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裕
西双版纳地处中国西南端,云南南部,与缅甸、老挝山水相连。作为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一小片,西双版纳是很多南来北往珍奇动植物的天堂。据统计,西双版纳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4%,但动植物多样性却极为丰富,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西双版纳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包括特有植物153种,近些年这里又发现了更多有趣的雨林植物。
除了经典的旗舰物种望天树之外,接下来笔者还将分享一些西双版纳神奇植物的故事:寄生花寄生于藤本植物之上,无根无叶,连叶绿体都没有,如果不开花根本看不到,神龙见首不见尾;宽叶匙羹藤默默生于雨林之中,抑制甜味的秘密,千百年来一直不为人知;傣族人熟悉的九翅豆蔻悄悄生于雨林黑暗的林下,开出晶莹剔透的花朵,令人心醉神怡,而它的繁殖能力还蕴藏着惊人的智慧……
望天树是亚洲热带雨林中长得最高的植物,普遍高度在40~60米,个别可达80米之高,按一层楼3米算的话,相当于27层楼的高度。它的整个树冠伸出森林,屹立于云蒸雾绕的雨林之中,像个巨人一样俯视着大地。
望天树属于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这个大家族约有530种,是典型的泛热带分布植物类群,为东南亚低地湿性雨林的优势科。由于龙脑香科植物热带性较强,有的学者把有无龙脑香树种和其在群落中的数量,作为识别热带雨林的重要依据,它们也因此被看作是热带雨林的特征性物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认为中国并没有真正的热带,激发了一批科学家在中国寻找热带的进取心。1974年,有学者在勐腊发现望天树,这成了西双版纳拥有热带雨林的有力证据,堪称当时的轰动性事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曾赋诗一首:“谁说中华无热带,大好河山满金银。”可见当初发现望天树时的兴奋之情。
望天树在中国分布极其狭窄,仅仅在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境内才有。由于近些年,森林的破坏与环境的变化,望天树和它的家族正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危机。好在,经过各方力量的保护,望天树已得到扩繁,基本实现了就地和迁地的保护。现如今,西双版纳植物园内引种保存的龙脑香科植物长势良好,大部分都已开花结果,这令人感到欣慰。
除了经典的雨林物种望天树,西双版纳还有一些有名的标志植物,矮小的寄生花就是其中之一。
寄生花是大花草科寄生花属植物,虽说是植物,但它并不具备植物的很多基本特征——它没有绿色叶片,无法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营养;也没有根,不能自主吸收土壤水份。但它却有着自己的生存智慧——恰如其名,寄生花生活所需的能量来源,皆依靠它的寄主:崖爬藤属植物。寄生花寄生在其根上,将自己的吸器伸入到崖爬藤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以吸取养分供自己生长。
只有需要繁殖的时候,寄生花才开出惊艳硕大的花朵。花朵如荷花一般大小,血红色,具有一股淡淡的腐臭味,为典型的“尸花”,有推测认为,它是依靠颜色和腐臭味,吸引苍蝇一类的虫子帮助其传粉。
寄生花最早在1844年发现于印度东北部,泰国、越南、缅甸也都有过发现记录。据《中国植物志》记载,1987年西双版纳的基诺山曾经发现过寄生花。但是此后的几十年内,中国境内几乎没有看到寄生花的踪影,它们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2016年,时隔近30年后,寄生花重现西双版纳。大花草科植物被认为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植物之一,上世纪望天树在西双版纳被发现,平息了中国是否存在热带雨林的纷争。现今,寄生花再次在西双版纳被发现,这说明寄生花出现在西双版纳境内不是偶然,同时也为中国存在热带雨林提供了又一强有力的证明。
