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珺同 (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
“月光”通常给予人祥和与美好的艺术意境。德彪西和贝多芬都是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音乐巨匠,他们都以月光为题创作了撼动世界的钢琴巨作。这两首作品分别是来自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clair de lune》和来自古典乐派作曲家贝多芬的《piano sonata NO.14 in C-sharp minor , OP.27, NO.2》。这两位音乐大师都将其想象力充分融入到“月光”当中,却碰撞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艺术情感。在著名人士对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评价中,认为贝多芬这首作品展现了他“幸福”和“悲伤”两种情感的极端冲击(Hausmann ,2016)。而德彪西“月光”曲的第三乐章《clair de lune》被评为毫无疑问是德彪西最美好的作品之一(Devoto,2008)。虽然这两首曲子都围绕着“月光”来抒发音乐情感,却有着太多截然不同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两首曲子还充分展现了古典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的根本区别。因此,为更好的锁定研究目标,本论文将针对两首“月光”的情感表达,旋律分析和演奏技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对比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的音乐时期拥有不同的演奏风格。以古典主义时期为例,这时期的音乐充满着庄重感,并拥有严格的写作格式。贝多芬的“月光”便是以奏鸣曲形式进行创作,一共有三个乐章,采用了进行曲式的写作风格。而且这首“月光”奏鸣曲的节奏类型非常固定和统一,节奏上没有过多的变化,整首曲子拥有着强烈的格式感。例如,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右手声部使用了八分音符来构成三连音的方式,便贯穿了整个乐章。左手声部则是利用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动机,将其从头到尾作为连贯的和声烘托。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则运用了以四分音符构成音程的形式进行写作,整个第二乐章没有使用别的音符。第三乐章,也是整套曲子表达情绪最激烈的乐章。因为在这个乐章当中,无处不能感受到贝多芬的愤怒情绪。而为了展现出这种激烈的情感,贝多芬采用了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贯穿全乐章,并标以急板的速度来展现这种急促的感觉。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在“月光”奏鸣曲中所使用的音符,都是在现代乐理上比较基础和常见的,音符和节奏上并没有使用过多的变化,从而使整一套曲子展现出其规整性和严格的写作形式。正因为这样明显的音乐结构,聆听者能非常直接的感受到乐曲所表达贝多芬心中狂热的爱,还有多愁善感(Anderson,1956)。
古典主义后期,人们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势,更希望能展现出自己感性的一面。古典主义之后的音乐相对更开放了,许多音乐的表现不再受严格的曲式结构控制,听众更能感受到音乐的自由。而德彪西的“月光”,便创作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后的印象主义时代。因此德彪西和贝多芬的“月光”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德彪西的“月光”拥有许多节奏型上的变化。相反,贝多芬的“月光”中节奏型是非常统一的。所以,德彪西的“月光”拥有非常强烈和丰富的感情色彩。而在贝多芬的“月光”中,每一个乐章都非常明确的表达着同一种思想感情(Printemps, 1887 cited in Byrnside, 1990)。例如,德彪西的“月光”可分为四个主题。在第一个主题中,德彪西不仅采用了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还有附点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构成的三连音节奏,更使用了不同的音程与和弦。在节奏上有丰富的变化。而在第二个主题,德彪西使用了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组成了三连音节奏,还用了滑音。在第三个主题中,左手声部使用了以六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六连音节奏。而第四主题中,德彪西却使用了八分附点音符和以三个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三连音节奏型来表现他热烈的情绪和紧凑的音乐氛围。所以,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和音符的使用和节奏的变幻上比贝多芬的“月光”更具有创造性和色彩性,写作形式也更加自由。由此,可以看出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和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别。
