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双能,知行合一

2020-12-03 13:57任奎艳
人力资源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六艺双能立言

任奎艳

双师双能型教师即“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更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香饽饽”。但双师并不等于教师证加工程师证,双能也绝非教学能力加实践能力那么简单。正如企业一样,并不是手持高级职称证书,或者有过名企的淘金经历,就能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如鱼得水。

双师双能的本质是知行合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曾国藩的学生送给老师的对联。无论为师、为将、为相都近乎完美,这与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息息相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不朽中,立德排在第一位,因为立德是立功和立言的前提。立功侧重于行,立言侧重于知,而立德一定是知行合一的。唐人孔颖达说:“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可见,闭门造车或缺少理论指导的“创制垂法”都无法“博施济众”,只有知行合一才行。曾国藩是一位双师双能型教师,为将、为相的成功是践行为师的理论,为师的成功则是对为将、为相经验的总结。

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他的偶像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被称为圣人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学生徐爱向先生请教:“人们都知道孝悌的道理,但往往做不到,这不正说明知与行是两回事吗?”王阳明说:这样的知和行是被私欲隔断了,已经不是知和行的本来面目……如果说某人知道孝悌,一定是他身体力行了。只会说些孝悌的话而不能践行孝悌,不是真正的知孝悌。

徐爱接着说道:“古人把知和行说成两个,也是教人有个分别,一边对知下功夫,一边对行下功夫,这样功夫才有两个着手处啊!”王阳明则说:这是曲解了古人的话呀!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是因为有的人懵懵懂懂任意做事,全然不去思维审慎,也就是冥行妄作,所以必须说“知”;还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从来不肯躬行,总是意淫幻想,所以必须说“行”。如果真正领会了古人的良苦用心,就知道知和行是一回事。而今人往往将知和行分开,认为知而后才能行,结果就是终身不去行,也就终身不知。

可见,在王阳明看来,古人把知和行分开来说,只是方便说法,真正的知和行本身是不可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教师资格和工程师资格本是一体的,理论与实践也本是一体的,双师双能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

更进一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

《周礼》中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那里的教育,只针对贵族子弟。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不仅因为他的教育方法,更因为他开办私塾,让普通人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也让老师成为一种职业。孔子的教学内容较小六艺更为宽泛,被称为大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普通弟子可以学《诗》《书》《礼》《乐》,少数人还可以学《易》和《春秋》。无论小六艺还是大六艺,无不是在知中学、在学中知。知行合一从有教育那一天开始就被践行了,只有王阳明明确提出这一思想。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

双师双能,要在“事上磨”

《传习录》记载了明代大儒王阳明与弟子这样的对话。有个学生问王阳明:“我在安静的时候总是感觉很不错,思维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这是为什么呢?”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而没有下克己的功夫,所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做到静时定,动时也定。”在事上磨,就是历事才能练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事上磨,就是要学而思、思而学。双师双能也是要在事上磨。

王阳明有位做官的弟子,十分爱听王阳明讲学,但平时公务繁忙,不知道在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取舍。王阳明则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让你放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啊?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凡事要在事上磨才行。比如断案时,不因犯人无礼而愠怒,不因犯人的讨好而欢心,不因犯人的恳求而失去主见,也不因自己事务繁杂而敷衍了事……就这样时刻注意自己的想法,时刻纠正偏差,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啊!”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不都是在事上磨吗?

在事上磨绝非“懵懵懂懂任意做事”,这不是一般的“行”,而是“笃行”。《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不仅是将所学最终有所落实,更是在践履所学中做到真正的知。正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孔子为官,做过鲁国司寇,“工程师证”早已不在话下;孔子办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教师证”还用说吗?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独创“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心学,开办学堂,教学能力毋庸置疑;自己选练民兵平定为祸南方四省的叛乱,粉碎宁王朱宸濠叛乱,南赣剿匪、征讨思田……谁会怀疑他的实践能力?两位圣人成为标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都是从事上磨出来的。当深化产教融合成为应用型高校的当务之急,在事上磨也就成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有效手段。

网红教师李永乐在人大附中应聘时,校长问他:“当中学老师是非常辛苦的,而且收入不高,你还愿意来吗?”李永乐回答说:“年轻人不应该把钱看得太重,而是更应该注重学习,人大附中能给我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在这里我可以快速成长。”李永乐讲起这段往事时说,他当时想到的是法拉第的话:“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回报。”无论“在这里我可以快速成长”还是“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回报”,都是知行合一: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并充分享受工作的快乐。人大附中不是应用型高校,但李永乐老师的网上视频演讲,已经让数学和物理一下子活了起来。“蒙娜丽莎为什么迷人?摄影九宫格是咋回事?”“四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的?”“买彩票能发家致富吗?”“什么是爱情?如何才能找到真命天子?”“足球运动轨迹有数学规律吗?”以上是随便从李永乐老师视频合辑中找到的标题,是不是觉得数学和物理不再枯燥?是不是每位老师都应该是不同程度的双师双能型老师?如果有老师说“平时工作任务繁重,哪里有时间在‘事上磨呢”,王阳明一定会说:“我什么时候让你必须到外面工作呢?李永乐老师不是时时刻刻在‘事上磨吗!”

双师双能要“不假外求”

东汉名士郭泰博学多才而又为人正直,深受人们爱戴。魏昭儿时多次去拜访郭泰,表示宁愿不读经书也要做他的随从,帮他打扫庭院即可。魏昭的理由是:“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经师,是指学有专长、能授人一技之长之人,但这只是合格教师。人师就不一样了,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更要德行高尚,足为楷模。有了工程师证和教师证,只是形式上的双师;兼具理论和实践的能力,也只是形式上的双能。真正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还必须首先是人师。王阳明四句偈中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惡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在格物。”做人师,无非是“为善去恶”,让“知善知恶”的良知显现出来,双师双能的最高境界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普通人也是圣人,只是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和遮蔽了。只要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就会成为圣人,实现“致良知”。

如果掩埋和遮蔽了良知,立德就会变为道德做秀,“有的崇高比堕落还要堕落”;立功也会变成形象工程;立言也会成为《平安经》和《明学》一样的闹剧,让人作呕。如果掩埋和遮蔽了良知,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止限也只能止步于“经师”。

《大学》给出了修身五步:定、静、安、虑、得。佛教的说法是戒、定、慧。王阳明心学三步曲则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一面在“事上磨”,一面还要“不假外求”,也就是在“事上磨”的同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

王阳明对一位弟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弟子愕然。王阳明说:“每个人胸中都有圣人,你怎么就没有?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以。”于是有了王阳明流传千古的名言:“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双师双能,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因重视工程师证和实践而忽视了教师证和理论,“不假外求”和在“事上磨”同样重要。双师双能的本质是知行合一:在“事上磨”,行中有知;“不假外求”,知中有行。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六艺双能立言
茶味人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等我也长了胡子
校园四季歌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