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爽 潘文华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020年初蔓延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角度而言,教师应凭借敏锐的政治性和洞察力,把握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思政课堂上宣扬抗疫正能量。
世界范围内,14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骤减了1/3之多。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瘟疫,如东汉末年和明末清初瘟疫均导致人口骤减。近代以来,东北地区1910年鼠疫导致六万人丧生。面对新冠肺炎的突然袭击,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不恐慌、不轻视,不消极、不懈怠,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理性辩证看待问题,正确认识疫情形势,坚定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历程可作为思政课教学特殊的教科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良机。广大党员在抗击疫情中冲锋在前,生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取得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充分运用“抗疫教科书”,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所在。
疫情防控是一场众志成城的人民战争,大学生不应置身事外。思政课堂要鼓励学生主动担当青年使命,在抗击疫情中积极作为,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或宣传社会正能量,展现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意识,凝聚抗击疫情的思想共识并坚定信心,实现从学习者到宣传者的身份转变。
“抗疫教科书”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力量,也印证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要性。应挖掘抗疫进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思政理论知识点,解读好“抗疫教科书”。
此次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检验,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1]。举国上下紧急动员,各地区、各条战线快速投身防控,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病毒传播。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防疫前线的先进事例和感人故事,分析其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2],引导学生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我国13项国家制度优势的首位。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变化,及时对疫情防控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确定疫情防控的战略使命和战略目标,提出疫情防控的战略要求。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其次,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行动,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采取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举措,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最后,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打头阵、做表率。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不怕任务重、任务险,体现共产党人的担当和使命。
2.坚持以人民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核心包括两方面,一是“一切为了人民”,二是“一切依靠人民”。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反复强调“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3],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疫情防控战役中,火速建设专门医院,采取果断措施避免疫情快速传播,拉网式排查,不遗漏一个患者,免除所有患者的监测费和治疗费,这些均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生动诠释。这场严峻防疫战是不折不扣的人民战争,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党员干部日夜奋战,公安民警、基层社区服务人员坚守岗位,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志愿者真诚奉献,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快速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3.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4]。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协调联动,全面奋战,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紧急组织调配330多支医疗服务队,41 0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支援武汉。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投放1 000多亿元资金,全国各地基本生活物资也源源不断输送至疫区。在上百家企业、一万多名建设者通力合作、不眠不休之下,15天时间建成两座大型医院,“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庞大人力、财力、物力、科技等支撑,还有各条战线协调配合。
抗击新冠病毒战役同样彰显了根植于制度优势的中国力量,此力量建立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积累起来的雄厚物质基础之上。将这种力量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紧密结合,通过疫情中中国力量的展示可引发学生强烈共鸣,增加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产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从而潜移默化地厚植爱国情怀。
1.强大经济后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此次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的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辩证、长远、全面的眼光看待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6]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意味着我国综合实力增强。疫情虽造成成2020年1、2月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此影响可控。同时,国家财政针对患者个人承担费用部分制定了明确补助方案,各地医保和地方财政积极落实方案确保确诊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整体上,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并未改变,国家基础工业和居民基本生活依然拥有保障。
2.高效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7]。这种能力是指在疫情防控中体现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完全转化为治理效能[8]。在疫情防控号角吹响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及时成立应对疫情工作小组并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全国31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服从党中央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灵活高效组织全国人民防疫抗疫。
3.有力科技保障。我国科技卫生工作者在短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完成基因检测。从5G远程会诊到热成像测温,从疫苗研发到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新兴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发挥重要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硬仗提供了科技保障。无人机监控社区封闭管理、机场车站热成像体温测量、大数据分析运用等有效手段,实现迅速切断病原传播。网上科学普及、购物、教学、就医等为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提供有力支持。科技力量在病毒诊断医疗、疑似病人的行程追踪定位,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生活保障方面,均彰显了强大力量。
