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娜
古诗词歌曲,又称“古曲”,是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音乐形式与唱法多样,但因学界对其的不同认识,所以尚未有明确定义。从民族声乐演唱角度来说,“古曲”包括古代流传至今的古代艺术歌曲和近现代、当代以古诗词为载体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近五年来,关于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研究,从内容看,以演唱方法、演唱技巧和作品研究居多。本文主要对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研究的重要期刊论文与有一定代表性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梳理、分析与概括综述。
随着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西方美声唱法、现代流行唱法、传统吟唱与吟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中。根据演唱者的不同理解,古诗词歌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体现出不同的演唱风格。
结合美声唱法演唱古诗词歌曲,是东西方音乐审美结合的新尝试。关于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和处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探讨,田静在《中国古代歌曲演唱探究—〈以白石道人歌曲集〉为例》①中,以宋代词调音乐《白石道人歌曲集》为例,论述了如何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和处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问题。以《杏花天影》等三首姜夔代表作品为例,详述在演唱中运用“美声”方法进行吐字行腔和润腔处理,并对姜夔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梳理与总结,最后提出了在古诗词歌曲演唱中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观点。邓义冬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声演唱实践探究—以阿镗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例》②中阐述了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历程及现状,分析了阿镗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虞美人》等作品的创作背景、诗词韵律、和声织体、演唱技巧及文化内涵;最后总结出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呼吸特点、共鸣腔体及咬字的声韵规律等歌唱技巧,并探究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未来发展方向。关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定义,杨曙光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中提出:“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我国古典诗词为载体,经作曲家创作,并用钢琴或管弦乐队为其伴奏,具有很高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一种声乐作品形式。”③
吟唱与吟诵作为传统的诗词表现手段,广泛应用在古诗词歌曲演唱中。傅雪漪曾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一文中指出:“吟唱—强调四声、句读的节奏,是旋律性不突出的朗诵”;“吟诵—根据文词内容,谱成一定的乐调,有伴奏的正式歌唱。”④卜亚甜在《声乐作品中古诗词吟诵运用及演唱方式的探微》⑤中探究了如何在吟诵时思考歌唱、如何在歌唱时融入吟诵,并以姜嘉锵、方琼等四位歌唱家为例,探讨他们在古诗词歌曲演绎中对吟诵不同角度的解读,如对比吟诵方法与传统民族民间唱腔的异同、阐述器乐声腔演奏的“平仄”与人声“吟唱”的融合;最后总结出吟诵普遍规律与方法,如“平长仄短”“平高仄低”“依字行腔”“一唱三叹”等。何佳在《吟诵式歌唱技法在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应用》⑥一文中重点强调了古诗词吟诵与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的关系,并以姜夔的三首自度曲—《杏花天影》《扬州慢》《鬲溪梅令》为例,具体分析了吟诵式歌唱技法在古诗词歌曲演唱上的要求,以突出吟诵式歌唱技法的实用性。彭芳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吟诵风格探究》⑦中,从中国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出发,以《大江东去》等五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例,分析了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吟诵特征对演唱方式和意境表达的影响。
李岚在《龚琳娜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探究》⑧一文中,对龚琳娜所演唱的古诗词歌曲进行了风格探究。通过以琴歌《凤凰台上忆吹箫》和楚辞《山鬼》为例,对比其与歌唱家王苏芬在演唱风格上的异同,从而总结出龚琳娜演唱古诗词歌曲的新思路和“新风格”。笔者通过聆听和分析两位歌唱家演唱的不同版本古诗词歌曲,认为龚琳娜演唱的古诗词歌曲大多是经过改编的,包括速度、节奏、配器方式等都融合了更多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虽运用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但对歌曲的演唱处理更倾向于流行风格,更注重现代审美感受。而王苏芬演唱的版本则是力求“原汁原味”,在中国戏曲、戏剧、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美声唱法,以适合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演唱方式,并全部使用传统民族乐器伴奏,演唱处理力求贴近古诗词歌曲的原貌。
关于古诗词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多集中在具体作品演唱中的润腔、韵味和吐字行腔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润腔是中国传统声乐演唱中独具特色的声腔艺术,郭克俭的《“润腔”研究四十年》一文从理论研究角度明确了“润腔”的概念:“润腔,就是指中华民族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唱奏)过程中,根据作品特定的思想内容、感情内涵、风格流派的要求,充分调动并合理运用音色、旋律、力度、顿挫、节奏、语音等技艺手段,遵循艺术内在的规律,对唱腔曲调进行各种有效的润泽、修饰、着色和美化,使之成为人物生动、形象逼真、感情饱满、意境深远、风味醇正、气韵超拔和美善统一的艺术臻品。”⑨谭秀群的《论润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及处理》⑩一文,通过梳理现代润腔艺术的研究历史和对润腔的概念界定及润腔类型,对《关雎》和《枫桥夜泊》两首不同风格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润腔的运用及艺术处理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歌唱家在演唱两首作品时润腔技法的运用,从而总结出在古诗词歌曲演唱中润腔技法的运用主要有装饰音变化、速度变化、力度变化、音色变化等。
韵味,一直是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突出难点。近五年,关于古诗词歌曲演唱中韵味的探寻,韦歌在《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韵味把握—以汉唐时期陕西地域为例》⑪中,通过对黎英海等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代表性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以及《如梦令》等代表性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提出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借鉴传统吟诵、戏曲的吐字发音、昆曲演唱和琴曲演唱等方法,并尝试为现今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缺少的“韵味”问题提出解决路径,使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真正实现“气韵生动、意蕴悠长”。方琼在《谈民族声乐的音色》一文中指出:“古诗词音乐在风格上和现代的音乐差别较大,在演唱古诗词作品时,我要求学生在个性音色的基础上,用有别于演唱现代作品的音色,借鉴戏曲唱腔的音色风格来表现中国古代音乐。在演唱古诗词作品时,不要过多使用泛音,音色应该偏明亮而不是灰暗或者浑厚;借鉴不是等同,歌唱艺术绝非戏曲艺术。因此,要在坚持歌唱艺术的原则上,借鉴戏曲音色,丰富古曲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⑫笔者认为,积淀丰厚的文学素养、高雅情致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与音色的运用,对于古诗词歌曲演唱中“韵味”的获得都至关重要。
