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张群智
“一人一故事剧场”( Playback Theatre) 由美国的Jonathan Fox 所创。 1975 年,受 70 年代“实验剧场”的影响,由于对 “口述传统”的研究和对尼泊尔村落的田野调查,以及心理剧的基础,Fox 创造出了“一人一故事”剧场。如今,“一人一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充分挖掘其心理教育的价值。
在心理课堂,我们经常要学生将心情和情绪表达出来。一人一故事的流动塑像刚好可以完成这个任务。所谓的流动塑像,就是小组学生在一起,每个人用一个动作表达自己的心情,重复三遍动作,定格在那里。每个人的心情都值得表达,所以至少你在小组里分享了自己的心情,伙伴们用肢体动作表达了你的心情。
示例:在一节感恩课堂,老师问大家:“看到这个主题,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用几句话简单描述出来。”之后安排小组讨论主题下的心情,并且用流动塑像表达出来。
表达的意义:使得学生看到自己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化”。外化的过程是一种梳理自我的过程,在心理健康应用中,它十分珍贵,不可或缺。另外,很多同学看到了别人的心情,也表达了别人的心情,那种同理之心就被激发了出来。
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关于人的自我不仅包括当下的自我,还包括过去生命中发生的故事和情怀。从人生线索中,可以找到自我的痕迹。我们组织学生用“V 叙述”来表达。
所谓的“V 叙述”就是5 个人站立成字母“V”状态。一个是头,他在叙述内心的情绪、感怀的时候,不仅用声音,还用动作,其他人跟随他,就仿佛他的翅膀一样。
示例:还是感恩主题的心理课。一个学生说了自己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很想念自己的妈妈。说一次妈妈春节都已经说了不回家,但自己还是走到火车站去接妈妈。他描述那个当天,火车站是白色的,十分的冷……一边说,一边用动作,后面的同学如影随形。尤其是演出到妈妈在遥远的城市坚持春节工作,都是为了自己的时候……情感渲染到极点。并且整个定格在那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的生活里,一定拥有很多宝贵的片刻,值得我们去回味。有时候,如此宝贵的时刻只从一个视角去看,显然是不足的。得从多个视角去看。
所谓“三段故事”是把那段故事,那个时刻演出来。三个人去演。第一个演出时,其他角色不上场,待他演出结束,定格在那里,第二个人上场了,他从另外一个角色的身份来演出,之后定格在那里,第三个人上场……可贵的是,三个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甚至有时候是超越于人的角色,可以是太阳、老房子、天花板等等。
示例:还是感恩主题的心理课。老师让同学们回忆一个日常生活里妈妈为我们服务的时刻。一个学生回忆了妈妈在厨房做饭的时刻。三个人一组集体演绎的时刻。一个学生演妈妈,她虽然很累,但很乐意给大家做饭,而且她在厨房里每拿一样菜都对菜说话,十分温暖……之后一个同学演绎了自己,他看到妈妈的身影,就用连串的动作表达了劳作的情境,有趣并且渗透着爱;另外一个角色是天花板,它从时光的角度,感慨这座房子里的女主人,她的变化。
如果没有“三段故事”的形式,我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生活的立体角度。
如果我们不用遥远的故事来教学,而是把学生的人生故事浸入教学,那会对学生来说更加具有亲近性。我作为教研员,深入一线教学,帮助老师们发掘那些普通而美好的学生生活故事。有一个学生,她十分自立,平时总是帮着繁忙工作后下班的爸爸按摩。每当她看到爸爸不开心的时刻,她总能想出一些随口编出来的故事,讲给爸爸。爸爸对故事信以为真,濡染了故事的快乐,也就稍微缓和了紧张的状态。这是一个宝贵的故事。我引导老师把故事拿出来引导孩子们再写出此类的真实故事。
这是一个成长的源泉,这是一人一故事的静态发掘。每个人都一定具有一个故事,值得别人和自己反复品味,那就是人生的滋味,是生命的滋味。
有时候,学生写出的是不开心的故事,我们庆幸学生写出了不开心。于是,我们可以用时光隧道的方式,让学生走过去,走到未来。在隧道的两边,站着的时光都是同学们扮演的,每当主人走过一步,就会有时光在用一句积极的话陪伴和回应他。当他走到隧道那边的时刻,他就发生了变化,他真实体验到了一切都是短暂的,生命是一段旅程,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只要你站在长远的角度去看待。
所以,每一个人生故事都会有对应的积极心念被发掘出来。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于自我生命的认识,只是万千冰山的一角。我们有太多的故事,生活的每个片刻都有太多的美好和潜在的能量值得发掘。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人一故事的心理课堂,是真实故事的分享,是不排练的即兴演出。我们发动学生参与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觉察力、表现力。我们挖掘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流动塑像”“V叙述”“三段故事”等表演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也使得心理教师的教学有所突破。让一人一故事元素和学生人生故事走入心理教学吧,这是生命影响生命的美好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