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2020-12-05 02:52潘俊波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育人

任 萌 潘俊波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实践育人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平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方式,作为教育与劳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中间媒介,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重点关注实践育人环节。

诸多研究提出,应积极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建设。廖爱军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将内在价值观转为实践行动的体现,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成长成才的实践平台[1]。王民忠等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要坚持常态化,树立品牌项目,提升志愿服务质量,讲求志愿服务专业化[2]。申纪云指出实践育人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3]。马振远等提出高校应重视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育人有效资源,提升实践育人质量[4]。刘海春等提出高校可通过设置志愿服务相关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志愿服务意识[5]。赵玉娟提出做好实践育人工作要把“校外育人”与“校内育人”相结合[6]。赵跃宇提出以公益创业教育为切入点落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推进实践育人工作[7]。曾雅丽认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突出社会价值,并指出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组织管理、培训内容等方面存在不足[8]。龙永红等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参与动机不一致、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内容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融合等问题。需加强动员与宣传,建立专业志愿服务体系,完善考评和认证制度[9]。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现状与路径,肯定实践育人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剖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问题,但缺少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特定领域个案研究和详细论述。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概述

志愿服务由慈善事业发展而来,主要通过志愿者付出时间、知识等提供帮助,是一种社会公益活动,而非如慈善事业以金钱等物质帮助为主。志愿活动以自愿、奉献、坚持为核心,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津时提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内涵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敢于实践,不断完善,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要充分提升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度[10],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人民群众中学习。要彻底转变育人过程中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育人形式,创新实践育人方法,加大实践育人投入,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实践育人机制,保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顺利开展。

实践育人主要形式之一是社会实践活动,而社会实践活动又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成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主要落脚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不以薪资报酬和其他利益为追求,在业余时间,利用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等,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价值体现而付之行动的公益性社会活动,服务内容包括关爱弱势群体、疾病防治宣传、社区发展与服务、法治知识普及、大型展会比赛服务、“西部计划”支教团、防灾防害讲解等。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实践平台。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中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服务他人,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思想水平,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锻炼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平台。高校学生通过在校专业学习,利用专业知识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支持,学以致用。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高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增强亲身体验感,锻炼沟通协调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现存问题

目前,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6亿人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0亿小时①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https://www.chinavolunteer.cn/.,其中,大学生已成为各类志愿服务主力军,如“西部计划”支教团15年来已累计选派近27万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2008年北京奥运会近10万赛会志愿者中大学生占绝大多数;以“90后”“00后”为主的近16万志愿者献礼国庆七十周年盛典;2019年近5 000余名大学生组成网络安全志愿者维护军运会期间网络环境安全等,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存在问题和困境。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在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中抽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包含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专业和政治面貌等;志愿服务现状,即志愿服务认识、时间、内容、范围及志愿服务组织结构和制度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的建议及意见。共发放问卷450份,有效回收419份,有效率占比93%,其中男生占比52.6%,女生占比47.4%;农学类学生占比28.2%,理工类占比48.2%,文史哲类占比23.6%。

(一)认识存在偏差

调查显示,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42%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40.5%的学生选择一般了解,17.5%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调查中,65%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助人或自助行为,15.8%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含有功利目的。整体而言,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可度不高,高校对志愿者内涵和精神宣传不足,间接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本质认识。随着功利物质风气传播及学生德育成绩评定,部分大学生将志愿服务功利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仅为获得相应德育成绩,志愿服务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志愿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实践育人效果不佳。

(二)内容缺乏创新

高校志愿服务内容广泛,但服务方式相对传统,服务内容多停留于表面,缺乏创新。在研究调查中,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助老助残者占46.5%,支教助学占32.1%,动植物保护占19.3%,多数志愿服务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被服务者无法获得实质性帮助,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创新精神,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项目专业性弱

志愿服务种类可分为专业化和非专业化,非专业化志愿服务主要以志愿者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为服务媒介,如大型展会、会议等,而专业化志愿服务则需志愿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性帮助,如防灾防害知识宣讲、社区矫正、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法律援助、科技知识普及等方面需求越来越多,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中结合专业优势者较少。专业化志愿者需经长时间培训与学习,大学生因课业所限,难以保证培训系统性,因此专业化水平不高,在实践中无法更好发挥作用。

(四)组织存在缺陷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志愿者通过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开展志愿活动,而有些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存在招募随意、无统一标准现象,志愿者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影响志愿者参与度及积极性。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组织制度不完善,培训形式化现象,导致志愿者服务知识储备不足,在实践中易出现行为偏差。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大多存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导致志愿服务效率及实践育人质量降低。

(五)欠缺激励机制

目前,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保持较高热情,但社会及高校忽视相关激励机制建设。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正确认识志愿服务精神,同时激发积极性,通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正确引导与科学管理,使志愿者真正认识到志愿服务价值。部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激励表彰机制并不成熟,除奖励志愿时长、颁发优秀志愿者证书、举办表彰大会等方式,并无其他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

