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 姜春英
“儿童博物馆”是指在幼儿园内师幼共同收集材料、展示物品,为儿童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的场所。近期,本园尝试探索多样化的“儿童博物馆”组织形式,有效激活“儿童博物馆”,让幼儿在“儿童博物馆”中获得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班本化“儿童博物馆”是指根据各班幼儿兴趣和发展需求自主生成的“儿童博物馆”。如叶子博物馆、纽扣博物馆、纸袋博物馆……各班自主构建课程网络,将幼儿领入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博物馆活动。
首先,班本化“儿童博物馆”立足本班幼儿兴趣点,给予幼儿主动探索的机会。如秋天里幼儿对纷纷掉落的叶子产生探索兴趣,班级即生成“叶子博物馆”,收集各种树叶,展览在班级一角,通过与叶子的互动探索:探索叶子变化、认识叶脉、探究叶子毛细现象、树叶贴画、制作叶脉书签等,给予幼儿深入探究的机会,积累主题知识经验。
其次,班本化“儿童博物馆”中丰富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博物意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班本化“儿童博物馆”中,教师与幼儿、家长共同收集材料,如“瓶子博物馆”收集各种玻璃瓶、塑料瓶、瓷瓶、铁瓶……丰富的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探索操作欲望,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博物意识,开始关注和探索生活中的瓶子,积累了大量关于瓶子的知识经验。
最后,班本化“儿童博物馆”的建立,能随时给予幼儿互动探索的机会。班本“儿童博物馆”设立在班级中,幼儿随时可触碰与探索。我们将班本博物馆的活动灵活贯穿于一日生活中,以小组、个别活动为主,角色区域相辅,并渗透到生活环节,让幼儿有充足的机会感知和探究,不仅符合幼儿园课程理念,也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深化。
走园式“儿童博物馆”是指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专用室和公共空间,因地制宜创设“儿童博物馆”,每周采用混班形式定期开放,幼儿可自主选择喜欢的“儿童博物馆”,开展走园游戏。
首先,走园式“儿童博物馆”,能让幼儿深入更多博物馆,让博物馆资源更优化。目前幼儿园开放了十六个“儿童博物馆”,如书博馆、陶泥馆、棋迷馆……这让幼儿有机会走进不同类型的“儿童博物馆”。如富有文化特色的纸品馆里,幼儿能见识到不同年代、种类各异的纸,在造纸、印刷、剪纸中自然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采用“走园”形式,让原本单个的“儿童博物馆”在同一时间段产生联系,全面开放,不仅盘活了“儿童博物馆”,而且让“儿童博物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真正发挥了“儿童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
其次,走园式“儿童博物馆”,能发现幼儿的探索兴趣,助力幼儿的兴趣开发。由于场馆的选择权在幼儿,我们能看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每个场馆的受欢迎度。场馆负责老师定期进行幼儿参与情况统计,准确捕捉到每个幼儿的兴趣趋向,如有的幼儿经常去 “智慧馆”,可见其对科学探索兴趣浓厚。同时当幼儿对科学感兴趣时,他可常去“智慧馆”,空间和材料的提供、教师的针对性指导,极大地助力了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与能力发展。
主题性“儿童博物馆”,即主题馆,在情景式的学习场所,追寻幼儿兴趣点不定期变化,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挖和拓展,更深入地发挥“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吸引幼儿亲历每一次探索,在一次次探究中深度学习。
首先,主题性“儿童博物馆”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主题选择、环境打造、探索内容均来源于幼儿。如上学期开展的“汽车博物馆”,主题产生来源于幼儿参观汽车博物馆后的探究兴趣,主题馆环境创设则是幼儿分小组选择材料、分工合作,有的收集并展示汽车,有的寻找制作汽车的材料和工具,有的设计并制作汽车赛道……汽车博物馆的每一项内容均是儿童观察、发现、制作和记录的成果。
其次,主题性“儿童博物馆”中,教师是幼儿深入学习的支持者与评量者。教师不仅支持环境与材料,更是幼儿学习过程的观察者,还会对活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促进幼儿的深入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如汽车博物馆中,围绕汽车发展史、各种各样汽车、汽车奥秘、交通小卫士、为汽车服务和未来汽车七方面,幼儿开展了四个多月的深入学习,教师不断支持幼儿按需调整环境和材料,观察幼儿探索汽车奥秘的过程,分析幼儿拆解汽车的操作能力,解读幼儿的汽车创作作品,全面评价幼儿和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
资源型“儿童博物馆”,是指充分挖掘园内外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儿童博物馆”,以帮助幼儿拓展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
首先,挖掘自然资源,建立自然博物馆,发展幼儿的自然认知。立足幼儿园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成了“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幼儿在鲜活的自然博物馆中,认识各种花草果树;采摘桂花制作桂花糕、桂花茶;开展银杏果采摘、晾晒、装袋、出售等系列活动,感知植物的丰富多彩,与各种植物进行了一次次亲密的探索之旅,丰富自然知识经验。
其次,挖掘社会资源,走进附近博物馆,互动探索中积累经验。我园附近有科技馆、博物馆、工业馆、钟表博物馆……每年幼儿走进博物馆开展探究。如科技馆里围绕“垃圾分类”,认识各种垃圾、了解分类标准、开展垃圾分类大比拼、制作垃圾桶等,积累垃圾分类知识,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最后,挖掘人文资源,开设相应博物馆,拓展幼儿视野。家长资源不仅可以为各馆提供藏品、协助收集材料,还可结合自身特长走进课堂。如有烹饪特长家长,走进“生活馆”,带领幼儿做披萨、水饺、蛋糕;有运动特长家长,则新辟“运动馆”,引领幼儿熟悉球类运动,萌发运动兴趣。同时我们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开设了乒乓馆、围棋馆、跆拳道馆,每周教练在固定时间来馆组织活动,拓展幼儿视野。
总之,在“儿童博物馆”中,我们立足可触碰的“儿童博物馆”理念,让幼儿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中探索与发现,建立创新型、互动式的“儿童博物馆”,让“儿童博物馆”更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