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均享”与“私享”
——论共享发展的基本属性和意义

2020-12-04 07:41付海莲
关键词:公平发展

付海莲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 共享发展的基本属性

如何准确把握共享发展之“共享”,如何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践中树立和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思考,首先还是要从“共享”的基本范畴谈起。

1.1 从“共享”谈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指的是相同,一起,彼此都具有、使用或者承受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享”指的是受用、享受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过程。共享,就是共同分享,指的是把物品或信息的知情权、使用权或产权与别人共同拥有或分享,是对社会发展成果享有方式的一种表达。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看,共享的实质就是“公”,注重的是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强调让广大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自人类诞生以来,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方式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马克思从消费资料的分配入手对社会产品的享有方式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可见,生产方式的性质直接决定了社会产品的享有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同,可以把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发展成果享有方式划分为“均享”和“私享”两种类型。

“均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氏族、部落和古代公社内部实行的,为了维系个体的生存发展而平均分配生产成果的一种产品享有方式。“均享”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某种纽带(主要通过血缘关系)而结成一个集体,在简单协作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劳动。这一生产力低下的背景和集体劳动的社会生产方式就决定了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均享”的产品分配方式。

“私享”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基础上的,由生产资料所有者享有社会生产成果的一种产品享有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共同体的影响和束缚日益减弱,“每一单个家庭就是一个经济整体,它本身单独地构成一个独立的生产中心”[2],而“公社财产本身只表现为各个个人的部落住地和所占有土地的公共附属物”[2]。这意味着公社不再具有个人所有者联合体的意义,实际上成为个人所有者的共同财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劳动在劳动成果的差别和物质利益的矛盾日益凸显,反映在产品的享有方式上,便是注重个体劳动差别和物质利益的“私享”逐渐取代了“均享”。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私有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社会产品“私享”的方式也日益盛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 “私享”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成果,工人所得到的“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3]。

“均享”是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条件下,为了维系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产品享有方式。这种享有方式是和有限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是劳动主体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当物质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均享”走向解体。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产者把“私享”看作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的唯一“公平的”产品享有方式,他们“不通过交换却又在交换的假象下占有他人劳动”[2],人的内在本质被完全的空虚化和全面的异化。从这个意义出发,马克思对“私享”的产品享有方式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明确指出:“凡是现代表现为自我满足的地方,它就是鄙俗的。”[2]

共享是对“均享”与“私享”的超越。共享既不主张对社会产品简单粗暴的平均分配,也不主张通过牺牲一些人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享是在彻底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以及旧式分工的基础上,“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3]。当然,马克思没有把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简单地局限在物质层面,而是将其拓展到了更深层的领域,强调全体社会成员还应该在政治上享有同等的权利。

通过对“共享”范畴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共享”蕴含着两种基本的属性:一是共享的普惠性。就共享的主体而言,共享不是少数人也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二是共享的公平性。就共享的客体而言,共享不仅仅是发展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从发展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共享还应充分体现出所有正义与良善的价值指向的综合——公平(具体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权利与机会的均等)。在权利与机会均等的条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不断地成长并使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一切人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

“共享”范畴所蕴含的基本属性启示我们,对作为共享发展之根本特征的“共享性”的理解也需要从普惠性和公平性两个方面入手。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追求发展成果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的过程。对当今中国而言,我们所要追求或坚持的共享发展,其实就是一种较之于传统发展而言的更具普惠性和公平性的发展。

1.2 共享发展的基本属性分析

1.2.1 普惠性

在把握共享发展的基本属性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共享的主体是谁,也就是发展成果由谁来享有的问题。所谓主体,就是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实现者。在阶级社会里,社会产品和财富的享有主体是奴隶主、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统治阶级,而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却处于被压迫和奴役的地位,他们所得到的是只够维系自身基本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这种产品享有方式是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占有方式,是对人的内在本质的异化。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从而使人的内在本质得到全面的展现。因此,在社会产品的占有方式上,无产阶级就要对体现阶级剥削与压迫的“私享”做出最彻底的扬弃,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不是少数人,也不是一部分人),也就是使普惠性成为发展的基本属性。只有这样,“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3]。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在《新发展观》中写道:“增长的目的是什么?当前目标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增长是有益的?增长是为什么人的?只是为国际社会中的某些人,还是为所有人?”[4]对于这一问题,佩鲁本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认为:“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就理应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一致接受的目标。”[4]佩鲁从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综合发展观的视角出发,指出了共享发展所具有的普惠性的基本属性。

