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的非语言沟通和影响分析

2020-12-06 16:04:51赵晶晶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赵晶晶

(景德镇市演艺有限公司,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引言

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主持人的非语言沟通其重要性非常的突出,能够使得文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等非语言因素对于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持人来说非常重要。其能够潜移默化中变成沟通技巧,成为语言交流的必要补充,便于主持人更好的呈现群众文化活动。

一、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非语言沟通的内容

人们在进行沟通的时候,除了用语言进行沟通,还会运用肢体表达来进行沟通,通过手势、姿态等非语言方式去进行辅助交流。这些非语言的沟通内容是人们尊重自然的动作,是一种真情流露。但是情况不同,非语言信息存在较大差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过程中,主持人要准确的运用非语言信息。活动进行时,主持人的非语言行为有三种,分别是人体行为语言、面部表情以及主持人着装。

首先人体行为语言比较常用,表达的效果比较好,依靠无声的行为语言,可以使情感表达的更加丰富。表情、眼神、体态、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非语言身体信号,能够成为有声语言的辅助工具,传递更多的信息,提高主持效果和质量。其中,主持人通过和观众的目光以及眼神交流,能够传递出更多清晰且正确的信息;其次,主持人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和观众以及演出人员的间距调整,能够传递出有声语言所不能表达出的意义。

得体的面部表情能够更好的丰富节目意蕴,同时使得群众获得一些亲近感。主持人得体的面部表情,还能够传递出赞同、友好、喜悦等含义,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除此之外,通过动作姿态能够更的进行思想表达,规范的礼仪姿态能够传递出一些信息和情感。最后,主持人的着装,要结合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型、主题等做出正确选择,大方得体的基础上,要和主题统一。

二、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群众文化活动的进行,主持人的非语言沟通具备个性化、情境性、可信性以及无意识性等特点。首先,主持人结合其个性以及气质设置固有个性化的非语言行为和演员以及群众做沟通,不同的主持人,其性格和气质存在明显差异,非语言行为的运用体现出个性差异,演员和群众就能够通过差异去解读主持人的个性,理解其所想传递的思想和信息。

情境性方面,非语言与语言沟通都需要一个特定的语境去进行表达,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所以非语言行为具有特定的情境性。

另外,在个性化方面,非语言交流是人的一种属性特征,带有一定目的性,依靠接收者有意识的进行反馈,因此非语言交际是语言因素之外的,对接收者而言,具备信息价值的信息或者行为因素。

三、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语言沟通是利用声音去进行信息的传递,非语言沟通则是通过除声音之外的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方式去进行信息传递,是信息传递人一种习惯性以及无意识行为,通过模仿能够达成。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共同作用,相互联系,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区别。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时,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对于语言沟通来说,起到较好的辅助说明作用,是除了语言沟通之外所表达的无形的思想和情感,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进行感情交流。概括来说,主持人通过非言语沟通去替代语言沟通或是进行表达意义的辅助,加深语言沟通的印象和作用,就可以较好的运用非言语符号;其次,主持人运用非语沟通去替代语言,演员和群众接收信息,去理解主持人的意思,能够起到良好的替代作用;最后非言语符号是言语沟通的辅助,能够帮助主持人其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通过对于语言符号的控制以及调整,主持人可以运用其表达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意向变化的信息,使得主持人的行为更有感染力,富有更多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形式向演员和群众是传递信息,无论是哪种形式,其都具有一定的重要。非语言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有超越语言沟通所能传递的信息以及内涵,和群众文化活动最终成功与否有一定的联系一定条件下,主持人的非语言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主持人在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善于运用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综合素养,做好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有机融合,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