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明代民歌的历史面貌

2020-12-05 09:14:39王艳芳山西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9期
关键词:李梦阳冯梦龙民歌

王艳芳 (山西师范大学)

明代民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文人的创造与传播,另一方面又与自身的发展规律相关。其次,它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民歌的产生与发展。本文着重通过对明代民歌的社会背景探讨以及与文人的关系等方面,深入了解明代民歌的深层含义,并通过一些历史文献的方法简单的剖析这一历史文学形式。

一、“民歌”的含义

“民歌”二字,朱自清先生《中国歌谣》中说“似乎是英文Folk-song 或People’song 的译名”,Folk 是一个文化人类学领域经常出现的单词,带有鲜明的民间、通俗的色彩,按照Frank Kidson在《英国民歌概论》里的说法,Folk是指“不大受着文雅教育的社会层而言”。这样看来,明代民歌的含义是中国人自发形成的,体现着它的民间性和通俗性。

二、明代民歌兴盛的背景

某种新兴历史文化现象的出现,与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人文环境、审美风尚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一方面,这些社会因素会对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直接的影响,或是影响其发展,又或是影响该文化现象的社会进程与其形态。另一方面,会对他们产生间接的影响,这种可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明代的民歌的兴盛也是如此。

首先,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出发,从经济方面来看,明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集市随之兴起,这也极大的刺激了市井文化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镇与都市的繁荣,给予民歌以发展的场所。其次,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也有极大的关系,君主帝王的享乐也促使了民歌的发展。当时统治者酷爱音乐,这首先促进了宫廷文人的创作,其次由于喜爱音乐这种社会风尚的形成,民间艺人的创作也会因此而受到相应的影响。民间文人对民歌的创作体现出对民歌的喜爱,他们积极参与创作,继而推动了民歌发展。民间文人的创作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与双向交流的作用。最后,民歌的发展,是其本身特质所决定的,它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且受前代戏剧、散曲的影响。所以说,一种文化现象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与之本身相结合,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样式。

三、明代文人与民歌

郑振铎在论述明代民歌与文人关系时指出:“文人学士们的作风在向死路上走去,而民间作品却仍是活在人口上的东西,仍是活跳跳的生气勃勃的东西。而不久又有许多文人学士们厌弃旧所有的,而复向民间来汲取新材料,新的震撼,乃至新的曲调,而立刻他们便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在当时的文学流派中,比较重要的属前后七子。其中李梦阳的诗文成就最为突出。“以古法表己情,法为我用,情则自出,这就是李梦阳复古的真相。”李梦阳的复古主张思想,不仅仅是要回到古代,更重要的是追求诗文的完美结合,并且李梦阳在创作过程中,把诗文与民歌相结合。李梦阳在《诗集自序》中借曹县王叔武之口说:“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咢而巷讴,劳神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李梦阳提出的“真诗乃在民间”的理论,充分体现出其对诗学的肯定。并为明代民歌在文学领域的兴起起到了重大的意义,也是对民歌的一种肯定。再者,“真诗乃在民间”的理论,使得文学与民歌更近一步,两者的关系更为亲密。所以说,李梦阳对明代民歌的兴起与文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此外,除了冯梦龙的“真诗乃在民间”的理论,陈弘绪在《寒夜录》中引卓珂月语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儿《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杆》、《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四、冯梦龙对民歌的贡献

首先,冯梦龙的民歌观念侧重于对民歌研究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体现在他赋予民歌之“男女之真情”。明代的民歌大部分为情歌,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人们都很避讳这种想法,且避而不谈,但冯梦龙不拘泥于这种社会现实,他对民歌的表达体现出了“真实”的感受,使得民歌在精神层面又更近一层。另一方面,冯梦龙借助民歌的这种威力,从侧面反映出他对丑恶现实的批判。其次,冯梦龙将民歌当作一种文学样式,他的编纂民歌的时候,往往是利用民歌的真实意义来写。另外,冯梦龙提出“从俗谈”这一原则,也着眼于民歌集的传播。编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宣传,作为一名编辑者,冯梦龙用这一方式对民歌的传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五、对明代民歌研究的思考

明代民歌的繁荣与发展,除了社会经济背景之外,其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文学的积淀,在文学的熏陶下,民歌呈现出特有的价值。一方面又与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相关,一种文化现象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自身的影响,这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我们在研究明代民歌的同时,应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视角去研究,可以从宏观角度例如从明代的社会大背景出发来研究民歌的发展,从文学角度研究民歌的文学形式。还可以从微观角度分析,比如民歌自身的传承性等等。笔者在研究明代民歌的同时,产生与如下思考:

1.明代民歌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属于一种很重要的历史遗存,在研究过程中,更加需要加强对它的保护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民歌与各个时期的民歌进行对比来进行研究呢,从而探讨出其间的异同性。

2.其次,明代民歌的研究是否可以用多种思维的角度进行分析呢,运用现代的新方式方法进行探讨说明,更加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猜你喜欢
李梦阳冯梦龙民歌
李梦阳与郑岳关系考辨
李东阳&李梦阳:师生恩怨难分明
百家讲坛(2020年8期)2020-09-26 10:38:54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李梦阳诗歌与西北地域文化
10年,绵延的不止是爱情
幸福家庭(2012年2期)2012-04-29 13:19:12
智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