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间舞教材创建初况

2020-12-06 10:45孟尧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8期
关键词:民间舞民间舞蹈舞蹈

孟尧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五十年代初,我国文化事业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开拓发展,各类省、市、县级艺术院团如雨后竹笋纷纷创建而起。由于歌舞团创造活动的发展、剧目逐渐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民间舞蹈和民族舞剧需要熟练掌握“民间舞”技术技能的专门化职业人才。因而对培养具有精通各民族舞蹈特色技巧演员的需求日渐强烈地凸显而出。应此需求,“民间舞”的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训练日益为人所重视。舞蹈工作者们渐渐认识到“民间舞”不同的特性和风格特点是用西方芭蕾舞和中国古典舞训练替代不了的。“民间舞”教学必须拥有符合自身训练特点以及训练规律的教材及方法。在此认识的促进下,新中国第一个职业舞蹈院校北京舞蹈学校在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正式创建了首批“民间舞”职业化训练教材,通过不断的努力将“民间舞”提升为一门独立门户的学科。十七年时期的北京舞蹈学校“民间舞”教材在创建过程中不断探索、扩大和深化教材内容。

一、初创时期(1953年—1957年)

在第一所职业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筹建之前,我国尚无系统编写的“民间舞”教材。1953年由文化部举办的舞蹈教员训练班便承担起创办首批“民间舞”教材的任务。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是对北京舞蹈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筹集,在“民间舞”教材的创建上也是最初的探索和尝试。该班师生们在培训的过程中一边进行专业训练的教学,一边整理出适用于中等舞蹈学校使用的“民间舞”教材。当时由吴晓邦为主任,训练班分为中国古典舞组、中国民间舞组、芭蕾组和代表性组。中国民间舞组由盛婕主持,成员有彭松、许淑媖、王连成、李承祥、陈春绿、罗雄岩、刘恩伯等。聘请了康巴尔汗、赵得贤、冯国佩、周宝国、鸥米加参、党真等著名民间舞蹈艺人和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任教。经过该班不懈努力,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便完成教材初稿创建的工作。“民间舞”教材也相应初步形成,其中则有汉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藏族四个民族的“民间舞”教材。

这四个民族的教材建构主要延续了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新中国舞蹈萌芽时期的发展。藏族舞蹈教材主要是由戴爱莲先生和彭松先生早期搜集的藏族舞蹈素材以及欧米加参、党真所传授的藏族舞蹈内容所汇集而成的。维族舞蹈则主要传习于康巴尔汗的维吾尔族舞蹈内容,将其整理的维吾尔族舞蹈训练教材收入至北京舞蹈学校筹建的“民间舞”教材之中。朝鲜族舞蹈则主要是在崔承喜舞运班所传授的朝鲜舞教材和剧目的基础上,结合朝鲜舞蹈家赵得贤所传授的朝鲜延边地区的民间舞蹈作为教学内容。而汉族“民间舞”,早在延安秧歌运动便掀起了发展热潮,其后又在民族汇演的不断促进下,初创者不断深入到安徽、东北地区吸收汉族民间舞蹈丰富的素材养料。最初的“民间舞”教材便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材的创编工作,因此教材素材的选集区域也相对停留在汉、维、鲜、藏四个民族,各个民族所涉及的区域也较为单一。如藏族偏重川藏等地区的民间舞蹈,青海等地区的民间舞涉及较少;汉族则偏重安徽花鼓灯,而忽略了其他地区的花灯舞蹈。

北京舞蹈学校建立之后,便依据文化部舞蹈教师培训班所建立的“民间舞”教材基础,确立了《朝鲜舞蹈教材》、《安徽地区民间舞蹈教材》、《藏族锅庄、弦子、踢踏舞蹈教材》、《维族舞蹈教材》四部教材。在建校后至1957年,民间舞蹈教研组继续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检验教学体系。对已经整理、编选出的低中高年级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此促成教学体系更为合理化的运用,逐渐为建立起一批更为精深适用的教学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此时期创建的《安徽地区民间舞蹈教材》中记载了花鼓灯的音乐曲调、歌词和典型鼓点,其中包括《花鼓歌》、《慢赶牛》、《山歌》等舞蹈配乐;其次记录了花鼓灯从伞杠子--伞杠子引兰花--跑大场--后场四个步骤的演出顺序,并在其中详解了其各个步骤的基本做法和队形调度,其中包含长篱笆子、团篱笆子、剪子股、蛇退壳等颇具独特风味的队形变化;再次其记录了鼓架子和兰花的基本动作,根据每个艺人来进行动作划分。比如冯国佩教的基本动作有大转弯、双转弯、凤凰单展翅、荷花爱莲等,王文龙教的基本动作则有横扁担式、端鞋筐、扇八字等。

《朝鲜族舞蹈教材》中首先确立了朝鲜族舞蹈最基本的七种节奏。七种节奏包括古格里、他令、扎金古格里、采儿扑里、安旦等。在基训部分,则提炼了各种手部动作的单一练习和各种步伐的练习以及各种转跳的练习。其将手脚的基本位置各自确定为十种。在确立了其基本位置以后,还进一步贯穿了动律和规格要求在其中,以保证位置的细致和精炼。在教材中其还强调了手的位置与上身动作的配合,脚的位置与下肢动作的配合。在对手脚、上身、步伐等各个方面的训练,其按照不同性质的动作进行了分类,如手臂动作其便分为了扛、抽、扔、压、扣等。在技巧方面则有右单脚重心的旋转、空中的旋转等,发展出了碾转、跳转姿态、空中转等旋转姿态。