所谓普惠,指的就是发展成果要惠及所有人,或者说发展成果要由所有人共同享有。对于“所有人”范畴的理解,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入手。从横向维度来看,所有人指的是代内的全体成员。就国际范围而言,共享发展的普惠性表现在让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人共同享有全球经济发展的利益和好处,使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成果覆盖世界上的每一个成员。就一国范围而言,共享发展的普惠性表现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纵向维度来看,所有人指的是代际间的全体成员。就纵向维度而言,共享发展的普惠性不仅包括让所有当代人共享发展成果,还包括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发展成果。在当前中国语境下通俗地理解共享发展的普惠性,就是要在外延上做到两个兼顾。一是共享发展是兼顾整体与个体的发展;二是共享发展是兼顾当前与长远的发展。只有在实现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统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共享使发展更有温度、使人民的幸福更有质感。

1.2.2 公平性

公平,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表述为公正(justice),最初源于古希腊文“orthos”,用来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后来引申为真实的、公平的和正义的东西。可以说,公平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但对公平具体内涵的认识和把握,却成为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富有争议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平具有多重含义。首先,他认为公平指的是个人的正直美德,是人做事情的品质。其次,他认为公平指的是社会基本制度安排的公平合理性。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公平作为社会制度安排的公平合理性的内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在《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中明确提到:“公正一是被理解为美德,被理解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当行为(使人人有其物),另一方面也被理解为制度性标准,应该据此对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机构进行基本评价。”[5]作为制度性的评价标准,公平的作用在于实现与保持特定的社会关系,从而使“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地分配”[6]。

如果说普惠性是共享发展的物理属性,那么公平性无疑就是共享发展的精神属性。因为就其实质而言,共享发展主要解决的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的基础上使人们公平合理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权利和成果。共享发展的公平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还涵盖了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共享发展的公平性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经济发展成果,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实现自身的幸福;共享发展的公平性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每个人都能依法平等地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经济管理和文化事业之中,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共享发展的公平性表现在伦理上就是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在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基础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共享发展在价值指向上是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相一致的,即充分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增进社会共同利益中实现社会公平。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共享发展的公平性理解为没有差别的平均主义。“共享发展的价值实质其实只能体现为一种在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和发展权利、发展机会等的公平享有上的良性趋向的选择,即在发展中应为防范和克服事实上存在的不公平性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并在这种不懈努力中确保社会有机体维持一种持续、和谐及有序的良好运转态势。”[7]也就是说,共享发展的公平性还体现在承认发展的差异性上。首先,在共享发展的过程中要正视发展能力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共享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共享的内容与层次是不一样的。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曾经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 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3]这也就意味着,共享程度与水平的高低必须要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共享最终只会沦为脱离历史和时空的空想。其次,在共享发展的过程中要承认分配结果在数量上的差异。由于各种自然的、历史的或者偶然的因素制约,社会成员在天赋资质、能力水平或努力程度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也就造成了发展过程中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如果用分配结果数量上的均等来掩盖社会成员间能力大小及贡献多少的差异,那么实质上就是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剥夺。因此,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共享发展的公平性,就要承认和充分尊重不同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适度、客观的差异,坚决抵制打着共享的旗号搞平均主义“一刀切”的做法。

