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荷芳
摘 要: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支持和肯定的态度,以及对祖国成就和文化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爱国主义情怀已经充斥在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也成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渗透。在初中历史与科学的教学中,很多知识内容都有着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养成学生爱国之情、树立强国之志和投身报国重要的学习内容。
关键字:初中课程;《历史与社会》;爱国主义
一、引言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较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学生只有在真正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底蕴,才会对祖国产生足够的自豪感,且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形成爱国主义情怀。但在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并没有深入到初中教学当中。本文主要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为主,分析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目前初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化
在目前《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只有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的体现。而且在教课内容上,教师依旧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主,主要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以让学生背诵来掌握知识点,并没有延续书本内容之后深刻的含义。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掌握了书本上的内容,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观念,使爱国主义教育并没有得到渗透,非常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历史与社会》科目,综合了历史、地理、政治、人文、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涵盖面较广。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以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来听讲,对于较为枯燥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听,或者一听就过的态度,使课堂的效率性不高。而且课业的加重,也使学生在本节科目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导致《历史与社会》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力求系统性,激发爱国之情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科目中,包含了大量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都是有中华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奋斗历史等都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也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效的素材。系统性的教学原则是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使教学更为系统和连续的进行,以此来保证学生获得的知识更为全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通过表格、年代尺和思维导图的模式,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内容,实现教学的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时。本节课程内容主要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讲述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中华人民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教师可以先运用列表法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内容,并提出引起学生探究的问题:(1)如果你当时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会做什么?(2)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何去何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明白中华人民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下,凭着不断抗争,不断探索的精神与勇气,才逐渐摆脱了困境,建立了新中国,才会有今天的科技强国,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才会如此的和谐与幸福。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梳理,使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到中国近代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凸显时代性,梳理强国之志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历史与现实生活,时代发展的碰撞上。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注入时代气息,加强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历史为镜子,来照亮未来的道路。教师在教课中可以以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为背景,将教材内容拓展和延伸,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个人与国家兴衰紧密的联系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时,教师为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成立后的新中国有着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潜艇之父黄旭华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如:黄旭华在求学期间面对日本的入侵,毅然决然选择了科技救国的道路;在实验前,面对忐忑不安的艇员,64岁的他当即决定下潜等视频文件。并通过相关的视频文件,向学生提出问题:黄旭华的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黄旭华为了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以当代中国英雄模范人物为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黄旭华的实际,彰显着时代的精神力量。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科技强国、敬业奉献始终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内容,從而坚定学生爱国强国的志向,以及建设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注重实践性,投身报国支行
书面上的知识内容是固定的,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道路上,实践也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多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学习,更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入社会实践,为建设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践行垃圾分类”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和整理在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并通过活动,向人们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于《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兴趣程度大大提升,逐步形成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的态度。并养成关爱社会、热爱祖国的行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爱国主义情怀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中。
四、结束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与社会》学科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引起重视,并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科目的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爱国主义成为每个学生心中最为坚定的信念和精神力量,并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邓艳飞.爱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95.
[2]汪文渊.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219.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上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