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玲 李晓书 赵子涵冰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大类招生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1~2年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实施专业分流。相对按专业招生而言,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改革[1]。随着教育改革深入,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为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大类招生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高校采用。学者针对大类招生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2]、教学课程改革[3]、教学管理体系[4]、专业分流模式[5]等问题展开大量探究,但现阶段大类招生模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分析及相应对策研究较少,更鲜见基于辅导员视角的系统研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收官之年,本文选取东北农业大学大类招生首批试点学院之一的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①2009年东北农业大学在农学院开始试行大类招生;经过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整合、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持续性优化配套改革,2014年推广至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食品学院;2016年推广至资源与环境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8年农学院恢复按专业招生。,结合5年大类招生模式下一线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具有学院特色的育人模式,为大类招生模式下应对学生管理工作挑战提供参考。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现有机械类(工学Ⅰ)(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4个专业)、能源动力类(工学Ⅱ)(包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2个专业)、工业工程类(管理学Ⅰ)(包括工业工程、物流工程2个专业)三大类专业和一个本硕博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大类专业采用“3+5”模式培养,即学生高考录取时按照大类招生,计划在四年8个学期里,前3个学期按大类统一组织基础教学,第3学期末专业分流②专业分流规则:2014-2017级学生采用高考成绩(权重50%)+大一智育学分绩(权重50%)排名;2018级学生开始采用大一学年智育学分绩在培养专业类中的排名。学生根据学习志趣和排名成绩,在所属专业类中选择专业填报,录取采用志愿优先方式,即依据学生第一志愿成绩排名录取,若第一志愿容量录满,则进入第二志愿未被录满的剩余名额中按成绩排名录取。,第4个学期开始进入相应专业学习。
从学生角度:一是有效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传统专业招生模式下,学生通过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因就业形势和社会认可度影响,在不了解专业的情况下,听从家长安排或跟风从众,未能就自身兴趣爱好与能力做出理性选择。而大类招生模式可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发掘自身兴趣和能力,使其全面了解各专业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在专业选择上更趋自主和理性,满足个性发展需要。面向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16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82份,回收有效问卷466份。调查问卷显示,专业分流后的学生中,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达81.6%,第二专业志愿满足率为96.3%。二是为学生自主能动学习注入原动力[6]。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被赋予一定专业选择权,以进入心仪专业为目标导向,进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专业认同感。在新生入学调查中,93.5%的学生希望通过努力学习,争取专业选择主动权。
从学校角度而言:一是为适应大类招生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会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多学科优势,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实现教师队伍互通融合,提高办学效益;二是为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宗旨,打破原有院系学科设置,构建综合型、交叉型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从培养单一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过渡和转变,提高办学质量[7];三是各专业为吸引优秀生源,推出优秀教师、优质课程[8],从而激发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高效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9]。大类招生打破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丰富学生管理工作内涵,同时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凸显。
1.专业分流后班级建设问题凸显。班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的重要环境。学生进入大学后,系列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形成班级凝聚力和人际交往圈。但专业分流后,学生原有生活学习交际圈解散,新班级同学之间关系淡漠、班集体归属感不强、班级意识淡化等现象,加之进入专业学习后集体活动减少,导致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管理工作滞后等问题。同时,新班级组建重新选举成立班级委员会,班委民主测评时竞聘者难免会在原班级同学中拉票竞争,班级形成多个小团体,导致新班委号召力不强,影响班级发展和班风建设。
2.寝室调整与管理存在两难。大学生生源比较分散,目前各高校基本采取集中住宿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寝室度过,寝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不容忽视。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14、2015级学生专业分流后未调整寝室,出现同寝不同班的“混编寝室”。通过与两届学生座谈和相关辅导员访谈了解到,“混编寝室”在学生作息时间、学业交流督促、寝室文化建设、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于是自2016级学生开始,在专业分流后相应调整寝室。但在调整过程中,涉及阴阳面分配、公共财产划分、设备重新租赁等问题,处理不当会导致学生不满情绪;在磨合期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不适、矛盾频发等问题。
