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的思考

2020-12-04 08:07刘秀芳刘小文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时代

刘秀芳,刘小文

(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阳 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必要补充,如何担当新的使命、展现新的作为,从而进一步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其当前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方向。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使命

伟大时代孕育光荣使命,勇于担当开启新的征程。高等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和造就担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旗帜鲜明地办好思政课是其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思政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属性,要办好这门课程,既需要努力在思想和理论深度上下功夫,还需要以行促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工作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各高校准确把握新时代赋予实践教学的使命,着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首先,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和新的历史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下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时代内涵,成为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有助于教师从思想认识上增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关键课程。要办好这门课程,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突出其实践性的特色,发挥实践教学育人的重要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环节,同样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为此,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将其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立鸿鹄之志、勇做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最后,推动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强大动力。新时代要求新担当、新发展,新时代也呼唤高质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有益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并且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应该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从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近年来,党中央格外关注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所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都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总动员令。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十分重视思政课建设,并在开展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力度有待加强。目前,众多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但重视力度并不够。有些院校领导干部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管理到位,但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停留在口头的宣传却没有实际行动的支持,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加之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致使实践教学“虚化”。一些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模糊,甚至对其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有些老师认为实践课可有可无,存在着理论课可以代替实践教学的倾向;有些老师认为组织实践教学费力又不讨好,既需要跑腿争取经费支持,又要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工作领域的系统工程,头绪很多、涉及面广,但相当一部分高校未将实践教学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也未有效构建实践育人合力机制,这就容易造成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分工不清,把这项工作的主体责任推给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部),或者依靠几个思政课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完成。这种缺乏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及合理分工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第三,实施形式有待拓宽。近年来,众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新颖性与多样化的设计,一直沿用以往固有的实践方案,其主要的方式为利用寒暑假、周末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少数几项常规性的活动,以要求学生撰写并上交实践报告的形式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这些方式没有以学生的专业特点、特长、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仅以完成教学规定目标、获得课程学分为评价方式的“任务式实践教学”久而久之容易陷入单一化、模式化的形式主义,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和积极主动性,也背离了实践教学的价值旨归,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要展现新的作为。各高校既要准确把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使命新要求,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活动的育人作用,又要牢牢抓住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着重从强化实践育人理念、优化实践教学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实践育人实效。

(一)强化实践育人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有序开展、取得实绩,强化实践育人的科学理念是首要问题和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实践教学中呈现出思想上畏难、行动上应付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各高校要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并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把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4〕。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其中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5〕。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既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锤炼以及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又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发展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出的新挑战,切实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摆在突出位置,用科学的实践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创新创造精神。

(二)优化实践教学机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的教学活动,而且是需要学校所属各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的教育活动。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优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整体联动作用。首先,要着力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形成党委带头抓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决策部署,切实重视和关注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实践教学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等方面的问题。其次,要发挥多部门的协调作用,形成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各高校要着力构建起由校领导、教务处、学工处、财务处、团委和宣传部、招生就业办、后勤服务集团等部门积极配合组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做到多部门协同配合,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并及时研究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再次,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如果自身缺乏主导意识,很容易导致活动过程中出现混乱局面,进而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各高校要切实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的专项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另外,要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着正式群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形式,可专门创设或辅助一个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社团,通过对其加强指导和扶持来实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6〕,这一方面是对师资力量不足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方式的创新,这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点。要做到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着重在教学内容、方法、载体三个方面下功夫。

1.实践教学内容要突出新时代主题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当下最大的实践主题内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这两大核心任务进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一方面各高校要深入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积极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另一方面要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利用实践教学时间或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近几年来,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不断探索围绕新时代主题内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团队把微视频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不仅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还在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成果展示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17年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为先导,组织一批学生跟随该院教师、镇远县报京乡报京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昭勇博士开展了长达十天的扶贫调研和体验活动,并用拍摄随感视频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大学生眼中党员干部走村串户、扶贫帮困的火热场景和优秀事迹,不少师生在校园网站上看了一期期的视频之后深受感动和鼓舞。后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视频剪辑、整理制作成微电影《跟驻日记——我眼中的大扶贫》,在当年教育部主办的首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8年下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黄大发“当代愚公”精神的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到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采访黄大发同志,并以“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为主线,以大学生关注大扶贫、参与大扶贫为切入点,制作了微电影《拼命的理由》,该片在第二届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荣获特等奖。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一句“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为主题,以贵州民族大学2005级学生张宇轩圆梦珠峰的感人故事为题材,组织师生团队创作了励志微电影《追梦》。影片叙述了校友张宇轩心怀登峰梦想,历经挫折却不放弃,后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圆梦珠峰的真实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追梦奋斗的家国情怀和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观看影片后的青年学生倍受教育,这一影片也在第三届教育部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荣获三等奖。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几年指导学生拍摄微视频,并将其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新时代主题内容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展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良好成效,开创了实践育人的新局面。

2.实践教学方法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打破传统相对固定化、单一性的教学模式,按照学科特点和育人规律,不断探索符合更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对此,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伯海教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2018年11月召开的高端学术研讨会上分享了他所研究的嵌入渗透法、协同联动法、关切回应法、激励导引法、线上线下互动法〔7〕等几个社会实践教育法,这些方法实用并新颖独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各高校还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项目或案例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寻求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课程活动、社团活动等方面的结合点,创立多维度、混合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对于混合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河南师范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典范。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学院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方法,先后斥资300多万元创建了集开发、移植、整合、展演、制作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并积极把本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课堂叙事性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四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功能互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8〕,这一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和领导好评,被中央、省、市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色品牌。另外,重庆工商大学这几年在探索实践育人的方法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良好的成绩。自2012年下学期以来,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各门思政课中划出3个学分,单独设立了一门本科生专业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此举措于全国高校而言,可谓是一种非常有力度的新探索,值得充分肯定。同时在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三环四化”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9〕。所谓“三环”,指实践教学过程中“社会调研、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大环节的有机统一。“四化”,即实践教学运行“课程化、一体化、信息化、自主化”四个方面的同步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赢得了师生的认可。据该校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89.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综合实践课在自身思想与认识、能力与素质、道德与行为等方面起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作用。2017年该校申报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环四化’模式创新研究”项目,成功获批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成为高校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

3.实践教学载体要彰显新时代特色

当下新媒体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条件。各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的时代发展变化,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服务,把传统的实践教学延伸到互联网空间,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以开拓新的实践教学载体。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高校要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站建设,积极探索搭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打造数字化模拟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如搭建红色文化VR∕AR体验馆、数字化革命博物馆等,将虚拟实践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从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从‘传统’转到‘现代’,从‘网下’走到‘网上’,更好地实现全员覆盖,深化教育教学效果”〔10〕。

目前,已有小部分高校创建了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将VR技术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这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当属北京理工大学。自2016年以来,北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建成VR重走长征路、青年马克思演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11〕,让学生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切身感受长征精神;还可以将自己置身于青年马克思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马克思一起朗读《共产党宣言》;更可以在虚拟现实中见证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革命历程,从而坚定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力量。北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这几年充分发挥VR产品在场景复原和人机互动等方面的功能优势,让学生通过感知和触摸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以强烈的感官体验实现“现实与虚拟的互补”,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鲜活度和吸引力,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十余家中央主流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和点赞,引发了更多高校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总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应是多种多样的,也将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各高校要准确领会新时代的使命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正视现状、查找不足,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的新变革与突破。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