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新文科”建设与艺术学科发展的宏观思考

2020-12-05 21:48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1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学科

周 星 曹 岩(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1)

新文科建设现已是当下国家最重要的学科发展的目标之一,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在新时代新的发展机遇下,新文科教育要自成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1]新文科精神在本质上是倡导创造性的文科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是以超越分科体制而朝向综合性的文科建设作为发展趋向,是要以更大幅度面对社会现实需要和智能时代需要作为价值要义,是要培养学生超越单一知识体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新一代人。无疑,新文科建设促发思维观念和学科发展的思考,我们的确需要在此基础上打开多重视野,从而明晰:将新文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是时代发展需要和实现百年复兴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艺术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则是重要的发展、改革目标。

一、背景:宏观视野认识新文科建设关切国计民生

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促发新文科建设的迫切性。我们所看到的当今世界是东西方剧烈碰撞,且核心是中国越来越在自己独特的道路上发展壮大,并前所未有地遭遇到各种反对势力无所不用其极的抹黑与攻击,直接制造针对中国的负面舆论和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在这种状况下,文科领域中所涵盖的哲学、法律、历史、新闻传播,乃至似乎最没有意识形态性的艺术都要直面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文科对于人的思想情感,对人的意识形态建构以及对于人之于世界的认知,该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和强有力的手段,在建立正义的基础上义正词严地宣传和认知。新文科之“新”就是针对时代的变革之新,而并不是毁坏既有文科的架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新的意识形态观,如果不能清晰认识新的文科在时代变局之中所承担的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新文科就会重新回到曾经的某些境遇:一些知识分子挂着自由民主的西方世界价值观,继续应和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文科各领域的渗透。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要有一种以此为立足的中国人的文科建设的思路,在文科建设中弘扬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文化观、中国的传播观。中国新文科建设对人的思想塑造的理性认知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它是推动具有新理念的新文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

二、新文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目标

1.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上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地球村的年代,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自身的学科发展以及牵涉到的国家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环境,更无法否认人类整体命运休戚与共的客观事实。因此,新文科科类彼此之间都要意识到,如今所处的已经不是一个分割式的各自学科的独立体系时代,而是学科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理论支撑和勾连需要。重要的还在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需要意识到我们的学科建设、人才培育与世界周边发生的紧密关系越来越重要,世界格局的动荡必然会影响到新文科建设。共同体是“你我”之间必须各有界域而相互联系,而不是一味屈从于西方的价值观和西方的宣传说教,更不用说隐藏着各种动机的渗透和影响。重要的还在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文科建设必须有广纳世界范围的学术思想,但是也同时要把我们的学术思想、学科建设建立在自身的文化血脉基础之上。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更要彼此之间相互融通。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区分“以我为主”,还是“以你为主”而是营造彼此相互尊重而凸显自身独立品格与位置的一种学术氛围。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意味着我们研究的思想、阐述的意识是有我们自己的国家文化品格所在,同时是和世界相互联系、互融共生的。我们必须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与世界往来,而不能像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一样,强求别人接受。我们和其他国家的文科,必须明确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倾听、理解、借鉴包括对于范式的一种学习,但是目标是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自我独立的学科体系。

2.一切为了人民而创设

我们必须明确地意识到,学科的体系在历史的行程之中有其本质的规律。文科是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创设的新兴的学科。在人文学科的新学科体制的形成过程中,分门别类地适应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发展,学科做了不同角度的构建从而形成区别领域,表面上来看是为了建设和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的设置,但事实上,一切都是为了适应需要——从适应个体的发展需要到群体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由此文科必须回到它的本质上,也就是对于人的发展需要、人的生存需要和人的完善化需要所形成的分门别类的学科体系。如果说既往的文科已经开始做了很细致的学科分类,那么当下的文科则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综合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展的需要,而这一切都要落脚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为社会所生存的人更好地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而去创造立足传统,学习继承和超越既往的可能。因此,无论如何改造创设新文科,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愿望为发展基准。放大来说,对于人类文明知识的继承和传播,从根本而言,是为人民而不是为个人的学术,为整个人类不断的追求超越于物质存在的精神情感文化的需求,就是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所以我们的学科建设要以人为中心,以人民的整体利益来取舍。在文科的建制上不能左右摇摆,既不能以西方的霸权为尊,也不能以简单的传统和某种学说成见为理念,更不能为了维持自己的一种学派和体系,来排斥人民所需要的与美好生活相适应的新发展。学科研究对于新文科来说更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文科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为人而存在,为人的观念、思想期望和精神需求,去展开新设置而实现超越性的发展和丰富。

