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在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中的作用

2020-12-04 09:27黄崇亚吉鹏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影响力期刊

黄崇亚,张 敏,陶 晴,赵 歌,吉鹏程,商 丹

(西安交通大学 期刊中心,西安710061)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为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1]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进行集体学习与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中强调,推动媒体融合的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2]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出版与媒体行业的高度重视,也为国家媒体融合发展把脉定向,更为新时代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勾画出了宏伟蓝图。

在信息采集的传播形式、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媒体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媒体融合狭义的概念是指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广义媒体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一切与媒介及相关要素的汇聚融合。媒体融合是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打破,将内容建设与表现形式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融合提升,其进程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达到深层次的促进与融合。

高校科技期刊作者、读者群相对集中,受众面窄,传播范围有限,然而在体现学术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弘扬科学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关乎科技事业长远发展和科技人才的成长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屏幕化、电子化、数字化、碎片化、移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媒体融合对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传播力建设的促进作用,不仅对科技期刊数字传播、影响力建设、自身发展,推动科技期刊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科普推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将聚焦于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对高校科技期刊进行媒体融合的主要新媒体手段与其影响力、传播力的相关性、趋势性加以分析,进一步探索媒体融合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包括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EA、RSS、HTML等新媒体对期刊内容进行数字生产和加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并推送给读者,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一、高校科技期刊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遴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台湾、澳门)的65种有代表性的高校科技期刊,各地区选择2~3种,其中北京市、江苏省、山东省各选择3种,其余省份均选择2种。收集各刊主要运用的新媒体手段相关信息,包括期刊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APP电子刊、大数据平台等,信息收集截至2019年5月22日。同时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获取各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被引半衰期等多种影响力指标。采用EXCEL 2007整理研究资料与数据,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是否开通微信公众号与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分析方法。

本研究纳入分析的65种高校科技期刊,由教育部主管的有27种(41.54%),省教育厅主管的24种(36.92%),高校主管13种(20.00%),其他主管1种(1.54%)。自然科学类期刊44种(67.69%),医学期刊13种(20.00%),其他8种(12.31%)。基本可以涵盖所有的高校科技期刊类型。

二、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建设现状

65种高校科技期刊各项新媒体技术使用情况(表1)。遴选的65种期刊只有网站这种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全覆盖使用;超星平台基本达到了全覆盖(90.77%);官方微博仅有4种高校科技期刊开通(6.15%),但也基本处于内容为空或不更新状态;使用微信公众号(56.92%)和EA(55.38%)的期刊大约占50%以上;使用RSS(36.92%)和HTML(29.23%)的期刊较少。

表1 65种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技术使用情况

(一)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应用

65种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基本上都有期刊介绍、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及期刊订阅的功能(表2),可以看出科技期刊网站宣传及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在科技期刊出版业界的认可度较高。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有37种期刊,其中《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通最早,于2013年9月开通。37种高校科技期刊中有11种(29.73%)支持微信公众号投稿、28种(75.68%)支持微信公众号查稿、11种(29.73%)支持编辑微办公、14种(37.84%)支持专家微信审稿。有10种(27.03%)同时支持以上4项功能,24种(64.86%)支持微信公众号搜索文章。

表2 期刊的网站功能

(二)高校科技期刊文章数字媒体展示

65种期刊中,有1种期刊的网站上无文章展示,定义为数据缺失,未纳入分析。其余有57种高校科技期刊采用网站传播展示文章的摘要,42种采用网站展示了全文,30种利用网站采用HTML的格式展示了全文,51种利用网站采用PDF格式展示了全文;32种期刊采用微信公众号以文章摘要的方式进行宣传,29种期刊采用微信公众号对全文进行展示传播,22种期刊采用微信公众号以HTML、PDF的格式对文章全文进行展示传播(表3)。HTML、PDF格式的全文呈现展示传播占比不高,尚未完全普及。

表3 新媒体文章展示情况

(三)新媒体技术对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相关性

分析2015、2016、2017年3年65种高校科技期刊的核心影响因子数据,发现采用媒体融合方式,尤其是开通微信公众号的37种科技期刊中,核心影响因子快速提升的有20种,占到54.05%。以是否开通微信公众号分组,对期刊2015—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即年指标、核心他引率、核心引用刊数、核心开放因子、核心权威因子数据做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年度下,采用媒体融合并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各项指标提升均超过未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图1),提示开通微信号可能会促进期刊影响力提升。

