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美 (山东莒南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当前,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呈燎原之势,各学校从德育内容到德育形式都丰富多彩。但许多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呈现出来的是“零散性的”“碎片化的”“过程性的”,只是“我们做过了”“任务完成了”,形式虽丰富但内容欠充实。与此同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学科德育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具体表现为:个别地方和学校对学科德育重视不足,实践活动课开展不足、专业德育教师配备不足、学业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等现象,尤其是在落实“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的要求上更是无法实现。
部分学校德育与学科德育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显然与当前国家对德育的要求相去甚远。要让初中德育主题活动富有实效,实现德育的目的,须在德育主题活动中,让学校德育与学科德育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德育共同体。
要想改变学校德育活动的“零散性”“碎片化”的现象,使德育主题系统起来,确立主题时须遵循以下逻辑性原则:
首先应遵循学生成长的逻辑性原则。通过多方面的观察与了解发现,当前的初中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想信念模糊,缺乏远大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学习意识较弱,缺乏主动性;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虚荣心较强,缺乏吃苦精神;受网络影响较大,上网、玩手机现象较为突出;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不强,自闭、早恋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承受挫折能力差,容易走极端;集体主义较为淡薄,国家观念不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缺乏正确引导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教育、责任意识培养、法治观念的教育、媒介素养的培养、合作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德育主题课时要以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进行,这一主线亦是学科德育教材,即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主线的编写逻辑。如,山东省临沂市开发的“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就以学生的成长,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逻辑确定了“感恩、孝道、文明从礼貌开始“在合作中成长”“生命与敬畏”“冲动与自控”“从规则到法律”“何为爱国”“责任的重量”“我的理想”等学校德育活动主题。
其次应遵循社会生活逻辑性(时间的推移为逻辑)原则。从年初到年尾每月都有不同的社会生活主题及传统节日,以此来确定德育活动主题。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可确立传统文化主题;植树节或劳动节时可确立劳动主题;每逢“315”可确立维权主题;5 月12 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可确立自我保护主题;环境日时可确立环境保护主题;父亲节、母亲节时可确立感恩主题;国庆节时可确立爱国主题;宪法日时可确立宪法主题等。
两者也可综合起来确定德育活动主题,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能使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形成一个序列,为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打下基础。
每一个德育主题活动都应事先确立好活动目标,活动目标的达成度体现了活动的实效性。由于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不像基于教材的课程学习目标同时可作为教学方向的课程标准,但是它必须有一个总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指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发展。总的方向确定之后,具体目标的阐释应从学科德育教材里面寻找,找学校德育活动内容与学科德育内容的结合点。
以“爱国”这一主题为例,首先确定总的方向: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青少年爱国意识薄弱,影响学生爱国素养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爱国情感,增强其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设计了三课内容: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关心国家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基于此,我们确定的具体目标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情感;让学生明白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怀,还是一种责任;引导学生既有爱国之情,又有报国之行。
以学科德育内容支撑学校德育活动才能实现其内容的充实,改变其有数量无质量的现象。由于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学校所确定的每一个德育主题都能从学科教材中找到相关内容。
无论是主题的确立还是目标的确定都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的。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与学科德育教师配合起来,当需要有内容支撑时由学科德育老师负责引领,当需要举行活动时由负责德育活动的学校部门来组织。比如,在“爱国”主题活动实施时,为达成主题教育目标可以这分如下步骤进行:
首先,学科老师选取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爱国题材的央视街访视频材料,引导学生加深对爱国之情的感受和认识;通过展示来自我国各条战线上的具有突出成就的人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明白:爱国,首先就是对祖国热爱的一种情感,一种情怀;通过和平时期和战乱时期人们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国家好,个人才会好。所以爱国,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学校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民族的爱国之路。再次,以问题引领归纳提升,当代学生正处在和平年代,祖国又正在日益强盛起来,学生该怎样表现爱国热情,更好地承担起爱国责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爱国行动。
最后,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对“爱国”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自觉爱国,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一系列的实施过程,使得德育主题活动丰富且充实,效果凸显。
如此,学校德育为学科德育提供了活动支持,学科德育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智力支撑。改变了学校德育为“活动而活动”、学科德育活动开展不足的局面,真正实现德育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现了“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