3.中国的角度中国的立场而有世界的眼光

新文科建设必须强调中国延绵五千余年的本土文化价值和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作为基准的人文学科的建设,越来越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拓展的任务方向。面对世界之大变局,面对西方世界和我们价值观的差异,一方面,要用人文学科去解说和宣传,另一方面,我们要固守自己的阵地,要以我们国家已经形成的学术范畴,和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来建构学科范畴。在几十年改革开放之中,我们更多地学习了西方的价值观和学说体系,但是有时候,却偏移到以此为基准而忽略排斥乃至贬低中国的学术文化深厚传统。西方的学术价值固然有它的理性观,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亦不可忽略它背后不同的意识形态。面对蕴藏着中国学术价值的诸如所谓相对感性的片段式的语录型的文化,也更应该去聚合分析而建立自足体系和建构,否则,我们的新文科建设就会变成新一轮学说体系的引入,而不能凸显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的优势。显然,新文科建设正是需要纠偏而改变这一趋向。

4.坚守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风云变化的世界局势面前,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应该明确成为我们坚守的界域。不能简单地把价值观当成一种教化的理念,或者说简单将其看成剥夺学术思想独立性探讨的某种言说。价值观是基于国家人文学科所确立延续的文化传统的价值体系,特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培育人的学科发展宗旨。对于经过各种各样的艰难环境的锻炼,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建立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自己独有体系的主流文化,就应当大力弘扬。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价值必须坚守自身价值观体系。如果说过去人们还担忧或者拘泥于一种教化强制性,而忽略减损了它的价值意义,那么经过中国崛起,朝向实现百年中国梦所指引的正确道路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明确地为中国人建构正确的价值观、人文理想、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思想,使之在中国发展中发挥中坚力量作用。掌控我们的学术方向如若没有价值观的确立与引导,不用说新文科建设,连现有的学科体系都会无法操控。

5.学科建构本土化的完善化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文科建设,是需要进行缜密的学科建构,既要强化理性精神学科规范,也要强化人文社会科学,与审美精神相匹配。理性精神理应更多偏向于社会科学的量化和客观规律。人们常常会贬低中国传统文化所留下来的感性的、基于生活经验而派生出的闪光性判断理论总结;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会对中国价值观不恰当的贬低,对中国的学术体系的片面认识。实际上,强化中国式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对过去中国的学术闪光点的经验梳理、串接呈现和建立理论建构,同时也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思想的总结。而我们必须清楚,东方的理想和东方的理念与西方的差异区别,既要学习西方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由此新文科建设必须把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作为我们建构的最重要的依托,同时也必须把中国理想、审美精神,和一切以人的精神为主导的发展趋向,纳入科学精神之中,毕竟这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建构。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理想,早有许多属于我们的闪光的学理被人家拿去作为学术的出发点或者建构的支撑,我们自己却把以此构建的东西作为我们抛弃传统文化的理想所在,显然不恰当。审美理想和精神文化,以及东方气质的体现,对于在中国建构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新文科建设至关重要,她必需带上东方的闪亮的标签和东方精神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以及在现实精神中独一无二的适应逻辑。无论是国家建设、经济发展还是今年抗疫中呈现的独特行为方式的优越性,都证明我们强化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扎实成果。如果不经过这样一个理性和本土特色的建构,那么我们依然还会回到理性借鉴和实践情感精神分离,形不成中国式的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素。