(六)品牌力匮乏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中缺乏品牌志愿者,主要因大学生生源地广、假期返乡、高年级学生准备就业或考研、学业繁重等原因致使志愿服务缺乏长期连续性,不利于树立志愿者先进典型。其次,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品牌意识,对志愿活动缺乏及时总结、反馈,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多面向校外人群,而相关宣传仅局限于校内,宣传内容浮于表面,难以引发共鸣、关注和支持、形成社会影响力。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品牌活动,极少利用学术背景及专业优势开展专业或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不利于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对同沟敷设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的数值计算可知,饱和含水冻土整体温度明显比无水冻土温度偏高,但其管壁热流密度比无水冻土的低;在输油初期:饱和含水冻土中原油管道受与其间距为1.2 m的成品油管道的热力影响较小,而无水冻土中两管传热互相影响,需看做一个热力系统。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具体路径

1.树立正确认识。一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本质认识存在偏差,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志愿服务存在功利性心理;二是对志愿服务目的及其意义了解不充分。针对此问题,应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以实践引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正确认知。在实践育人基础上,开展参与可行性高、志愿精神高度凝聚的志愿服务活动,真切感受到志愿服务意义,从而消除志愿服务认识偏差。

2.丰富活动内容。首先,可从组织创新能力及执行能力出发,以完善组织结构为优化路径。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大多由若干部门共同组成,如东北农业大学的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多以项目部和职能部组成,职能设办公室和宣传部。应在站内单独成立创新部门,明确分工,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开展志愿服务,同时提升创新与执行能力。其次,利用互联网建立智慧型志愿服务模式,提高志愿服务实效性与多样性。创建相关网络平台,推广志愿服务项目,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最后,增加点对点长线志愿服务,如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在“点亮星光,温暖筑梦”关爱自闭症儿童项目中,结合以往服务经验,开展一对一、进小家方式,陪伴自闭症儿童成长。

3.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比例,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到志愿服务项目中。开设专业性较强而又简单实用的培训课程,学习如何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志愿服务结合。如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开展的“心系助农,‘秸秸’高升”志愿服务项目,食品学院开展的“振兴东北,‘食’践育人”食品安全知识讲座等。此类志愿活动既具一定专业性又适合大众群体,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学习和了解,激发其专业学习热情。

4.完善组织体系。完善组织培训管理制度,有利于优化志愿服务育人效能,提升志愿服务助人质量。首先,注重和规范志愿者招募,增加志愿服务知识考查和面试环节,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如在招募“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志愿者时,可加试志愿者对党史和东北抗联历史的知识问答。其次,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知识培训并邀请优秀志愿者分享经验。最后,加强组织管理,完善监督体系。定期考查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知识及技能,监督志愿组织内部管理。

5.健全激励机制。社会和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支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评估体系,定时对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开展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表彰奖励。除了颁发优秀志愿者证书等措施外,还可在其他志愿活动招募时给予优先录取。此需高校志愿组织完善组织机构、设置评估标准、完善奖惩制度,进而构建志愿服务多方位实践育人的新格局。

6.创建品牌项目。一是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学业情况等,开展契合大学生特点的志愿活动,增强服务对象与志愿者间信任度,打造品牌志愿者。如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结合专业知识为哈尔滨市东原社区、燎原小学等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二是保证志愿者服务质量。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开展专业培训,帮助志愿者理解并掌握志愿服务知识。如东北农业大学志愿者在哈尔滨市血液肿瘤研究所开展关爱白血病儿童项目,志愿活动开展前邀请研究所专业医生讲解白血病相关知识及照顾陪伴白血病儿童注意事项等。三是志愿服务应紧扣民生热点,为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如结合“老有所养”民生热点,东北农业大学志愿者在馨悦敬老院、博爱之家敬老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为老年人送去贴心服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活动实施效果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将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与自身成长成才结合,对于大学生志愿者不断提升对志愿服务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志愿服务活动对象和范围上,大学生志愿者已逐步深入到特殊群体和边缘地带,为更多弱者提供服务,如在关爱孤独症“点亮蓝色”全球公益联跑活动中,东北农业大学志愿者为孤独症公益联跑活动助力,暖心扎实的服务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同时,志愿服务专业化也推动更多大学生志愿者投入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突发事件救助、重大赛事服务、自然灾害预防等活动。

东北农业大学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中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搭建平台,丰富志愿活动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身志愿服务。2019年东北农业大学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23 736人,全校志愿服务时长近22万小时,较往年大幅增长。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组织建设,采取校院两级双向监督管理制度,使志愿服务组织更加规范化,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为切入点,优化高校志愿服务管理,逐层逐级逐步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2019年东北农业大学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库。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育人
志愿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以志愿,致青春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是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