西双版纳的寄生花花期大概在10~12月份。遗憾的是,寄生花数量非常稀少,在西双版纳也仅一两处有分布,植株数量不足十株。虽然植物学家们已经尝试了嫁接、种子扩繁等各种保护措施,但寄生花依然是一个高度珍稀的濒危物种,需要更多细致、有效的保护措施。
雨林植物具有丰富的味道,例如苦味的茶叶、火辣的辣椒、柠檬味的香茅草等。更为神奇的是,食用一些植物后能够改变味觉,比如非洲就有一种“变酸为甜”的神秘果,人吃了红色的浆果之后,再吃任何酸味的食物,到了口中都会变成甜味,食物越酸感受到的甜味就越浓。2016年,笔者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发现了一种与神秘果作用相反的植物——能够抑制甜味的宽叶匙羹藤。
宽叶匙羹藤和分布于印度的匙羹藤一样,叶片具有抑制甜味的神奇功能。在印度,匙羹藤被称为“Gurmar”,字面意思是“糖的破坏者”,民间用来治疗糖尿病和促进消化。现代研究发现,匙羹藤含有甙、萜、酮、肽、胶、碱、酸等化学成分,让匙羹藤叶子拥有了降血糖、降血脂、抗龋齿等作用。其中,能让人吃后感觉不到甜味的物质,叫做匙羹藤酸。
值得一提的是,匙羹藤属植物在云南、广西分布广泛。当地老百姓给它们取了不少别名,如武靴藤、金刚藤、蛇天角、饭杓藤等。从这些名字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人对匙羹藤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形态和药用层面,如饭杓藤、武靴藤都是说它的果实像勺子、鞋子之类。金刚藤的意思不仅说它像藤条,也意指其能入药,有接筋续骨之功,如《广西本草选编》一书就记载:“匙羹藤能消肿止痛,主治跌打肿痛和骨折。”
食用宽叶匙羹藤抑制甜味的整个过程非常奇妙。吃一小片宽叶匙羹藤的叶片,刚开始舌尖有微微辣感,接着吃白糖犹如沙子,吃酸甜味的水果则只感觉得到酸味,甜味完全消失。等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味觉基本能够恢复正常,这证明宽叶匙羹藤的甜味抑制是可以逆转的。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有非常多神奇的植物,形态各异,花色万千,果实独特,有一种中文学名为九翅豆蔻的植物,同样非常惊艳。
九翅豆蔻属于姜科这一大家族。姜科是热带雨林林下重要的组成植物,具有大大的叶子,花朵一般都很好看。在西双版纳,姜科植物非常多,约有75种,最重要的是它们具有独特的香味,如经典的辛辣香料姜、“豆蔻年华”中的红豆蔻、傣族五树六花中的黄姜花,以及用来做胃药的砂仁等,老百姓通常将其种植在庭院周围,用来制作各种独特的雨林大餐。
与黄姜花等花开枝头的姜科植物不同,九翅豆蔻的花隐藏在地表的落叶之中,每天早晨四点左右开放。一般花开九朵,围成一圈,花色晶莹剔透,形状特别精美,每个花序能够持续盛开半个月以上。早上开花之后,它会散发一股独特的香味,吸引蜜蜂前来拜访。
姜科植物具有无性繁殖的能力,它能够通过根部快速繁殖,占领空间,但无性繁殖会降低姜科植物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为了保险起见,姜科植物的花会尽量避免自交,而是通过异交来提高种子的遗传多样性。为此,它“设计”出一套特殊的繁殖方式:当蜜蜂拜访盛开的九翅豆蔻花朵时,花朵可通过控制花柱卷曲的方向,让其早上和晚上分别成为雌性和雄性,以此来避免自花受精——早上,花柱向下弯曲,刚好位于昆虫拜访的通道上,能接受传粉;晚上,花柱向上反卷,则远离昆虫拜访的通道,不能接受传粉。如此这样,蜜蜂能在不同植株上的花朵完成授粉。
九翅豆蔻的繁殖方式堪称精妙绝伦,2007年,西双版纳植物园传粉生物学家李庆军等人首次揭开了九翅豆蔻的繁殖秘密,将其命名为“花柱卷曲性”。
仅仅通过四种植物,我们就能感受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的神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精彩远不止于此,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