6.跨越学科壁垒的融通性

我们主张:“在尊重老文科学科体制的基础上,汲取其优秀经验,并尝试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学科开拓,正是新文科的任务。”[2]新文科建设必须意识到其“新”既在于打破学科的窠臼,而借鉴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种融通关系,也包括对于理工科的科学精神和实验精神的优秀传统的借鉴。新学科建设不能拘泥于自身的学科玩味和简单承袭,还需要扩大视野借鉴增长。综合性发展并不一定以消减分科规律为代价,但综合性视野和补充对于新文科的新发展,必然有利于新的天地的扩展。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立足的优势,但画地为牢久矣,必然不利于学科彼此扶持,从而生长出人文大树。比如艺术学科的核心是把握审美思想,其对于无论是文学哲学历史等等以人为本的学科建设都能够给予审美本质的借鉴作用,反之,艺术学科的发展中对于历史的承袭传统的借鉴、对于文学所相互沟通的一种精神理想的描绘的借鉴等等都是极其必要的;而对于理工科的实证和实践精神,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对于人文学科的新文科建设触动,必然增加知性精神和量化认知的扩展,更不用说对逻辑性的补益借鉴具有极其重要的功用。

7.面向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前沿

新文科建设不能不站立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前景上。显然,新文科建设所要培养的对象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学科之间的消长也受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牵制和影响。从传播到接受,再到课程的设置,网上线下逐渐开始模糊彼此之间的界限而产生对既有学科生存发展新的关系的触动。我们所参阅的资料,相互借鉴和互相传播的方式都无法离开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的建构,无法回避的是,创建新的一套理论体系更多的影响因素首当其冲离不开互联网,更不用说,我们很快就会面临到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紧迫的催发。按照国际普遍性的认识,2045年,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使得许多行业将会被取消,新文科建设无法漠视这一趋势。我们必须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许多学科构成会被取代,而身处其中的新文科建设不能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作出具有历史眼光的探索与实践,从而应对学科建制面临的各种此消彼长的局面。这个时候,必须未雨绸缪地设立自己学科的范畴和学科所要研究、纳入的领域来应对突变。就时代发展来看,互联网时代的许多人文学科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传播、网络接受,包括抗疫期间所看到的慕课爆发式的发展,而智能时代的来临对于学科一些基础性的冲击,使我们应该前瞻性地对学科将来发展核心要素进行思考,提前预测方向,做好准备。新文科核心之一就是要重视人本、重视人的精神情感心理需求,对于这个核心要素的认知,能够使得我们超越被动以主动适应的姿态面对,从而得以进行具有提前量的准备和强化。

三、新文科建设呼唤高扬自身功用

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是世界局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人所面对的前景和奋斗的目标,以及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都相应产生多种多样形态的变化。为了中国能闯关成功,我们需要认真看待文科在将来世界变局之中所应当起到的更大作用。在日渐发达的社会,尤其在高科技向人工智能时代挺进的过程中,技术的主宰会造成世界越来越自动化和智能化。然而,当生活被高科技产物浸润和取代之时,对于人的理想、精神、情感生活的关注、建设,对于推动人类社会以更好姿态向前发展的重担,毫无疑问会更多落到人文学科身上。试想,在众多行业都能够被智能时代的机器人所替代的时候,大众的目标就聚焦到人的本身。人的情感这种不太容易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的对象则凸显其价值。人们也更加需要强化理想从而坚守“人之为人”,并以此影响机器人、支配机器,成为智能时代新的主宰。甚至可以说,唯一能够在人工智能和数据所掌控的越来越快学习的智能机器人面前,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精神的灵动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人和人、人和自然以及人机关系的协调性。换句话说,也许到了高度发达的社会,所有东西都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到,但是人们的内心会更加强烈期望内心的价值坚守与理想能够帮助他们坚强的挺立于社会。我们已经见证从孩子到成年阶段,当单一需求到复杂需求更能满足的时候反而产生更多的忧虑和精神的困惑。同样,当贫瘠年代人们满足于一时的生存,到进入富足社会时,反而物质财富越充足越会产生更多的困惑。那么也许同样可以比附的正在于: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对于精神情感的需求将会在更复杂的背景下趋向于某种单一,他们所聚焦的更多的将是人的精神情感理想能够得以被自我与他者关注,这个时候执掌世界的更多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所聚集起来的人类智慧的凸显,人们更多的需求体现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多种多样能够填充人的生活空间、能够满足人们越来越休闲的无穷尽的生活趣味。或者说,面对世界越来越复杂的面貌,人们更多地会到精神世界包括艺术的多样层面的呈现中去寻找慰藉。基于这种角度,艺术学科应当面对这样的现实,及早地做好肩负道德理想、精神情感创造满足的学科建设工作。

