫致富的手段。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也存在懒汉现象,面对贫困,不是积极寻找对策,而是等政策上门,消极度日。
目前,绝大多数赣南老区农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以种养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贫困户种植作物以水稻、蔬菜为主,由于土地贫脊,加上地处偏远,大多只能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养殖业也很单一,大部分养殖的鸡、鸭、鹅数量不多,仅用于自家过时过节食用,没有真正地形成规模化,即使目前政府扶持的蜂蜜、甜叶菊、蔬菜等产业,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漂流、荷花园观光等旅游产业旺季主要集中在夏季,淡季时间脱贫致富带动不足。
虽然不少村组都通了水泥公路,但山路崎岖,坡陡弯,交通不畅问题仍然明显,一些有限的农特产品也很不容易及时外出交易,闲置的土地也难以流转开发。
偏远地区的许多耕地分布在山谷中的梯田,单块平均面积仅不到半亩左右,且受两边高山的影响,农作物光照时间比平地明显更短,气温比山下平地要更低。
常年在村居住的人口偏少,且大多为45岁以上或15岁以下人口。同时不少村内患病、因残、缺乏劳动力人数较,目前因病、因残致贫和缺劳力致贫的户数,占贫困户总数已超过半数。
结合赣南革命老区偏远乡村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大力实施扶贫开发,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壮大传统产业。组织动员贫困户发展传统种养产业,紧紧抓住乡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良好契机,壮大种养产业。二是做大其他产业规模。在壮大传统种养产业的基础上,要结合各村实际,大力发展其他经济作物产业,努力扩大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如种植火龙果、葡萄、莲藕、西瓜、优质水稻、油茶、蔬菜等,做强做优扶贫产业。三是发展旅游产业。近年来,多地探索了“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以漂流、瓜果采摘、荷花观光等旅游项目为抓手,支持其发展壮大,帮助解决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和支持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开办“农家乐”。
为有效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一是就近安排一批。同时用好扶贫政策,安排贫困劳动力在村从事保洁员、生态护林员、图书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二是县域内解决一批。鉴于不少村组有富余劳动力较多的特点,可充分利用挂村县域领导分管产业园区的优势,发挥务工人员与缺工企业牵线搭桥作用,并大力宣传扶贫就业政策,帮助富余劳动力解决在县域内就业。三是省外转移一批。积极联系本村在外经商或务工的成功人士,协助转移富余劳动力。
一是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在村组范围内积极宣传“五净一规范”要求,推进村庄净化、亮化、美化工程。二是保障道路畅通。积极争资争项,统筹规划建设旅游公路,实施公路整修,使之真正成为乡村旅游致富公路。三是完善公共活动室。进一步完善村便民服务中心、村扶贫工作室等综合服务楼功能,保障村民集体活动场所。
一是抓实教育扶贫。进一步摸清摸准贫困家庭子女底数,及时将教育补助资金发放到位,确保适龄儿童就学。二是抓实健康扶贫。落实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和二次补偿等健康扶贫政策,确保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三是抓实结对帮扶。进一步落实帮扶干部责任,帮扶措施到人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