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2020-12-04 07:01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小学虞冬霞
家长 2020年33期
关键词:批判性小节思维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小学 虞冬霞

在阅读教学中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把学生从形形色色的思维惯性中解放出来,培养成为有独立意识、辨别能力、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

批判性思维概念由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1910年首次提出。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是一个特别崇尚“批判性思维”的时代,因为它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素质教育强调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就是独立使用自己的理性,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这种思维意味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不唯上不唯书;意味着基于证据和数据得出结论,做出决策,实事求是,不随意不主观;意味着思维过程严谨缜密,推理合乎逻辑,不武断不独断。

我认为,在小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迫在眉睫又功德无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于国家与个人的价值

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培养对于国家现代化、对于个人尊严的价值。一个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家长,都要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目标,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要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深化、细化到每一个年级、每一堂课,并通过评价激励手段强化培养过程与培养效果。

教育不是帮助孩子考试,而是教给儿童思考力。机器化、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国际竞争其实是人才创造力的比拼。我们的教育方式中缺少对创造性、思考力的关注。中华民族历来智慧而勤劳,中国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表现出较高的智商,可是到了成年,创造力和思考力似乎就逐渐丧失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现在社会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通过教育来强国,以面向所有人培养21世纪的高阶能力为目标,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意义重大。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真正的现代化国家,关键是看这个国家的理性化程度。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不只是教育工程,更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社会工程,涉及国民性的改造、国民素质的提升,事关人的现代化的推进,事关社会转型的成功,事关国家现代化的实现。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面临现实的考试压力,往往更重视记忆不重视思维,重视分数不重视能力。实际上,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提高考试成绩并不对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升。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反思能力、因果论证与解释能力都提升了,那么他的考试成绩还会不理想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通过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考试成绩,是一种最聪明、最有效的“提分”路径,最后获得的高分是“绿色分数”,与通过题海战术、日夜刷题提升成绩有天壤之别。

二、通过课程与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许多国家特别是英美等国都明确地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作为政府教育目标,开发相关课程并开展研究,其做法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向欧美国家学习,向学生讲述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技巧,尽可能系统而详细地介绍。同时,在各科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把批判性思维教学有机渗透各学科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把学生从思维僵化中解放出来。在应试压力下,学生往往会陷入“一题一解”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惯性,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发散思维;往往绝对相信学过的书本知识,缺少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我们教师需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与学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某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提供教学支持。解放思维就是解放思想,把学生从应试的禁锢中、从标准答案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切忌形式主义。某些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时间短暂,内容肤浅,徒有其表,实效性并不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要有真实性与挑战性,过程要有持续性,这样培养活动才有深度,才能收到实效。

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就某一个现实问题或者研究专题(如污染治理)开展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的研究与学习,让学生拥有像科学家一样的思维。这种做法往往卓有成效,因为研究的是真实问题,不是纸上谈兵;因为持续时间长,所以有深度;因为是团队合作,所以能相互启发,相得益彰。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教材、超越教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问题域。来看三年级一位教师的《听听,秋的声音》教学片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备课时,发现可以在诗歌的第三小节做文章。诗歌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结构一致,但第三小节却有变化。这变化诗人固然有讲究,但如果换成第一、二小节的节奏,是否更满足学生的兴趣,更合诗的韵律?于是,教师在课堂做了一下尝试,让学生改写。

原文第一二三小节是这样写的: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㘗 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如果第三小节也写成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样式,会是什么样的?教师启发学生,学生兴致挺大。于是,不一会儿,课堂上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一个新的小节就出来了。听听,秋的声音,大雁追上白云,“嘎嘎”,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秋风掠过田野,“呼呼”,送来片片丰收的歌吟。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创的几个小节和原文一二节连起来读读,学生很激动。学课文学着学着,编出了一首新的小诗(虽然还只是两小节),感觉却明显不一样,意犹未尽。课上,教师还引导学生推敲了一个细节:比较第一节末句和第二小节末句“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起初,学生有点懵。之后,教师提醒第二句里有个“和”,我们读完就很清楚地知道蟋蟀是和阳台告别,可是第一句呢?好像有歧义。大树和黄叶道别?还是黄叶与黄叶之间的道别?于是,有学生提议加个“和”。教师继续引导:诗歌讲究的是炼字,同样的字或是词语如果不是必要,尽量少重复。不用“和”,想想还可以用什么?学生脑洞大开:跟、向、与……

教师为学生点赞,最后水到渠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需要带着思考,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向作者挑战,向编者挑战。编者作者都是人,百密一疏之事常有。不唯上,不唯书,此为读书之正道。

思决定行,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上述一切尝试,都是为了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把学生从形形色色的思维惯性中解放出来,成为有独立意识、辨别能力、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让他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别谎言与欺骗。千千万万这样的个体是现代理性社会的基石,是社会走向成熟,不再幼稚与摇摆的保障。相信只要我们心有此念,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质疑引领学生迈向创新的第一步。

猜你喜欢
批判性小节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