事实上,许多人还在疑惑新文科建设,其要义是隐含着一种面向着未来的新型学科精神的探索建设。此时的文科已不是人类积累知识和畅想未来的那个时代的文科,那些文科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各自的分工,而此前从来没有遭遇到一个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图像年代的接受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2020年,我们猛然遭遇到世界剧烈变化中的激烈对峙,面对世界旧有秩序、格局的动荡,我们看到,在这个混乱之中越来越凸显的关于传播、关于媒介语言对于世界描述的影响力,关于人的思想和情绪在独特年代之中放大而产生的变化效应。当前全球面临的严峻现实不能不引起文科各学科对世界发展前景的思考和思辨,当如何建立新的适应时代发展期望的规则体系,“人文学科应该推动一种批判立场的形成。”[3]同时,艺术学科更应当挺身而出张扬美好真纯的价值意义。人文社会科学在互联网时代理应更多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正向价值所在,在网络线上线下施展自己的智慧。也许在以往被遮蔽的新文科,在这个时候会变得更重要。同时,新传播方式的尝试和新受众群落的传播接受,也得到一种检验。也许对于人类而言,要很长时间面对新冠肺炎这样一个外因带给人类交际上、生活上、生产方式上、国与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上的巨大改变和挑战。的确,世界已经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认识的鸿沟,以往的人文社会科学似乎更带着玄虚的成分满足人的欲望,而没有明显呈现出它的价值,但时过境迁的今天却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疫情之下,人类从来没有遭遇到这样的一个时刻,除了对生产的巨大影响之外,对于政治、文化交流以及个体的精神情感的满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之中,当人们囚禁在社区急不可耐地对取快递流露出期盼神情的时候,当人们试图要维系个人的所谓自由民主而自以为是、为所欲为却招致群体激烈反对的时候,当人们稍微放松放纵自己的娱乐行为而加剧社会的传播病患的时候,当人们看到一些政府在担忧自己生产力和国家的生产体制时扭曲并且违反着刚性的对待病患的正常规则的时候,我们的认识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西方世界一直以来蒙着很重的面纱,义正辞严强化新闻自由却被领导人和所谓国家利益至上的主张撕得粉碎,当我们看到一些大国的首领们口出狂言肆无忌惮地违背过去常见的国格常识伦理和外交辞令的时候,人们恍然大悟: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意义凸显,到了一个需要重新调整、制定规则和认知它的价值意义的时候了。

文科越来越具有影响社会人心、解说世态变化和引导价值人性衡定的作用。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教育既定规则的破坏,所谓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行规不可违逆,事实上被撕破。新文科的呼唤告诉我们,要认真来思考对策,思考如何面对世界的变化建构理论认知和教育的新规则。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不能缺场,越来越需要将自己以学科规范画地为牢的戒律打破,需要各自融合去面对社会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和人心期待解答的问题,去重构或者扩大新的学科所能发挥作用的力量。新文科之新就在于它的新综合性、跨越性和介入实践性以及解答社会难题的前瞻性思想价值。特别是新文科必须具有身先士卒的探索意识,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设立机制,打破既有规则而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态势构建探究机能。不同以往的是,新文科不是打破旧有文科规律而是创造适应从而引领时代认知的新规律。培养新型文科学科体制必然要有所继承和发展创新,为时代转型确立适应性规则并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诸如艺术学科在抗疫阶段中从无所适从到开始探寻自己的社会传播方式。我们需要反转过来,对理论认知、传播的方式、教育的线上线下的协调以及肩负重担来满足人们内心期望的一系列现象展开新的思考。在这种前提下,新文科重新度量和制定学科对于新旧之间的规则调整,其中包括对于艺术学科审美、美育功能的重视,对于新时代传播方式的认知以及学科建制与时代的适配性审视。

四、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发展建设思考

置身于百年未遇变局的新文科视野下的艺术如何建设?“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提出的跨越式学科发展新命题,而对于艺术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的相关思考,也成为新文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4]在新文科建设中,艺术学科迎来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因为面对时代的急剧发展,艺术给予人的审美情感的熏染恰恰是时代复杂性之中人所需要的精神慰藉。艺术如一股清流,其艺术本质的审美特性会给予困惑中的人们在安身立命上更多的清静、精神面貌上更昂扬的鼓舞。艺术无疑是高层次社会发展中提高自我身心修养的精神需要。而艺术在新文科建设中要和实践有更广阔的联系,和新媒体有更多更广泛的关联,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发挥艺术难以被替代的优雅和慰藉人心的独特作用。