3.影响学生党建工作连续性。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党支部担负着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传统招生模式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大致归为四种[10]:一是在班级内部设置;二是在同一年级设置;三是按专业纵向设置;四是按班级、年级以及专业特点组合设置混合支部。目前,很多高校尝试在宿舍楼、学生组织、社团等设立党支部。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多年来按专业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大一新生入学后直接纳入专业党支部培养。但在大类招生模式下,以机械类(工学Ⅰ)为例,专业分流成四个专业,所属三个党支部(包含一个联合党支部),学生在大类培养期间如何划分党支部成为难题。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节》规定,年满十八岁方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大部分高校大一新生中无高中党员,入党启蒙教育和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必须依托高年级学生党员完成,大类招生模式下如何设置学生党支部成为学生党建工作焦点问题。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尝试在专业分流前以班级为单位依托专业党支部培养,如将工学Ⅰ-1、2、3班纳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党支部,工学Ⅰ-4、5、6班纳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党支部,以此类推。但此种方式导致专业分流后,积极分子培养人和发展对象介绍人频频更换,影响党员发展质量,不利于党务工作连续性。
专业分流后还涉及学生综合素质成绩排名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整理、“学院-班级-寝室”工作信息网重新组建等工作,增加辅导员工作任务量,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节奏。
1.“冷”“热”专业判断失衡导致生源两极分化,引发学风建设新问题。学风代表学校的治学精神、态度以及原则,优良学风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及学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11],学风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受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及各专业师资力量、硬件设备等因素影响,学生会区分各专业“冷”和“热”。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虽有更多自主权,但对各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并无清晰认识,导致专业分流时对自认为是“热门”的专业趋之若鹜,甚至出现随大流、跟风现象[12]。这意味着成绩排名居前者有更多选择机会,更愿进入老牌、“热门”专业,而排名靠后者只能被动接受一些新小、“冷门”专业。生源质量两极分化,导致优势学科实力不断加强,新小专业实力进一步削弱。同时,一些专业认同感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加大了管理工作难度,引发学风建设新问题。如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机械类(工学Ⅰ)中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率高,均为学生争相进入的“热”门专业。而包装工程专业则是近年来应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设置的新专业,因其“新”而“小”、公众认知度较低而成为学生眼中的“冷”门专业。经调查发现,实施大类招生后,包装工程专业第一志愿报名率不足15%,报名动机多为争取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2.环境变化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专业分流后,部分学生因未能进入心仪专业而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丧失、自信心缺乏和职业规划迷茫,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对自幼接受集体主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因班级、寝室调整而打破原有交际圈,部分学生会因一时难以适应,情感失落而导致心理焦虑、困惑与无助。如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14级学生专业分流后,包装工程专业录取者全部为男生,在之后的2016级、2018级学生中也出现此类现象,严重影响班级性别结构,或将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学生升学动机复杂多样,辅导员面临就业率压力,评价体系有待优化。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考研学生逐年增多。笔者调查学生考研动机发现,24.6%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欲以提升学历方式改变现状。有考研意愿学生中,40.8%的学生表示如考研失利,会选择“二战”。很多高校以学生就业率作为辅导员评奖评优重要指标,大类招生模式下,考研、“二战”学生增多,辅导员考评体系不相应调整,会加重辅导员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
2.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套制度有待完善。大类招生后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仍由辅导员专人负责,即使有学校配备班主任、专任教师等,但多因不坐班、教学任务重等原因,易产生相互推诿现象[13]。无论专业分流前的准备工作,还是专业分流后的善后工作,均离不开辅导员指导和参与。尤其在师生比严重失调情况下,繁忙而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以致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精力不足,同时影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借鉴各大高校和兄弟学院工作模式,结合工作实践,从辅导员实际工作出发,提出如下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辅导员要注重人文关注和心理疏导,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工作中既要坚守制度,又要灵活变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
1.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化解学生心理危机。
辅导员担负着排查和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健康心态的工作职责。日常工作中要经常深入学生寝室、课堂、活动场所,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突发心理危机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抓住思想症结,及时给予正面有效疏导。