速度,是决定一首曲子所展现的氛围和情感表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由于贝多芬的月光是以奏鸣曲的形式写作,所以三个乐章分别标明着三个主要速度,它们分别是Adagio , Allegretto 和 Presto。
而且奏鸣曲式的节奏在弹奏时要求精确,而且曲目并没有标明可以使用自由节奏(rubato)。所以贝多芬每一个乐章非常明确的在表达他的同一种情绪,因为每个乐章的速度都很统一。例如贝多芬在第一个乐章中所标明的速度是缓慢柔和(Adagio)的,似乎在象征他心中的爱和多愁善感。表达着浪漫的爱情和美好的月色的同时,又似乎描述着黑暗之处的事情,非常令人神往。但在第二乐章中,他使用的节奏变轻快了,因为第二乐章使用了很多短乐句和轻微的断奏,使整个乐章的气氛活泼了起来。最令人振奋的是第三乐章,贝多芬使用了非常急促的速度来表达整个乐章的音乐。是整个奏鸣曲中情绪最激烈的一个乐章,充满着贝多芬的无限愤怒,也被誉为贝多芬最愤怒的曲子。总的来说,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情感表达上可以分为三种情绪,分别是浪漫的,活泼的,和愤怒的。
而与贝多芬不同的是,德彪西采用了一首乐曲的形式,表达了印象主义的“月光”。这首“月光”曲不像奏鸣曲般分为三个大乐章,它采用了将一首完整的乐曲分为多个主题的方式,来展现不同的音乐情感。德彪西曾说过:“他希望能表达更多不一样的东西”(Schmitz , 1950)。因此,德彪西的“月光”中含有着比贝多芬的“月光”更丰富的音乐情感。例如,在他的第一个音乐主题中,他表明了Andante这个速度术语,意思是行板,缓慢的,弹奏的时候像是月光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的感觉。第二个主题中,德彪西表明了rubato这个自由节奏的速度术语,并且是比第一个乐章稍快一些。在这个主题中,有三句较为相同的乐句。但是,在使用节奏自由演奏方式时,这三个乐句却完全不一样。他们时快时慢,像是在表达纠结的情绪,从而过渡和引出下一个主题,“un poco mosso”。在这个主题中,比前面两个主题的速度都快很多。而密集型的音符像是在表达月光在缓缓流淌的河流中闪闪发亮。在乐曲的最后,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平静,似乎与第一个主题遥相呼应。由此可以看出,贝多芬的“月光”,是蓄势待发和激昂的;而德彪西的月光,却是细腻而温柔的。
和声,是主导这两首“月光”的写作关键因素。和声对音乐的色彩起着决定性因素,一旦和声转换,音乐的氛围也会立刻随之改变。这两位音乐巨匠都使用了不同的和声技巧来展现他们心中对“月光”。贝多芬倾向于使用交响乐的感觉来写作钢琴曲。所以,贝多芬的“月光”,和声饱满,像是一个合唱团,或一个交响乐队在同时歌唱或演奏多个声部。相比之下,德彪西的“月光”对和声的使用更加自由,拥有着更多的变化。而贝多芬的和声使用较为固定。因为贝多芬的主和声变调是固定的从C大调变成降B大调。相反,在德彪西的月光中,这种类似的变化却无处不在(Schmitz,1950)。
在钢琴演奏技巧中,最重要的还有“踏板”技术的使用。这两首“月光”的踏板使用是完全不同类型的。首先,把握住适当的时候来更换踏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在贝多芬“月光”中,术语“senza sordini”,表达了演奏者需要更流畅的弹奏出旋律的音响效果,所以轻踩踏板和无缝连接和声是非常必要的(Taub,2002)。然而,德彪西是通过一首曲子来描绘一幅“月光”的风景画,所以是需要达到朦胧或半透明的音色。并且德彪西想要描绘的银光闪闪的月光是平静,美好和明亮的,所以在和声频繁变化时更换踏板是非常必要的(Schmitz,1950)。另外,在演奏时使用踏板的深度也是非常讲究的。在演奏贝多芬“月光”非常充满力量的片段时,踏板稍微踩深一些更能烘托激昂的气氛。
综合以上的研究,这两首“月光”曲所演绎的月光景象是完全不一样的。通过对比他们的音乐情感表达,和声和演奏技巧,发现古典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拥有许多不同的方方面面。例如古典乐派,有着严格的音乐写作规则,并且相对容易令观众理解。而印象乐派的写作更自由和更具有创造力,却相对较难理解,但是它给观众留有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当作曲家向观众描绘一幅幅精致的音乐画时,每位观众们可以通过他们独特的想象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