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体时代广电编导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0-12-06 12:04邹毅梁露允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编导传统媒体人才

邹毅 梁露允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近年来,随着移动技术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大众对于媒体的选择更为宽泛,同时也意味着媒体工作者间的竞争越来越大。传统媒体思维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全媒体时代对于复合型编导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全新的竞争模式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目前编导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一、媒体的迭代生发智媒体行业样态

1. 全媒体、融媒体和智媒体的迭代

与传统媒体相比,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媒体让信息传播快速便捷,无所不达、无处不在,并且传播成本非常低,传播人群数量庞大。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12月新增网民7508万;其中手机用户规模达8.97亿,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泛滥和信息过载。智慧互联网能够感知和识别巨量信息,把用户需要的信息第一时间准确送达,让用户更高效、即时地掌握信息。

固守单一传播方式的媒体岌岌可危,全媒体必然跟随时代脚步发展。全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高级形态,既有传统报刊、广电等媒体,又有“两微一抖”等互联网形态。融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有机结合,如报网、广网、电网融合互动,其重点在于相互渗透,形成与用户之间的有机关联。很多传统媒体依然是以传统媒介为主体来进行融合和整合,但从传媒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一定是以互联网媒介为主体,传统媒体的价值将被无限压缩,因此融媒体也只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媒体转型中的过渡形态。随着智媒体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弱势将愈加明显,未来属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能够指向未来的一定是基于智慧、智能的传播系统,能够为用户节约更多时间、创造更多价值的智媒体。

2. 智媒体生态对人才提出新要求

媒体融合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全媒体、融媒体和智媒体。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传媒特征。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体现在物理层面,即全员全层媒体;融媒体阶段则是化学反应,形成如同蒙太奇“1+1>2”的效果,整合融合创造新生;到了智媒体时代,则是基因层面的深度变化,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的媒体形式,使用户成为引领者和指引者。智媒体是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进行信息重新解构和传播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生成的传媒系统。

如何在智媒体时代占领更多的用户时间和用户注意力,这需要传媒人在内容质量上进行创新创造。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有超过70所高校增添了“人工智能”的相关专业,为媒体革新赋能。在算法、大数据的推动之下,智媒体的前景也因为字节跳动、快手等迅速成长的互联网公司而格外受到瞩目。这对于传媒一线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专业建设的前提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要想推动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与优势是不可或缺的。面对这样的挑战,需要对现有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方向重新思考与定位,将传统媒体人才和新型媒体人才的培养方式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阶段型的培养方案。要在人才结构方面进行最优化,加大全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为适应智媒体发展输送人才,为学科全面建设奠定良好的发展根基。在进入智媒体时代后,广电编导专业需要在原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下进行新构建,有针对性地打造跨媒体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 树立融学观念,打破传统藩篱

新型跨传媒人才的培养应当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集采、编、播技能于一身,在熟练运用智媒体技术的同时,兼顾文字、图片视频等整合任务的全能型人才。高校在融合变化的新型媒体环境下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因此要抓住开创媒体格局新契机,实现快速反应和变化,把智媒体思维放在第一思考路径上,将融合观念深入每个人心中。培养融媒体人才,打造智媒体力量,是这个时代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许多院校的新媒体、融媒体、智媒体意识仍然不强,认为融合传播就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在新媒体形式下进行呈现,只有复制粘贴,没有根据不同媒体形态进行“因媒施教”和因材施教,这种做法只会导致课程革新流于表面和人才培养的偏颇。媒体今非昔比,早已走进平民百姓之中,从“俯视”变成“仰视”。智媒体时代更加看重用户体验,“自嗨式”的传统形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传媒语境,人才培养需要审时度势,注重个性化培养和融合型思维培养。

2. 弱化学科界限,向多领域宽层次的“新文科”发展

广电编导专业应当立足新时代下的视听语汇,架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根据个人所长,达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知识结构上,从单一独面的学习方向向多领域、宽层次方向发展。尤其是“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更应当打破固有思维,重视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以专业为圆心,广泛涉猎学习专业相邻相关知识。在全球化视野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为着眼点,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文化语境中找到属于新型传媒语境的平衡点,拒绝“拿来主义”,创建本土化新内容。

戏剧影视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出现仅有十年时间,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比较年轻,自身的体系和特色还在逐步完善。在广播电视领域中学习,应具备更广博的知识,学科交叉理念更为重要。单纯重视文化积累或单纯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都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因此,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要进行必然的学科交叉,历史、政治、社会科学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专业建设的内动力是提升师资力量

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师资团队,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转变固有思维,更新知识结构

教师要及时关注艺术创作观念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的技术发展,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利用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确保与时俱进,将新的、发展的内容纳入到教学范畴中来。研究镜头语言不只是经典电影的专利,例如对时下火热的“李子柒”等网红现象依然可以剖析研究,有益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视频和文艺现象,都可以对其甄别、借鉴和研讨。

教学时,通识性课程应集中授课,在低年级注意学科基础的打通,做到基础学习牢固扎实,高年级则以专业方向为主进行针对性学习,实行小班分方向教学,学生主攻方向由相关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团队单独带领。坚持教学相长,杜绝纸上谈兵和固步自封,倡导专业教师进入行业前沿实践,避免用过往的实践经验长期授课。依托智媒体资源,增加教师团队的实践经验。