2.秉承“就近就多”原则,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辅导员要研究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探索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确保教育方向正确和管理结果优化。按“就近就多”原则,即尽可能形成同一班级、同一个寝室学生组合,一定程度上解决新班级同学融合问题,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求。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16级学生中,采用在专业范围内学生自由组合寝室,按照“就近就多”原则,兼顾寝室间学生发展水平均衡组合班级,形成寝室“倒推”班级模式。寝室房间分配以班级为单位抽签,规避人为因素产生的矛盾。
3.多维度设置党支部,推动学生党建发展。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辅导员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既要保持优良工作传统,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模式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党建整体水平。大类招生模式下,可采用专业纵向设置党支部为主,大类横向设置党支部为辅模式。传统以专业为基础,纵向垂直设立党支部,有利于学生党员队伍梯队建设,既能解决低年级党员少、发展任务重问题,又能促进不同年级学生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党支部“传、帮、带”作用。在此基础上,抽调高年级正式学生党员到一年级大类专业中任职,成立一年级大类专业学生党支部并担任支部委员,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负责专业分流前大类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专业分流后,新发展党员和积极分子直接纳入专业支部培养,高年级正式党员按“就近就多”原则跟随进入专业党支部,最大限度减少积极分子培养人和发展对象介绍人变更。将横向设置一年级大类专业学生党支部作为纵向专业党支部的补充,有利于把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提升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和连续性,保证基层党组织的相对稳定,同时有助于党建带团建工作深入开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遵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方针,全面统筹育人资源,提升育人质量。
1.探索“1+X”模式,完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大类招生模式下,复杂和繁琐的工作让辅导员应接不暇,直接影响育人效果。需要不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探索“1+X”模式,即以辅导员为主体,专业教师、学生家长、优秀学长为辅的复合型管理队伍,相互配合,分工协作。专业教师可补充辅导员专业教育盲点,家长可完成校园之外监督、教育和管理,学长朋辈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上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使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更趋完善。
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办学特色、学科特点,便于专业分流时提供合理化建议,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协调学工、教务、后勤、财务等部门出台配套制度,各部门通力合作,确保专业分流前后工作顺利开展,有章可依;完善辅导员业务能力培训制度和考核评价,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满足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2.始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供高质量专业分流信息。始业教育是高校对新生开展的一系列适应性教育活动总称,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5]。大类招生模式下,将专业教育融入始业教育中,邀请专业教师详细介绍大类中各专业之间有机联系、知识体系构架以及与国家需求间关系,同时举办学长、校友、行业专家讲座、参观各专业实验室和研究室等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各专业发展状况;统筹安排职业能力测评、性格测评、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兴趣爱好、专业能力,辅助学生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形势预测,充分展示目前冷门专业发展前景,分析热门专业就业态势,为学生专业选择提供参考,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分流专业,避免盲目跟风。
3.依托科技创新社团,以赛促学助力学风建设。以赛促学是通过各专业学科竞赛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学习更具自主性、阶段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特点。通识教育阶段主要讲授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学习集中在专业培养阶段,学生分流后应尽快适应专业学习模式,形成系统专业理论和独立专业思维,对学生学习适应性提出新挑战[16]。依托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创赛事,有利于其适应专业分流后的专业学习。工程学院依托理工科学科竞赛较多优势,以赛代练、以赛代训、以赛促学,突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内在求知欲望,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利用易班、今日校园及微信、QQ等媒介,多维度搭载自媒体平台,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开启“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开展网络班级建设,凝聚班级集体力量。班级成员可在群里发布信息并自由讨论,也可与辅导员互动,便于辅导员通过网络增强班级认同感。虚拟班集体不仅促进学生间交流沟通,班级重组或者毕业后还可成为学生间联络的重要纽带;利用智慧校园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学生成长网络档案,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奖助勤贷情况、日常表现、谈话记录等内容,深入再现学生发展过程和成长轨迹,便于专业分流变更后顺利完成对接工作,新任辅导员可迅速有效掌握学生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类招生模式下,针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模式和行为特点,辅导员应注意大类招生模式带给学生的实际影响,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基本要求,及时更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适应新时代、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强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掌舵人。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大类招生后学生之所以出现迷茫、焦虑、无所适从等现象,多因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辅导员要关注专业分流后学生思想动态,监控异常行为,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及时沟通疏导,做学生管理工作的领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