傅雪漪曾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提到:“酿韵而出字(字的头、颈、腹、尾;吐字、归韵、收声;字在语言中的情态),则腔自现。气到口边方吐字(口边,即子音的准确位置),情生于面再行腔。面上之态已成,则内部肌肉、气息,自然协调。行腔时必保持母音位置的准确,不论强弱顿断,一个字未唱完时,口腔位置不能变动。要以意带声,以情扶声;不能无意求声,以气催声。”⑬范丹彤的《20世纪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征探究》⑭等文论都论述了根据不同民族、方言特点,运用与之相应的演唱方法,强调方言是吐字行腔的核心,讲究以字带声,根据语音声调来演唱古诗词歌曲,吐字行腔应真切自然,并结合“吟唱”与吟诵调来演唱。
近五年来,关于对作曲家、歌唱家代表性作品的演唱风格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文论最多,这类研究实践性较强,多是从古诗词歌曲的音乐形态、演唱风格和艺术处理等方面展开。
陈美玲在《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和形态分析—以〈别董大〉、〈幽兰操〉、〈关雎〉三首为例》⑮一文中,阐述了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风格特征。作者通过对赵季平创作的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形态特征和演唱实践分析,总结了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总体艺术特征,并将歌曲的艺术特征与实际演唱相结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白云生的《姜嘉锵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研究—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⑯一文,分析和探讨了姜嘉锵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特点,总结其艺术实践经验,以运用于古诗词歌曲演唱实践。此类文论还有武春晓的《罗忠镕声乐套曲〈秋之歌〉演唱分析》⑰、金栩冰的《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⑱、严雅萍的《赵季平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⑲等。
魏清在《古诗词歌曲〈别董大〉的版本对比与演唱探究—以傅雪漪版与赵季平版为例》⑳中,首先总结了两位作曲家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特征并比较异同;其次以两位作曲家创作的《别董大》为例,总结出傅雪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昆曲风格”和赵季平的“吟诵风格”;并从审美角度对比分析王苏芬与张宁佳两位演唱者在演唱风格、演唱技巧及艺术处理之异同,以期运用到具体演唱实践中。
由此可知,近五年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唱法的相应技巧和声音,不同唱法的融合是对古诗词歌曲演唱的积极探索。据此,在演唱实践中,要根据作品的音乐形态,针对作品的风格,再从演唱技巧和艺术处理等各方面来运用与之相匹配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力求演绎出古诗词歌曲的深厚意蕴与思想内涵。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演唱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演唱实践与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五年来,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研究大多集中在“古词今曲”即近现代、当代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而古代流传至今的“古词古谱”歌曲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探究不尽的研究价值。只有更多的学者、专家参与到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诠释与传播整理工作中,中国民族声乐学科体系才会日趋完善,古诗词歌曲才能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注 释
①田静《中国古代歌曲演唱探究—〈以白石道人歌曲集〉为例》,西安音乐学院201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②邓义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声演唱实践探究——以阿镗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例》,华南理工大学2017届硕士学位论文。
③杨曙光《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年版,第4—18页。
④傅雪漪《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
⑤卜亚甜《声乐作品中古诗词吟诵运用及演唱方式的探微》,上海音乐学院201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⑥何佳《吟诵式歌唱技法在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201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⑦彭芳《古诗词艺术歌曲吟诵风格探究》,湖南师范大学2017届硕士学位论文。
⑧李岚《龚琳娜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探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⑨郭克俭《“润腔”研究四十年》,《音乐研究》2019年第1期。
⑩谭秀群《论润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及处理》,江西师范大学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⑪韦歌《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韵味把握——以汉唐时期陕西地域为例》,河南大学2016届硕士学位论文。
⑫方琼《谈民族声乐的音色》,《歌唱艺术》2016年第11期。
⑬傅雪漪《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中国音乐》1986年第12期。
⑭范丹彤《20世纪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征探究》,广西师范大学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⑮陈美玲《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和形态分析—以〈别董大〉、〈幽兰操〉、〈关雎〉三首为例》,上海音乐学院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⑯白云生《姜嘉锵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研究—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南京艺术学院2017届硕士学位论文。
⑰武春晓《罗忠镕声乐套曲〈秋之歌〉演唱分析》,河北师范大学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⑱金栩冰《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江苏师范大学2016届硕士学位论文。
⑲严雅萍《赵季平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盐城师范学报》2018年第7期。
⑳魏清《古诗词歌曲〈别董大〉的版本对比与演唱探究——以傅雪漪版与赵季平版为例》,武汉音乐学院2017届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