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浙江 温岭,317500)
内分泌科疾病的护理工作复杂且问题重重,经常会出现护理安全问题,一旦问题发生,如果处置不及时,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医疗服务后果。为了更好的维护、保全内分泌科患者的健康安全,临床在护理安全问题研究上非常重视[1]。基于此,笔者围绕现实病案资料分析内分泌科护理安全问题,并提出管理对策。
本组研究随机选择某院内分泌科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9例内分泌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94例、女45例,年龄范围在32-61岁之间,平均年龄(45.11±2.01)岁。临床资料证实,所有患者均符合内分泌科接诊医疗标准,病情种类多样,且年龄、性别、病情状态皆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搜集整理患者临床病案资料及观察护理工作,总结讨论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安全问题,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类:一是,设备意外故障,内分泌科治疗及护理中患者需要利用多种电源设备,如出现停电、设备故障、电路错误操作等问题,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供氧不足、呼吸阻塞等现象,出现安全问题[2]。二是,资料校对错误,在患者入院就诊时,临床表现资料由护理人员专门输入,各护理人员的工作的交替进行的,人工录入难以避免会出现信息输入错误问题。错误信息会给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带来很多风险因素,尤其是直接影响治疗、护理安全的核心要素,如患者体温、血压、呼吸情况等。三是,患者身心状态不良,陌生环境、恶劣疾病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和身体打击,如这些负面情绪一直存在,患者便会消极的对待护理工作,进而影响到护理服务的有效落实和推广,诱发安全隐患。四是,护理操作失误,护理操作内容、流程复杂,稍有不慎,并可诱发护理风险,如护理操作不熟练易导致气管导管受压或者松脱,造成患者咽喉水肿、气管痉挛、窒息等问题;用药治疗时,因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内分泌科疾病合并症问题等[3]。
139例患者,出现护理安全问题19例,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13.67%,其中设备意外事故6例、资料校对错误2例、患者自身心态及身体问题6例、护理操作失误3例、其他2例。
本组研究证明,护理安全问题在内分泌科护理工作中会出现,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都是不确定的,临床需要通过有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以控制及管理。资料中,出现护理安全问题19例,发生率为13.67%,其中设备意外事故、患者自身心态及身体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均为31.58%,护理操作失误、资料校对错误等管理型失误所占比例较少,均为10.53%,可见,在管理服务上,医疗护理体系还是较为严谨和安全的。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如下:一是,严格执行安全核查制度,护理人员应按照医院规定的安全核查制度开展工作,首先,做好术前、术后资料核对工作及设备故障检查工作,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身份,录入手术治疗信息;其次,定期汇报信息录入工作,如果信息资料的完整度不够,则护理人员需在医生、患者、家属三方面的协助下完成信息填补,尽可能输入准确的信息,针对关键、不明确的信息,进行专题调研;最后,简化安全核查校对工作的工作群体,每个护士负责核查特定患者的护理资料,护士长负责抽查护士核查工作的实效性。核查是发现护理工作潜在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所以护理人员应格外注意[4]。二是,做好患者心理和身体干预,治疗期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向患者介绍医疗器械、治疗方案、主治医生,让患者对手术有个初步的了解,根据自身护理经验,讯问患者是否需要护理服务。三是,风险预防管理,与控制固定好辅助呼吸仪器、血压检测仪、心率检测仪或导气管、输液导管等各检测工具,并在使用前进行严格的消毒,存放在消毒柜中。如果因为操作失误,使导管滑落,或停电、设备故障引发的治疗仪器失效,护理人员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医生,根据医嘱进行补救,受污染的导管仪器工具不能重复使用,需再次消毒或更换新导管、机械工具[5]。输液时,护理人员反复确定药物种类和给药剂量,静脉注射之前要清洗双手,防止手上病菌感染患者创面组织。对于体征特殊、免疫力低的患者,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工具,最大限度隔离感染源。
本次研究证明,内分泌科疾病治疗手术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风险众多,要想降低风险,除上述防范措施之外,护理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操作技能培养、理论知识升级两方面,学习了解内分泌疾病治疗、护理操作的每一个步骤,根据配合要点,开展护理工作,以到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医疗服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