(a)核心总被引频次

(b)核心影响因子

(c)核心即年指标

(d)核心他引率

(e)核心引用刊数

(f)核心开放因子

(g)核心权威因子

三、媒体融合对提升高校科技期刊 影响力的重要性及措施

(一)信息技术推动了媒体融合的发展

支庭荣[3-4]从语言学角度认为第一阶段的媒体融合是各种形态的媒体打破界限新的生态合作,是物理意义上的融合;第二阶段是构建新关系创建新产品的阶段,是媒体间的深度融合;第三阶段是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各种发挥所长深度发展融合,媒体融合需要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媒体融合不论内生的新媒体或外生的新兴媒体,在区块链等新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将与传统媒体“此长彼长”相融相生融为一体。王喜涛等[5]对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的认知演进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媒体融合是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组织模式,进而产生新的介质,新介质是将各种媒介进行聚合优化,深度整理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系统运行合理高效、流程再造、结构优化、操作规范的生产模式。秦祖智[6]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定义了媒体融合,他认为媒体融合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以形式多样的媒介形态的聚合为路径,以传播力最大化为目标,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生存与发展的结果,包括媒介物理形态、媒体资本、制度等要素的融合。陈刚[7-8]认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层面提出的媒体融合是特定阶段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表述,应该基于中国现实需求和数字逻辑,把握媒体融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目的。他认为,基于互联网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在互联网形成的新的传播环境中,媒体融合立足点不光是产业层面,更重要的是继续强化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二)媒体融合在高校科技期刊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网站、电子数据库、EA、超星平台、HTML等比较成熟的新媒体技术在新闻出版中应用广泛,这与21世纪兴起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有一定关系,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新媒体不断更新涌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科技期刊办刊人要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做好内容的同时,树立媒体融合思维,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把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传播出去。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65种高校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中网站的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利用超星平台的移动阅读传播,对37种高校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与稿件相关的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并不是每个公众号都具有投稿、审稿、查稿、编辑办公、文章搜索等功能,而是审稿、查稿、文章搜索功能居多,科普、学术争鸣、学术圈互动的信息较少。大多数科技期刊主要为了方便作者随时随地关注稿件的进展;审稿人随时随地审阅稿件;搜索功能有利于本刊文章的传播推广,进而达到传播的最大化。

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当年影响力指标均有明显提高,同一年的各项影响力指标均高于未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微信公众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期刊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大部分是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期刊,资金、人员相对充足,也更重视期刊媒体融合及新媒体的传播,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正循环。

(三)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发现,高校媒体融合存在几个明显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足,大多数期刊认为媒体融合是新闻媒体的事情,与科技期刊的传播关系不大,科技期刊利用自己的网站加上国内几大数据库的传播就可以了,媒体融合的宣传推广及互联网传播的意识不强;二是大多为“期刊+网络+新媒体”的简单组合,结构较为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尚未达到数字化交流互通的精准服务阶段;三是人才与组织结构转型迟滞,媒体融合发展严重受限;四是高校对编辑部人员数量把控严格,几乎各种新媒体传播技术都是由编辑兼职负责,这就造成了人员“专业性”不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受到制约。

高校科技期刊通过媒体融合提升传播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改进。

一是转变思维、融合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衰减,媒体融合已成为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其中最大的障碍在于思维的转变。科技期刊思维的转变应树立三个思维:传播思维,在互动与分享中维系关系;服务思维,在满足与奉献中拉近距离;时效思维,在更新与改进中扩大影响。科技期刊应解放思想,积极创新机制,以提升传播力、加强出版服务、争时效创首发的思维办刊,充分开发、应用多种新媒体形式,重视传播力提升平台的建设、运营与有效利用,打破媒体之间的界限壁垒,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做到影响力快速提升的华丽转身。

二是媒体出版人才建设、人员结构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与出版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媒体迅速发展优势的核心是专业人才优势。”科技期刊要想实现超越,保持竞争力,关键还是要保证学术性、专业性、前沿性媒体融合平台建设的专业人才团队。通过引导编辑人员主动适应转型升级,提升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编辑的创造性,培养编辑媒体融合的前瞻思维和长远规划能力,加固编辑人员的办刊情怀,建立推进转型升级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提升办刊“激情”和使命感,构建“领军人才+专才”的团队,打造编辑数据库平台,构建编辑联盟等措施实现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内容为王、提升影响。内容为王是学术期刊必须坚守的价值理念,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推动好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需要重新思考与定位。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并且可视化、碎片化、移动化特征明显,受众对媒体内容的呈现要求是具有吸引力和超值力的。面对受众追求自由化、个性化、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如何对受众的关注点进行全面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成本低、互动性强、检索便捷等优势,实现学术期刊内容的重点推送、精准传播、个性化互动服务是我们要长期进行思考、研究、探索、实践的。

科技期刊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要充分认识媒体融合的重要性,应提前谋划,做好规划,积极投入媒体融合大潮中。一方面大力发挥内容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学习利用媒体融合的数字传播优势,做好内容建设、制度建设,发行渠道、出版服务等运营方式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术期刊传播力、影响力快速提升,有力促进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媒体融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期刊影响力提升。这提示,科技期刊应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引导编辑人员主动适应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探索期刊传播新模式,推进学术期刊健康、可持续的快速发展。日后将进一步挖掘数据的潜在信息,做深层次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影响力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天才影响力
期刊审稿进度表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