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史寻绎:倪元璐与黄道周交游考论①

2020-12-05 21:48罗锐升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关键词:黄道周二者书法

赵 辉 罗锐升(深圳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一、倪、黄最初的相识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号鸿宝,别号园客,浙江上虞人。明朝天启二年与黄道周、王铎同登进士第。曾官至国子祭酒、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等。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倪元璐亦自缢殉国。九月南朝福王政权追赠其为太保、户部尚书,谥文正。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清朝廷予谥文贞(世宗雍正以后,为避胤禛之讳,又写作文正)。其工书画,擅行、草,书法灵秀神妙、纵姿奇崛,行草尤极超逸,著有《倪文贞公文集》等。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朝天启二年进士,明天启四年,授翰林院编修。崇祯帝死后,“燕都三月十九日之变至,先生(黄道周)乃率诸弟子为位于邺园,袒发而苦者三日”。黄道周事福王、唐王,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顺治三年(1646),黄道周战败被执,遇害江宁,殉节而死。其擅长诗文书画,书法取法魏晋而面目独出,书风雄健奔放,为世所称道。

倪元璐与黄道周乃晚明书坛极具代表性书家,世称“倪黄”,洪思《黄道周年谱》记载:“石斋(黄道周)之学醇矣,而稍矜气。天下称‘倪、黄’,倪综于事,黄执于理,其致微分。”[1]136谢堃《书画所见录》亦曰:“书画乃其(倪元璐)余事,尝与黄道周合璧书画,人争宝之,世称倪黄。”倪元璐与黄道周、王铎又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与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并称“晚明五大家”等。黄道周为王铎《拟山园选集》所写序文《王觉斯初集》中记载:“曩壬戌庶常之简,凡六六人。惟王觉斯、倪鸿宝与我最为乳合,盟肝胆,孚义气,砥砺廉隅,又栖止同笔,研为文章。爱焉者,呼‘三株树’,妒焉者,呼‘三狂人’,弗屑也。”诸书家中,倪元璐与黄道周交游最为频繁,二者作为金石之交、忠臣义士,同于明天启二年中举,此为二者相识之始。据文献记载,二者还同梦“倪黄榜”,虽为“异事”,却如同冥冥之中注定了二者神交如共游的情感,《黄道周年谱》记载:“(三十七年己酉)秋七月,子赴省就试不遇,返渡钓龙江,舟覆溺水,恍惚如梦,遇有一人导之前行,至一殿甚宏敞,榜曰倪黄,复导而出,出乃泊岸,衣裳尽湿,子大异,而姑识其事。天启壬戌选馆之夕,倪鸿宝亦梦之。比揭榜,倪第一,而子第二。两人各述所梦。遂交相得。”[1]5-6不仅如此,倪元璐之子倪会鼎十六岁时即奉父命受业于黄道周,且一生追随。黄道周将倪会鼎视如己出,多次提携倪会鼎,如命其掌管地图及城隍、镇戍、堡寨、烽候,及沿边少数民族内附等事,“倪会鼎(1621—1706),会鼎字子新,晚年自号无功。十六岁补诸生,后从父命,受业于著名学者、东林党人黄道周。……继福王小朝廷而建立的福州唐王政权,起用黄道周为大学士。黄氏以大学士督师抗清,承制授会鼎职方郎中,监军事。”[2]2由此可管窥倪、黄道义之交及其历程。

二、倪、黄交游之概况

1.诗文酬唱

倪元璐与黄道周不仅为晚明政坛名人、书坛名家,且二者亦雅好诗文,以诗文见长且名称故里,并因诗文创作上的志同道合使得两人友情得以加厚。如浙中门生曾编《倪黄合刻帖》诗集(载于黄漳浦文集),收录黄道周和倪元璐的多首诗集,诗中涉及二者对时政、学术、诗词、题画、书法等等之见解,此对于研究晚明之政治、文学、艺术可谓大有裨益。如黄道周《寄别卧子兼怀鸿宝》诗云:“五泄壮险不可及,安能过于倪公诗。倪公与余最相契,一字动有千峰势。每颂使君明且清,董、贾、韩、苏失位置。”[3]681董、贾指西汉董仲舒、贾谊;韩、苏指唐韩愈、苏轼,四人均以文才著称。黄道周言倪元璐之诗有千峰势之态且超越董、贾、韩、苏,此评价虽有夸大其词之嫌,但从另一个方面可说明,倪元璐在诗歌方面造诣之深,由此可见,黄道周与倪元璐在诗文方面惺惺相惜。不仅如此,从黄道周给倪元璐题画诗亦可管窥二者诗歌唱贺之日常交往,《黄漳浦集》(卷二十七)五古《题倪鸿宝松石图似献汝》诗曰:“倪公稍动笔,便与世人别,观其作松石,古秀蕴精杰,体意不可意,似以饱霜雪。感此撼元凤,令人坐呜咽。”[3]667倪元璐不仅在书法、诗歌方面造诣深厚,而且其所作松石亦是别有姿态。黄道周言倪元璐所作松石古秀清逸,意境幽远,似有饱经风霜之韵味,把松树人格化,以松比德,以此自会。倪元璐亦以诗词酬答黄道周,如有《致黄道周尺牍》《黄石斋举子,同馆勒双卮以寿》四言诗二首。……倪公作《涂德公太学以疏救予友石斋廷杖遣戍,便道访予山中,临别感赋》五言律诗二首。秋冬之际,黄道周遇赦后东来,和好友陈子龙及学生数人到山阴与倪元璐聚会于倪公宅园,倪元璐作《蒙赐佐枢环召,别石斋兄兼怀牧斋九诸公》七言律诗一首。[4]这些事例,不胜枚举,从中可知,二者之间的日常交集、人情往来等诸多事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2.书艺互评

