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乐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1)
竹笛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千年来中华民族人民的悲欢喜乐。由于竹笛的融合性极高,既可以演奏中国古典音乐,又可以演奏西方现代音乐,因此,对竹笛进行推广与普及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国内许多中小学的音乐课上已经开始引入乐理知识,竹笛作为民族乐器也被进行了重点介绍。在学生进入中学后,还在课堂上安排了简单的吹奏教学,给学生以后进入高校学习竹笛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里的艺术专业很多都专门设置了竹笛课程,作为主要的专业课来让学生学习,从而为普及推广传统乐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许多民间演奏家也招收徒弟进行传承,逐渐形成一个个音乐流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优良竞争局面,促进竹笛事业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校逐渐扩大招生范围,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教育行业欣欣向荣的背后却还隐藏着众多弊端,如新生综合素质越来越低、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高考的压力愈加沉重,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承受考试的压力,导致学生手忙脚乱,无暇顾及其他。第二,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并未专注于学习,使得自身文化知识与学习能力都很差。竹笛作为传统乐器,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去学习了解它,完全没有竹笛演奏基础。第三,有的学生可能在大学以前学习过竹笛,但他们的演奏水平参差不齐,使得老师无法制定统一的教学方案,影响教学进度,最终导致教学课堂很容易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如今,虽然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竹笛课程,但由于教师自身能力问题,很难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我国目前的音乐领域,许多艺术生在选择乐器进行学习时,很容易忽略传统乐器而去选择流行的西洋乐器,选择学习竹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等到他们学成后,进入高校当老师时,高校的竹笛课程缺少老师,所以许多没有接触过竹笛的教师被迫从零开始学习。而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竹笛演奏水平,许多教师在学习竹笛时往往会跳过基础知识积累阶段,且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选择直接对着曲谱进行吹奏训练。这种方法确实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他们的竹笛吹奏技巧,却会导致专业性缺失。因此他们在教授学生时往往会出现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吹奏功底浅薄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结合曲谱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竹笛专业知识和演奏技巧,无法利用自身经验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建议。
竹笛虽然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但社会推广性并不高。目前,高校在进行竹笛授课时,只能沿用传统教材进行授课,这些教材内容落后,曲谱陈旧,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到这些传统曲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传统的竹笛教材仍沿用了过去的教学内容与演奏手法,虽然相关乐理知识可以继续使用,但演奏指法和吹奏技巧却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加大了现代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的演奏水平极难提高。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正式开课前,必须先确立一个教学目标,让之后的教学工作全部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目前,传统的竹笛教学仍主要以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与熟练的演奏技巧的理论学者和演奏家为目的。虽然这与国家要求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但总体来看,仍显得较为空泛。如今,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竹笛课程,但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及师资力量的差异,在培养人才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对竹笛教学目标做进一步的细化,在不同的学校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在职业院校中,学生主要学习目标是提高专业技能,因此,这类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竹笛演奏技巧及实用技巧;在师范类院校中,主要以培养音乐教师人才为主,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艺术审美和修养;综合类院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专项培养;而艺术类高校由于学校底蕴深厚、师资力量格外优越,应着重培养专业性人才,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人能力与突出优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向及毕业方向。只有进行这样的改革之后,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竹笛专业人才。
在进入大学初期,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总体情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尽量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既可以使教学方法适合所有学生,又可以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竹笛。要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首先,可以设置竹笛基础公共课程,让刚入学且没有任何基础的新生能够通过这个课程学习一些基础的理论课程和演奏技巧。这类课程不需要深挖竹笛内涵,只需要做好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即可。其次,在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再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让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更高级的课程进行学习。对于自身基础较深厚的学生,可以开设一门主修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这类课程授予他们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更纯熟的演奏技巧。
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应用于当前的大学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并设计一些特别的活动,如小型演奏会、演奏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使学生结成对子帮扶,由演奏水平较高的同学带动演奏水平较低的同学,让他们可以在这种互动式的氛围下加强互动,提高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进而促使他们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学生也可以加强与教师的互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促进教学方式向着更好的方向改进,为竹笛课堂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演奏机会,如举办校园音乐会、组建学生乐队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提高其舞台掌控力,还可以使得其他专业的学生对竹笛有初步的了解,对竹笛在社会上的推广普及工作有极大的好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其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指出来,让学生得以修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竹笛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其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目前,竹笛的推广度较低,教材十分匮乏,许多专业知识和演奏技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直接为同学们做示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开拓的眼界、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扎实的演奏技巧。因此,高校竹笛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多参加音乐会及音乐活动,定期与其他教师进行专业交流,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在课堂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管弦乐器之一,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竹笛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人的音乐素养。在高校中开展竹笛教学工作,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每一位竹笛教师都要努力钻研,促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为竹笛的普及与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竹笛课堂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在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