4.坚实的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是战疫主体,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各条战线工作者自觉承担责任,医生冲锋在抗疫一线,工人支援基建,干部日夜轮班,志愿者保障后勤,普通民众捐款捐物并自觉避免聚集,形成全民抗疫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是精神,唯有精神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9]。疫情发生以来,14亿中国人民戮力同心,抗击疫情,展示出中国精神。通过中国精神的解读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人生追求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联,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疫情防控战疫中无数人逆行而上,勇往直前,皆源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前线奋战的医护工作者在灾难面前选择舍家为国、舍己为人。特别是疫情刚发生时,武汉等地防护服、口罩配备不足,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克服疲劳,还要面对巨大风险;基层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昼夜摸网排查;人民军队闻令而动,奔赴疫区。他们为疫情防控作出的贡献,展现出仁心大爱与责任担当。疫情发生以来,各省市纷纷派遣医疗队奔赴武汉,千里驰援。建立省际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以外地市医疗救治工作机制,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16个市州及县级市。全国各界爱心驰援湖北,汇聚成团结的力量。
一方面,中国疫情防控为世界做出贡献。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果断实施全面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为世界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为世界赢得了宝贵的疫情防控窗口期。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人民为尽可能减轻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实施了严格的防控举措,牺牲了正常生活方式,为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10]。同时中国也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经验。秉持公开透明态度,实事求是发布疫情信息,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合作,积极分享病毒分离等科研成果及防疫经验,展示出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疫情发生以来,170多个国家和40多个国际组织先后向我国表示慰问,给予中国精神支持和经济资助,对中国行之有效的抗疫举措给予高度评价。在中国国内疫情蔓延势头基本得到控制,他国疫情趋向白热化时,中国积极施以援手:向日本捐赠大批病毒检测试剂盒、防护服和口罩,向伊朗派遣专家团队,交流抗疫经验等。
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世界各国需携手抗击疫情,各国人民在疫情面前是“抗疫命运共同体”。中国愿同全世界人民携手共克时艰,最终赢得抗疫胜利。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世界防控疫情的必然要求。
以上均为“抗疫教科书”中深入挖掘的可辅助思政教学的鲜活素材,引入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可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和教育性,认真筛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疫情案例展开讲述、分析和讨论,更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读懂中国,明确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1.推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一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传统思政课堂多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课堂互动有限,学生属于被动式学习。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更强调学习自律性和自主性,学生可整合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更强调教学的人本性,尊重学生想法,以学生为中心[11]。二是更注重师生互动。疫情期间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屏幕调动学生积极性,线上直播、弹幕、屏幕共享、在线签到、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问卷调查、随堂测试等互动设计均可提升学生参与感,遇到问题可随时解决,较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观点表达。三是融入健康教育。疫情期间不同地域学生因疫情严重程度不同,在情绪上、心理上产生不同变化,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和恐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健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防疫知识和防疫技能,更能体现教学的人本性,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2.推动教学理念开放。一是选择优质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同样是网络学习环境的管理者,更是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选择者。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复杂,需教师选择最能诠释知识点的资源辅助教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不是照搬照抄网上成品课件,而是认真甄别网络资源质量,选择最有利辅助教学的有效资源。二是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借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利用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幕课,掌握最新优质教学资源,有助于开阔教师教学思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并制作资源,为学生创建具有拓展性的资源库[12]。疫情期间,应充分调动同一学科、同一教研室教师的积极性,开展网上集体备课,分工协作制作优质教学课件共享,避免资源浪费。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高校延时开学,高校教师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求投入在线教学工作。近年来不少高校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思政教学模式,但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教学经验,部分教师仍以单一说教式面授课为主,对网络教学抱有抵触情绪。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思政教师把线下课程搬到线上直播。网络直播课和传统课程存在一定区别。思政课教师应逐步适应日益丰富的媒体环境,学习使用新兴媒体教学技术、构建互联网教学思维,整合利用多种传播载体和资源。防疫期间,高校教师通过网络云端开展教学,积极探索“完全线上”的授课模式,探索智慧树、蓝墨云、雨课堂、腾讯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备课和录课,变身“主播”开展网络直播教学,利用微信、QQ等群聊工具发放预习资料、完成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注重授课过程中的反馈评价。初步实现“完全线上”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加快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讲好“疫情故事”,传播正能量。一是课前资源发布,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将抗疫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微视频和阅读材料提前推送给学生,或是课前针对本次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形成调查问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目前认知水平,采取针对性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课中注重反馈,建立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考评方法。线上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知识理解掌握情况不如面对面上课直接,因此应设计互动环节反馈教学效果。如开展案例小组讨论,或随堂在不同知识点处设置问卷测试,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知识接受情况;三是课后布置实践作业,将实践环节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找到使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宣传者身份转变的教学方法,形成切实可行、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方案[13]。如征集抗疫中感人故事,从学生视角制作抗疫微相册或电子手抄报等,评选优秀作品通过微信、QQ等形式传播。最后做好突发事件预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备用教学方案以应对网络卡顿等情况。如网络不畅,应及时利用QQ群或微信群通知学生观看提前准备好的视频资源完成自学,或给学生布置有思考价值的论题。
疫情不仅是灾难,更是弥足珍贵的“教科书”,要深入挖掘“抗疫教科书”中的育人元素,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在疫情防控期间丰富教学内容,加快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