倪元璐与黄道周在晚明书坛举足轻重,是明末浪漫主义书风的典型代表,二者在书画方面亦多有互评。如黄道周于《书秦华玉镌诸楷法后》评倪元璐:“同年中倪鸿宝笔法深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长,如剑客龙天时成花女要非时妆所貌,过十数年亦与王、苏并宝,当世但恐鄙屑,不为之耳。”[5]519黄道周一语中的指出,倪元璐学书之渊源,其取法乎上,乃得苏轼、王羲之书法之精髓。观倪元璐书法可知其将苏轼结体扁平特征化作为自己书法瘦长的造字规则,取法苏轼却又能变化其中;将王羲之用笔方的特点化作为自己用笔圆浑之态,使得方圆兼收而又能突出其态,此乃倪元璐学书“不独规模应则”“神理亦且超前”①黄道周:《与倪鸿宝论书法》:“陈雪滩之为松雪,倪鸿宝之为子瞻,不独规模应则,其神理亦且超前矣。”康有为亦言:“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的高明之处,这也是为何黄道周对倪元璐书法评价甚高,甚至将其与王羲之、苏轼并举之因。倪元璐除了书学王羲之、苏轼外,其在学书路径上,更多是得益于颜真卿之笔法。黄道周《书倪文正公帖后》言:“壬午初年,仆见公作书,告人云:‘鸿兄命笔在颜鲁公(颜真卿)、苏和仲(苏轼)而上。……尝戏问鸿兄少时作何梦晤,公云:‘吾十四五尝梦至一亭子,见和仲举袖云:‘吾有十数笔作字未了,今举授君。’”[6]关于倪元璐言其十四五岁时梦见苏轼教他写字情景之异事,如同“盖自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之笔法传授,虽有些玄幻色彩,然亦可看出苏轼对倪元璐学书生涯的重要影响所在。除此,颜真卿书法在倪元璐书法形态里的表现应最为明显且倪于颜书法用功既深且巨,这从后世书论家所评即可窥视,如吴德璇《初月楼论书随笔》:“明人中学鲁公者,无过倪文公。”倪元璐书法深得颜真卿浑厚苍古之态,然未受颜书所拘束,而是在笔法、章法、墨法等方面自出新意,并由此突破了明末的柔媚书法风气,创造了具有明显个性的书法风貌,成为明末书风的代表书家之一,这也验证了黄道周在《书品论》中对倪元璐书法的评价与赞誉:“抹蔡(蔡襄)掩苏(苏轼),望王(王羲之)逾羊(羊欣),宜无如倪鸿宝者,但今肘力正掉,著气太浑,人从未解其妙耳。”[5]517

