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松琴
(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手术室,安徽 滁州 239300)
手术的定义是医疗人员通过相关医疗器械的使用,从而有效实现患者身体局部的切除与缝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1]。在得知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多数患者在心理与生理方面往往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从而不利于治疗配合度的提升[2]。应激反应还会增加血压骤降与休克等突发情况的发生几率,从而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在护理过程中,应有效推动患者护理效果的优化[3]。本研究针对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所取得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本次研究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手术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39.5±5.2)岁;对照组男21例,女9例;患者年龄22~61岁,平均(40.3±4.9)岁;在一般资料上,针对相关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选取传统手术护理,包括做好手术器械的检查工作,做好术前相关准备,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标准,术后确保相关管道的清洁与畅通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有效关注。
1.2.2 研究组
选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1)术前:引导患者科学饮食,有效降低术中呕吐的概率,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确保其治疗信心的强化;(2)术中:做好手术室内温度的有效管控,降低应激反应概率,同时进行补液,从而有效确保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3)术后:采用医用纱布对患者创口进行清理,同时做好患者的情绪、饮食以及运动指导。
评价指标: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效果。护理质量通过自制问卷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因素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专业技能、手术室环境以及手术效果等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满分为25分。护理效果主要包括护理满意度和SDS评分等两个方面,每方面的分数均为100分,满意度得分情况与护理效果成正比,SDS评分与护理效果成反比。
经过护理后,在护理质量方面,研究组在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专业技能、手术室环境以及手术效果等四个方面的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护理质量情况()
表1 研究对象护理质量情况()
组别 n 服务态度 专业技能 手术室环境 手术效果研究组 30 23.4±1.1 22.5±0.4 22.8±1.2 23.5±0.7对照组 30 18.7±0.8 17.9±0.7 18.4±0.6 17.4±0.8 t - 10.587 11.869 11.023 10.478 P- <0.05 <0.05 <0.05 <0.05
经过护理后,在护理效果方面,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证明,研究对象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护理效果情况()
表2 研究对象护理效果情况()
组别 n 护理满意度 SDS评分研究组 30 95.4±5.6 39.5±5.2对照组 30 80.1±6.1 50.5±4.7 t-9.458 8.412 P-<0.05 <0.05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逐渐成为了患者疾病治疗的主要方式,然而,经过研究发现,由于医疗知识的缺乏,多数患者在得知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时,往往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不利于治疗配合度的提升[4]。同时,由于手术室具有技术水平要求高、风险系数大以及操作时间长等特征,因此其所具有的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针对上述问题,有了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人员支指出,可以在护理工作中加入人性化护理模式,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依从性[5]。
本次研究表明,与传统手术室护理相比,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护理质量与效果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强化。
综上,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有利于强化护理效果,值得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