2 共享发展的意义

关于共享发展的意义,可以从事实性意义和价值性意义两个维度入手进行解读。从事实维度来看,共享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探讨共享发展是什么的问题;从价值维度来看,共享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探讨共享发展会怎样的问题。关于共享发展的事实性意义,就是人们对共享发展的本质、规律等内容的一种事实性的认识。人们只有在基于对共享发展事实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共享发展做出价值评价。关于共享发展的价值性意义,指的是共享发展分别对发展的主体和客体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就发展的主体而言,指的是共享发展对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就发展的客体而言,指的是共享发展对作为客体的物的意义,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在把握共享发展意义的过程中,要逐步从共享发展的事实性意义上升到共享发展的价值性意义,从共享发展的客体层面的物的意义上升到主体层面的人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体认共享发展的深刻意义。

2.1 共享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向

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质上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的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经过长期的努力,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当前,我们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也有了巨大的进步,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我们日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开始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日益感受到了源自内心深处的失落与不安。我们掌握了强大的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但是却没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我们创造了雄厚的物质财富,但是却没有消除两极分化导致的道德沦丧;我们在努力营造和美化着自己的物质家园,但是却无法阻止信仰缺失下的精神家园的荒芜。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浮生出很多光怪陆离的事物。当人们不断地感慨个体的脆弱和社会责任缺失的时候,才不得不开始重新反思,社会和人的发展轨迹到底该走向哪里?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当前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矛盾和隐患。而这些风险、矛盾和隐患的产生,与发展模式的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者说与人们选择追求发展的何种意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用发展的物的意义遮蔽了发展的人的意义,在发展实践中选择了“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模式。在理论导向上,这种片面的“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偏重于生存自由赖以实现的物质财富和市场收入效应,而没有考虑到人的社会和精神层面自由实现的条件”[8]。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把人的价值让渡给了物的价值,进而使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被发展的物化追求所销蚀,物质的丰裕程度或财富的增值度成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在发展的结果上,尽管“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但是它把人异化为冰冷、枯燥、只知道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工具,最终导致了社会公平的缺失以及人的片面、低端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经济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过程中,这一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就逐步暴露了出来,需要进行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把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所实现的人的意义的因素作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从而在发展模式上实现了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彻底转变。在发展的内容上,共享发展注重“人的各种需要的良好满足和各种潜能的良好发挥,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不断生成特别是改善,人的生理机能的完善和进化,以及人在主观上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满意度或幸福度的不断提高或增强等”[11],从而给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总之,共享发展高举“以人为本”的大旗,指明了发展的价值取向,适应了时代变化的发展要求,完成了由“以物为本”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全方位、多层次质量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把我们对发展的认知提升到了新的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2.2 共享发展为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就其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恩格斯在《在爱北斐特额演说》中就明确提出:“每一个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12]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主义原理》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从内容上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是任何人的职责和使命。人的现实需求状况也反映着人的发展水平。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人的需要也是相对单一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人的需要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同时,需要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才能使需要得到满足并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关系可以说是人类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3]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4]。因此,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可以被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人在社会发展基础上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从劳动能力方面来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消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所导致的异化劳动,从而使劳动在真正意义上变成人的自主活动。从需求角度来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人们突破已有生产的局限,不断提升自身需求的质量和层次。从社会关系方面来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消灭狭隘陈旧的生产关系并产生新的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从人的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解放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挥。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首先,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在发展实践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发展效果由人民检验的根本价值导向,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共享发展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则,在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在不断“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上努力“把蛋糕分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创造了条件。再次,共享发展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强调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使每个社会成员拥有平等发展以及平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机会和权利,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各尽其能”。同时,通过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整合社会成员自己的利益关系,让每个社会成员在“各得其所”的基础上与其他社会成员和谐相处,有力地推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最后,共享发展用“以人为本”的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质量型发展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以物为本”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强调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把物的发展看作实现人的价值的外在条件,使每个人既是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又是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使经济社会发展最终落脚于人们真实的获得感、成就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规范和价值导向。

总之,共享发展是内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因。中国的发展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而是在坚持自身价值原则基础上的积极实践。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不管是在物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公平发展
公平对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