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融入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2020-12-04 08:15朱佳丽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50期

朱佳丽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項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素质普遍不高,自律性较差,心理不成熟。所以,在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加强德育至关重要。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德育融入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融入;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引言

德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受到重视。护理学基础是一门注重人文关怀的专业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职业认同教育、敬业精神、职业素养、护理礼仪规范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职业道水平,对于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护理学导论开展课程德育的必要性

护理学导论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的桥梁课程,旨在引导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认识,树立专业信念,培养职业认同感。该课程内容为后期临床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此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德育,使专业思想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程,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护理人才。

二、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一)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诊疗的重心逐渐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但仍有部分医护工作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治疗机械化、缺乏人性化关怀、忽视病患心理需求,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物化及疏离、病患满意度不高等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医护类专业受“教学时间短”“课程设置多”“学习难度大”的限制,依旧注重岗位的技术性、专业性,对医疗服务行业人才特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培养关注不足,对医护生职业素养养成和医德医风教育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医护专业特殊性,学生在校第三年为单位顶岗实习阶段,此阶段学校教育相对弱化,而实习单位过于注重岗位任务完成,从而对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层面的教育引导有所忽略,学生在高强度工作下缺乏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些都间接说明学校所实施的教育较难适应当前卫生健康行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也为不和谐医疗关系埋下了隐患。

(二)教育资源松散与职教体系不匹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有机衔接所有课程,增强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搭建人才成长多元“立交桥”。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三者之间自成体系,存在“三张皮”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其中,师资队伍过于各司其“职”,存在“漏环”现象。如德育教师的专业以哲学、文史专业为主,对医学行业不熟悉;人文素养教育实施以辅导员、党支部书记为主体,且多为兼职,对学科不了解;专业教师专注于医学学术研究,认为德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德育教学部和学工部门的任务。这导致专业教师与德育教师、管理人员没有交集,教学与管理单兵作战,难以引起医护生共鸣和共情,更谈不上全人的培养和发展。

三、将德育融入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一)在护理教学中渗透护理礼仪规范

姿态是指人的姿势与体态。姿态可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是保持良好风度的关键。形成良好仪容姿态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有效的行为习惯培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近七成的内容是护理技能操作实训。实训课前,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仪容仪表,如修剪指甲、穿着护士服、女生佩戴燕帽和发网等。实训课中,学生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更容易观察他们护理操作时的一言一行。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实践技能,还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恰当行为,使学生举止规范。有效沟通对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非常重要,能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安慰。护士与病人交流时,语言要严谨、规范、符合伦理道德,表情和蔼,面带微笑,吐词清晰,措辞准确简洁、通俗易懂。实训课上,教师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在练习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可以练习护理用语。把进行每项操作时的沟通用语记在笔记本上反复记忆,对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非常有效。

(二)优化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融入典型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找准德育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政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职业观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托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等开展网络教学,扩大网络文化育人覆盖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相长。

结束语: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德育贯穿专业群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深入挖掘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再.高职护理专业课课程德育的设计与实践初探——以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3):66-67.

[2]谢瑾蕙.健康评估课程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1):58-60.

[3]刘秀丽.谈谈德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9(05):16-17.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