3.政坛相协

倪元璐与黄道周同朝为官,在从政方面皆属“清流”。倪、黄不仅积极进言献策,上疏议政,抨击权贵,而且在政治生涯中相互协助,共商国计。倪元璐与黄道周的深厚感情更是体现在黄道周仕途不顺竟以自己官位请让,《倪元璐年谱》对此记载曰:“五年壬申(1632)闰十一月,请让官黄公道周,召还刘公宗周,略谓:‘右中允黄道周学行双至,至清嫉俗,奥深经史,洞精时宜。陛下试假笔札,自可倚马万言,此诚天下奇才。天为陛下生此一人,仰佐天章,非偶然也且道周以救罪辅钱龙锡②钱龙锡(1579-1645),字稚文,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末大臣,次辅。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累官南京吏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得罪魏忠贤,被革职。忤旨降调,未几而其言卒行,是陛下之知道周久矣。臣谓陛下今日用人,惟当取其伉直有气者。……臣自量庸劣,远逊道周。陛下幸听臣言,还道周原官,而出臣于外,犹弃碔砆得良玉也。’”[2]18-19张溥《寿倪鸿宝先生四十序(代)》中亦有记载:“闽漳黄石斋先生与公(倪元璐)齿兄弟,学履、名地相等。石斋昌言,调他职,公请让官,义动朝廷。”倪元璐在文中不仅对黄道周赞誉有加,而且还列举黄道周上疏救钱龙锡,而降三级听调之例以窥其谏言献策、清正耿介之心。甚至为了官让黄道周其“自毁声誉”将自己比作碔砆之似玉之石,将黄道周比作良玉,深情厚谊由此可窥。《黄道周年谱》中亦记载了黄道周疏救钱龙锡降三级听调、又因浙闱事被礼科参纠遂乞休,以及倪元璐愿以职让黄之事,“春正月十九日,子回奏三疏始下,降三级调用。礼科又吹索浙闱事,数次不已。子遂更三疏乞休。同官倪公(讳元璐)抗疏,称子为古今第一词臣,愿以职让子。子因属之以诗,其《序》曰:‘文纲未释,乞休为劳。倪鸿宝特疏见白,为诗言谢,非乖叔向引谊之情,未殊孟博避咎之旨也。’”[1]11黄道周在序文中以叔向、孟博之案例言谢倪元璐之舍己为人,此道义之交可谓自古难寻觅。《倪元璐年谱》对此亦有记载:“与少詹黄公道周并出韩太史日缵门下,一时推为双璧。……黄公道周以建言与时相忤,选经筵官,不与。公疏请以己秩让黄公,由此益为当事所枘凿,稍迁南国子司业。”[2]92

倪元璐于天启二年考中进士,此后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倪元璐会试之时,考官正是袁可立和孙承宗,倪与袁有师生之情。倪元璐还曾为袁可立撰《袁节寰大司马像赞》:“试之谏以观其(袁可立)气,其正在鼻。……试之权以观其壮,其强在项。”文辞间充溢着对袁可立之敬仰。而袁可立作为清官廉吏,曾上疏得以辞官,作为他的门生,倪元璐亦要请辞,黄道周得知后来倪元璐家中进行劝阻。据史料记载:“先是,黄公道周数直言,及夺情相武陵,又言不宜破非常之格,奉不祥之人。上积怒,廷杖收系。……已而黄公被放,亦渡江而东,其门士陈公子龙司理越州,并盘柦于府君之卢,时人以为德星聚云。”[2]41二者因忠直、德行、诗文、书翰等一时被称为“双璧”,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尽言报国

倪元璐和黄道周在晚明政坛上是一股“清流”,二者不仅为人清正,骨鲠气刚,而且以忠义立世,为国殉难。崇祯十五年(1642)闻清兵入至北京,北京震动,求救兵于天下,倪元璐毅然尽鬻家产以征兵,募得死士数百人,驰赴北京。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祯自缢,倪元璐闻之,招募义军激战清军,谢毕天子,倪元璐取帛自缢殉节,慷慨就义,为国尽忠。《倪元璐年谱》中记载了倪元璐临行前与黄道周之对话,从中可见二者胶漆之分,“适漳海黄公至越,施以锦帷,张灯四照。黄公不怡,谓:‘国步多艰,吾辈不宜宴乐。’文正(倪元璐)笑曰:‘会与公诀尔!’既北行,遂殉寇难,亦可哀已”。[2]77黄道周听闻倪元璐身亡,其悲痛至极,曾作七言律诗悼之,“不周山撼海波飞,四海空濛安所归。欲假乌魂依墓树,拟看龙血溅君衣。武担石拆文昌落,箕尾芒寒白日微。三季中衰无死者,个真直道古人稀。”并于倪元璐挽词亦云:“盗贼亦猶有泾渭,忠臣之家不敢毁。”[2]72悲痛之情难以言表。尤其是黄道周所书《倪公墓志铭》(明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正鸿宝倪公墓志铭),更是体现了黄道周对倪元璐的隆情厚谊与怀念之情。而在顺治三年(1646),黄道周亦战败被执,遇害江宁,殉节而死。倪元璐和黄道周在晚明党争激烈的争斗中皆未能“明哲保身”,二者忠君爱国的情感贯穿人生始终,所为臣子殉节,忠心不二之态,因而流芳百世,受人敬仰。诚如赵吉士于《续表忠记》中言:“公会试与黄公道周,皆出韩太史日缵之门,一时号为双璧。迨先后仗节死国难,而白首同归,君子得朋,门生光座主矣。”[2]110