我们要在强化艺术审美观念上下工夫,要融通艺术多领域之间更密切的借鉴、关联和联系,要扩大艺术和更广阔视野的人文社会科学、社会文化以及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成长之间的联系,要注重互联网高科技时代艺术提升自我和传扬品性的关系。我们需要强调艺术学科在新文科发展中的几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1.强调艺术审美本质

新文科视野下的艺术越来越凸显在这时代变革之中艺术审美价值和意义。当艺术越来越呈现出和人自身的紧密联系,而我们的教育和学科建设越来越需要回到人本身的追求,作为一个具有技能性的对象,我们最初通过艺术技能学习技法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但是艺术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仅仅局限于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它将会提升整个民族的人文修养和个人的精神气质。技能技巧是途径,是通往理解艺术品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艺术最根本的是通过各种技能技法,掌握审美的眼光、审美的趣味和养成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格气质。在我们的学科发展中,新文科所包容下的艺术学科应该更加强调对于普泛性人文艺术修养的作用,也就是修炼艺术审美修养的感染力。艺术审美修养是人们获得精神情感的满足以及提升个人气质的必要条件。艺术不仅要处理好技能技巧的“术”和审美理想的“艺”道之间的关系,还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它更多地朝向人更完善的生活趣味精神品性这一方向而实现艺术审美的力量。艺术传播者有责任让大家知道,所有的社会秩序、社会思想还有生活的保障都离不开对于人的精神、情感和审美心胸的锻造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因此,艺术学科要强化对于艺术审美的课程和本质的教育,要加大对艺术审美多样内涵的把握,从而使得不同的学科共同汇聚到以美化人,进而实现以德育人这样一个完善社会人格的发展趋向。

2.强调创造性价值

在艺术学科适应时代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性须得到更大的开拓,即艺术更大程度上去触发人的创造性价值。艺术以所谓的“无中而生有”的价值满足生存中人们的梦幻,艺术是人试图去满足更大的精神理想追求的对象。因此它本身具有在分寸之间借助于线条、光影、旋律、影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诸如科幻片所给予的一种更大幻景世界的想象,也不仅仅是让人们透过银幕而看到自己不曾经历却感同身受的多样的人生和生活趣味。事实上,新文科中的影视艺术更多地强化艺术本身是能够用超越既有的感官去创造精神情感内在需求,从而幻化成为的一种新鲜样式。大胆的创造是艺术和科学相通所在,也同时是艺术审美所赋予人们无尽的创造力的一种体现。强调新文科不仅仅是知识更新的文科培育,也是对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的创造力的一种认知启发培育。这样我们就不会纠缠在老文科和新文科之间是破坏还是创新等概念上,而是定焦于培育新文科视野下具有创造性视野、更强的综合性感知能力的创新性人才这一基点上。

3.强化跨域借鉴交流

新文科视野下的艺术,必须首先促进分类细致的艺术领域之中的各门类更多地与他者相互借鉴学习,这样可以产生出更大的创造力。尽管艺术的不同门类如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似乎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技能技法的创造,但是从骨子里,它们既有审美理想的相通性,也具备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创造上的共同观念,这正是可以实现相互联系、借鉴的基础所在。在绘画里,人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显然证明其共通性;音乐所体现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它身处影视、戏剧、舞蹈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充分彰显出艺术之间的融合贯通;绘画的线条和书法之间紧密的联系更不用说;越来越多的舞台艺术需要用影像来使其亦真亦幻的感知则更为凸显。因此,我们在新文科的建设中需要打破艺术类型领域之间的壁垒,使其更多地交融。不仅如此,新文科建设还应该跨越艺术学科到人文社会科学中去借鉴,甚至到更宽广的理工科中去学习和扩展。诚如张江教授所指出:“在新文科的建设中用科学精神来促进人文研究,引领新文科建设。”[5]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更多地与“他艺术”之间产生碰撞而催生出的新艺术已经成为越来越明显的可能。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