二、完善时期(1958年—1966年)

随着北京舞蹈学校的成立以及各个地方院校的纷纷兴起,初创时期所创建的教学教材在普及运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单一的汉、维、鲜、藏渐渐无法满足各院校对于“民间舞”培训的需求。在完善时期,北京舞蹈学校民间舞教研组继续不断深入民间进行采风,搜集丰富多彩的素材“原型”。此时期,教研组内提倡而出“积极搜集南方舞蹈的热潮”,因此,教研组们便纷纷前往西南、华南地区进行舞蹈素材采集工作。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教研组分成了几个小组深入南方各个地区搜集民间素材原型。许淑瑛带领着王栗昌到江西地区采集赣南采茶;朱萍和熊佳泰则到广东地区搜集广东地区的民间舞蹈、马力学则到云南地区采集云南地区的云南花灯;许淑瑛又带领着当时的越南留学生班到广西采集彩调;王连成和刘友兰到福建地区搜集采茶戏;还有一些老师到四川地区搜集秀山花灯。其次,各个地方院校以及地方院团也根据本地特色纷纷挖掘本地民间舞蹈资源,并创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这些教材以及新收集的民间舞蹈“原型”对北京舞蹈学校完善时期的“民间舞”教材起到了参考的积极作用。如内蒙地区贾作光老师在内蒙歌舞团所积累的内蒙舞蹈资料以及内蒙艺校斯琴塔日哈老师所整理的内蒙基本训练内容都对完善时期北京舞蹈学校添加内蒙地区的“民间舞蹈”做出了贡献。再如云南省歌舞团和云南艺术学校初步整理了傣族、彝族、云南花灯等舞蹈。广东舞蹈学校根据本地特色深入研究本地区民间舞蹈,创建了英歌、钱鼓、采茶等教材。四川舞蹈学校也整理出彝族、秀山花灯舞蹈的训练教材。河北艺术学校也搜集了大量的河北秧歌的动作素材并整理为了基本训练教材。这为北京舞蹈学校完善阶段的教材建设做出了一定的积累。尤其是南方民族“民间舞”教材对于北京舞蹈学校完善阶段的教材有着补充和完善的辅助作用,为“民间舞”学科实践建设做出开创性地贡献。

北京舞蹈学校民间舞教研组在初创时期创建的教材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与修改,于1958年印制了第二版中等舞蹈学校“民间舞”教材,除了保持已有的《安徽地区民间舞蹈教材》、《朝鲜舞蹈教材》、《维族舞蹈教材》等四部“民间舞”教材之外,第二版教材还添加了《内蒙地区民间舞蹈教材》和《云南花灯舞蹈教材》和一本汇总的《中国民间舞教材》,扩大了教材建设的规模。因此,从总体上来观测,“民间舞”的教材建构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由以往汉、维、鲜、藏四个民族逐渐开拓为五个民族和八个地区。以地域划分,即以东北、云南、安徽、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延边等八大地区的汉、藏、蒙、维、朝等五大民族舞种为主体。这一教材建构在之后五十年内的教学实践上一直保持延续着。

此阶段新添加的《内蒙地区的民间风格舞蹈教材》主要是在贾作光老师多年来对于内蒙舞蹈的积累和创作的剧目基础上,结合斯琴塔日哈老师所不断摸索而出的内蒙地区民间基训而编创而成的。此教材分为单一动作与基本训练两部分。在基本训练当中,其确立了脚和手的基本位置和姿态,然后将内容分为上身的训练部分和脚的训练部分,上身的训练部分包括肩部训练、腕的训练、腰的训练;脚的训练部分则分为骑马动作的训练、轻跑、原地跳弹腿、撩弹腿、点步、踏步、前后步等。

《安徽花鼓灯》在完善时期在前一阶段教材积累的内容之上,将其提炼分类为以下几个方面:扇子及几种基本耍法,其中包括转扇、抖扇、风摆柳扇、转巾、风摆柳转巾;在身体基本动律及姿态中,说明了身体动律的基本运动路线,其中包括划圆和上下两种不同的动律;姿态方面则总结出猴子抱仙桃、单背巾、端针匾、叉腰风摆柳扇等基本姿态;步伐则相应整理出出场步、碎步、基本步、摆扇子步、摆步、云步以及其相应配合的上身姿态动作,比如摆扇子步上身常配合的姿态则有下小二姐梳头、回看式。摆步唱配合的姿态则有遮挡式、蝴蝶式;在连接动作方面则总结出三点头、转身(别步转身、撤步转身)、上步打扇转身、三回头、三蹦三蹲回头看等几种常用连接动作;技术技巧方面则有碎步转、缠头转、单拐弯等;其后,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和情绪性格的表演,则有相应的小组合出现。

结 语

以上便是58年时创建而起的教材内容的基本情况。1961年初,文化部召开了全国艺术教育会议,四月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1962年起,各校陆续实施文化部颁布的《中等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方案》,办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通过总结经验、制订教学方案和各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步确立,规定了学制和课程设置,明确了课堂教学、艺术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民间舞”作为基本训练课程,在总结六年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与提高。北京舞蹈学校于1963年在1958年建立的教材基础上修改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法。这批教材在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基本上成为了此后中等职业舞蹈学校“民间舞”训练的通用教材。

猜你喜欢
民间舞民间舞蹈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与情感表现探究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古往今来新疆锡伯族民间舞的典型变化初探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