2. 形成多样化教师队伍,为智媒体人才赋能

一流大学全职教师队伍中博士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他们在独立思考和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学识基础,但博士学历在戏剧影视学科只有学术型,没有实践型,这与广电编导媒体行业以实践为主的培养目标存在不切合之处。教师职称和学历并不能完全作为是否能承担一流教学的评判标准,应该启用专业人士联动模式,充分发挥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与互动,把优秀的实践型人才以客座教师的形式纳入学校教师队伍中,对师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打破以往简单的讲座模式,采取系统的实践课程培养模式。加强院校之间的深入联系,互邀戏剧影视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开设选修课程,利用线上慕课、“一流课程”教学,互认学分,定期委派教师研修学习等。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引进新型媒体教学人才,重视理论研究与深耕行业实践双管齐下,将有利于培养智媒体下与时俱进的广电编导人才。

四、专业建设的外化手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在以往教学中,理论性课程通常以课件演示、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容易产生不投入、不重视的情况,课堂积极性不高,不能够将理论知识消化并灵活应用。针对现有高校学生以“90后”“00后”网络媒体一代年轻人为主的特点,应该建立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利用智媒体媒介工具,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模式

在智媒体时代,应该利用传播信息丰富、知识更新迅速的新媒介工具增强课堂的丰富性,从教师“一言堂”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思考问题。如教师在课堂前通过手机APP发起问题讨论,学生自主查询资料结合思考进行回答,可以看到不同意见和想法的碰撞,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再如可以尝试进行“学生大讲堂”,分配每组学生讲解不同的视听语言板块,不限制形式,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传统教学中也有让学生进行分组讲解或者单独讲解的板块,但基本都是学生上台演讲,幻灯片展示作为辅助,没有达到创新的效果。而使用新媒体进行讲解,学生不仅能够扎实掌握自己的教学板块,还能对新媒介进行探索和学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课内和课外接轨。著名的“学习金字塔模型”和“费曼学习法”都是利用有效输出学习知识来强化记忆,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2. 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领航人

无论哪一阶段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往往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以听取知识和背诵知识为主,难以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是启发者,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了解影视行业动向,发现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来引领发现。可以利用国外的“翻转课堂”模式,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线上网课学习或自主学习,课堂时间用来进行讨论和头脑风暴,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量化课上课下学业作业成果检验,例如对所开列的一些提升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必读书目进行读书成果检查,要求以专业形式呈现。学生独立完成从策划选题到文案、拍摄、剪辑、出镜主持等一系列任务,利用各类网络媒介以各种节目形式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将关联学科和新兴学科融入教学过程中,为培养智媒体人才提供应有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 注重学生媒介职业素养的养成,加强实践能力

提升媒介职业素养,即能够正确判断和评估媒介所传递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并能够有效传播信息。戏剧影视学是一个显性的学科,广电编导专业又是一个综合性专业,要想达到行业人才标准,就必须将职业素质培养、实践能力提升作为基础培养目标。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戏剧影视专业课程知识,还要增加适应新兴媒体时代的相关线上线下课程,利用互联网优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性课程学分比重,让学生既能掌握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又能适应新时代融媒体,实现就业目标,覆盖编辑、创意、创新、策划、创作方面培养,使学生学会内容创新、表达创新,避免出现教学和就业严重脱节的情况。在基础教学阶段,充分有效地在校内营造“全媒体”环境,在已有的校园公众号、新闻中心、校园报纸的基础上,增加校园微博、专业微博、校园抖音、校园电视台、校园留声站等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实践中了解媒体特征。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模拟项目策划和提案讲解,跟随热点进行案例研究,如设计所在城市的文化旅游新项目、艺术创意新方案,还可以在课下以工作室、训练营、兴趣小组等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选拔专业优秀学生参与节目创作或项目进程,承担前期调研、品牌策划、提案介绍、制作、市场推广等全方面内容。

4. 校内外形成合力,推进智媒体产学研一体化

聚焦智媒体研究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和在未来就业中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科技在媒体技术的驱动作用,建立工作室、研究所、实验室等作为研究与实践基地,对接国内大型媒体平台,以实训项目为依托,在实践中锻炼传媒新人,很多院校给出了有力的例证。如中国传媒大学建立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未来媒体领域高精尖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在疫情中和腾讯、阿里合作,让广电编导专业师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快速高效呈现作品。专业教育从来都不应该是空谈,只有在短时间内呈现高质量作品才能快速磨砺人才。一专多能,校内外联动,还有很多政府参与项目提供的科研创作基金,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有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

综上所述,广电编导专业在新时期影视传媒产业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变化。正因如此,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方向上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具备智媒体理性思维,找到融媒体发展布局方向的平衡点,不忘初心,回归教育本源,才能更有效地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编导传统媒体人才
人才云
试析新时期的电视台编导工作
阿里文化的使者——访阿里地区象雄艺术团舞蹈作品《甲·宣》编导白芨、《果沃情》编导次旦达瓦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论电视编导艺术的创新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