三、倪、黄书法之立场

倪元璐和黄道周作为同朝政客,在诗歌书画、时政文治等方面多有交游。二者结盟攻书,对于书法艺术亦有所表述,今归纳一二,从中可管窥二者书学理念与审美思潮。有关倪元璐评价书法的文献记载凤毛麟角,然从董其昌给王思仁《董宗伯书王山阴敕命册子跋》跋文中方可窥见,其中倪元璐有言:“大则天球之贵;小亦墨池之娱。则知七宝合成月姊之宫,有为襥凿,五方转换天王之目;随在摩珠,呵以佩刀。誓于淮水,惊其神物。”[7]倪元璐认为,书法艺术大字可如天球之尊贵,小字可得墨池之悦心,可见,倪元璐对于书法艺术是取舍有节有态有度的。倪元璐《倪文贞集》十六《评徐止吉时文》:“而仲甥欲书法精,宜使入木三分,苟静气专志求之,皆可得耳。”意即在学习书法需要凝神静气、专心致志,如此方有所得。在《题王懋远孝廉近艺》中云:“假以其文章,为之书法,而曰:‘献不如羲,此真外人,岂得知也?’”并于《几屑》中赞美王献之:“王献之少高迈,不循常贯,贯犹格也。”在王羲之和王献之书艺方面,倪元璐更推崇王献之,因王献之书法神态超逸,入古出新,这种审美观其实也是倪元璐书学观念和书学路径的表征。倪元璐承传古人且另辟蹊径,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奇倔”风格,从而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黄道周崇尚儒学,且视书学为余事,其论书言“心正笔正”,如于《书峚山示儿诗后》中曰:“峚山最历落可笑人也。向在都下,偶尔谈书,仆举‘笔正心正’之语应之。时冁然以为腐谈,今见其作示儿诗,综核旧事,便复爽然,有砚北共对之感。”[8]这也与他诗歌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黄道周在《书品论》中认为:“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王逸少品格在茂宏、安石之间,为雅好临池,声实俱掩。余素不喜此业,只谓钓弋余能,少贱所该,投壶骑射反非所宜。……如写字画绢,乃鸿都小生孟浪所为,岂宜以此混于长者?”[5]515-516黄道周认为,书法乃学问中之七八乘事,乃文人墨客所为,并举了王羲之雅好书法而导致声实俱掩之案例反论士大夫应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不仅如此,黄道周在《与倪鸿宝论书法》中劝解倪元璐勿沉溺于书法:“此俱鄙事,留之浼人,终冀吾曹勿著此手。”虽如此,然而黄道周却对倪元璐书法艺术所取得的造诣极为肯定,如黄道周《书品论》中评价倪元璐书法:“抹蔡(蔡襄)掩苏(苏轼),望王(王羲之)逾羊(羊欣),宜无如倪鸿宝者。”[5]517赞誉之高由此可见。

倪元璐在书法艺术方面的“自然为之”,黄道周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无意为之”,这些都使得二者在晚明书坛占据重要席位。诚如陈振濂所言:“黄道周、倪元璐在晚明政治舞台上有很大作为。……他们比起董其昌来,自然不再有闲散的士大夫格调,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生逢末世的压迫感,这不是消极逃避的心态,而是一种愤懑与抗争,因此,他们的书风大都是压抑的,紧缩的,在技巧上并非是属于宋明士大夫格式的。但其中仍然表现出非常专业的书家在表述自我时不受拘羁的心态。焦躁、不安、收缩、压抑,是晚明特有的一种书法格调。”[9]而这种晚明特有的书法格调也是二者人生际遇与艺术感悟的印证。

四、结语

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有言:“如黄石斋之伟岸、倪鸿宝之萧逸、王觉斯之腾掷,明之后劲,终当属此数公。”倪元璐与黄道周作为晚明翘楚人物,二者皆具政治作为、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在政坛、文坛、书坛等方面影响深远。倪与黄交往数十年,在诗文相贺、书艺互评、政坛相协等方面交游互益,气义相投,即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由此可管窥这段友情对二者人生与书法产生的深远影响。此外,倪元璐和黄道周书风都极具个人面目,在书写形式和笔墨运用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尤其是纵观倪元璐书法艺术的审美主张与学书路径,其所作书作多以自作诗词为主,在表现形式上喜作高堂巨轴,在笔法处理上多运用渴笔浓墨,在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方面皆有所突破,显然,这对当代书坛亦有所启迪与影响。

猜你喜欢
黄道周二者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黄道周和徐霞客的灵通山印记
摇曳
书法欣赏
首届海峡两岸黄道周学术研讨会综述
黄道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Units 13—14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