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视域下的初中研学旅行初探

2020-12-03 01:55张旭如王悦
地理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研学旅行

张旭如 王悦

摘 要:乡土文化是初中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研学旅行应遵循地域性、传承性及体验性原则。文章以丁村遗址和晋国博物馆为代表,对“华夏古都”临汾市的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研学反思。基于乡土文化的研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综合思维、家国情怀及自我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丁村遗址;晋国博物馆

2019年颁布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指出:研学旅行课程帮助中小学生了解乡情、市情、省情、国情,使中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家国情怀[1],可见,乡土文化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化资源不仅为研学旅行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研学旅行的实施提供了适合的活动场所。基于乡土文化开展研学旅行,对于增强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国家认同、价值观教育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华夏古都”——临汾研学旅行为例,探讨乡土文化视域下初中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乡土文化视域下研学旅行设计原则

乡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积淀而形成的特定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与价值观念的总和,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2]。它包含民居建筑、节日庆典、宗教信仰、乡规民约、风情习俗等文化事项,蕴含着多种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乡土文化视域下研学旅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地域性原则

在乡土文化视域下开展研学旅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及人文要素有一定的认知、理解,并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由此可以对家乡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初步的想法和预测,并促进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情感提升。因此,在设计研学旅行方案时,教师要确保在活动主题、地点、内容等方面的选择时,要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并能够将乡土知识与教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2.传承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要求研学旅行要让学生能够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国传统美德、尊重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文化自信,并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底蕴。乡土文化是生活在同一区域范围内的人们在自给自足的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今人们完全可能通过认知文化认同规律, 自觉地创造出更为积极进步的且受到普遍认同的地方文化特征[3]。与现代城市文化相比,乡土文化蕴含着更多的传统因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要自发地传承乡土文化,使学生了解到家乡人文特征与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先贤智慧,从而对家乡所特有的优秀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感悟和尊重。

3.体验性原则

在组织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研学旅行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体会家乡自然环境的变化、感受乡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乡土问题研究的兴趣,增加对家乡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的了解。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中,亲身体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对乡土文化有真正的理解、体验和感悟,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才能够实现。

二、“华夏古都”——临汾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及实施过程

1.遴选研学主题

乡土文化资源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确定主题及选择课程资源时应把握三点:①选择能够突出乡土特点的主题;②选择能够突出主题的典型研学地点;③选择教育价值突出的乡土文化资源。

基于临汾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因此,临汾市的研学旅行适宜以突出临汾市“华夏古都”的文化特色为核心。为此,我们将研学旅行主题确定为“溯人类起源,品千年文明”,沿着从今溯古的时间线,选取丁村遗址和晋国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的地点。

丁村遗址作为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能够充分代表临汾乡土文化的源起,对探索人类起源和中华古人类的文明与发展有巨大的价值,因而成为展现临汾市乡土文化的研学旅行首选;晋国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平台,对学生了解战国后期山西省区域地理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确定研学内容

在确立研学内容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学习内容与所选主题的适切性,选择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典型性的乡土知识,并尽可能地与课堂知识相融合,丰富课程内容,起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扩展作用;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要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在观察、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以及向老师和讲解人员请教参与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见解、聆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融入集体生活。

基于上述要求,确立“华夏古都”——临汾的研学内容,为方便理解,将教学目标、情境问题及具体任务一并列出(表1)。

3.研学实施过程

研学旅行的实施包含前期准备、实地考察和反思总结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以自编“研学旅行學习单”作为研学旅行中前期使用的教学材料。“研学旅行学习单”的主要内容有背景资料、知识储备、专业名词解释。背景资料:丁村遗址和历史上晋国的地理环境、丁村遗址发掘过程、丁村文化、历史价值、建筑和民俗以及晋国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等;知识储备:结合地理、历史等相关的课堂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相关课本知识,做好理论知识的储备,如地图的识读、晋国历史发展的了解等;专业名词解释:罗列研学旅行活动可能涉及的专有名词,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说明,包括岩石、地质、剖面图、化石、民俗、遗址等。

这些前期知识的学习采取教师提供资料、重点讲解和学生自主搜集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提供基本资料,帮助学生对研学地点有基本的认知,并勾画出重点知识和存在疑惑的地方;之后,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存在的盲区,对背景资料重难点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和挖掘,让学生主动思考、有目的地参与研学旅行课程。

(2)实地考察。实地研学活动的开展是研学旅行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帮助学生根据问题的设置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观察,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如“远古人类生存地点的选择主要受环境的影响,请简要分析丁村人生存时期的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及动植物的特点,归纳丁村人在此聚居的原因”“丁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列举三个并说明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的相关性”“为什么晋国选在曲沃一带建立都城”等,这些问题通过在现场观察、听讲解员的解说、同学之间研讨而得以解决。

(3)总结提升认知。实地研学之后,引导学生从四个维度对研学活动进行总结:基本知识维度、综合思维维度、情意维度和自我认知维度。结果显示,学生在各个维度都获益良多。

增长了乡土文化基本知识。如知道了“丁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蒸年馍、满月抓周、剪纸贴窗花”“当地传统建筑上层为低矮的阁楼,仅供储物之用,不住人” 等知识。

发展了综合思维。如在回答“晋国在曲沃一带建立都城的原因”时,能够考虑到“该地具有堆积深厚的肥沃的黄土、毗邻汾河、温带适宜的气候等有利于农耕,因此,先祖会在这里繁衍生息,开疆拓土,称霸中原”。

涵养了家国情怀。如学生感觉“这次参观,使我深深地记住了晋国这个伟大、强盛的国家,我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而自豪”“上学期历史老师就讲过有关鼎的一些史事,我一直想亲眼看看,可是没有机会,如今我见到了它,心情无比激动”。

提升了自我认知。如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仅要坐在教室里读书,也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并学习有用的知识”“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家乡有多好,这次研学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以后要多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关注家乡的发展”。

三、“华夏古都”——临汾研学实践的反思

本次活动较为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1.应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切的资料

研学旅行学习单中涉及的大部分背景资料直接引用百度检索的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科普价值,但是专业性、针对性较低,与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生学情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更适切的学习资源。

2.争取社会支持研学旅行

目前研学场所一般都是社会或旅游场所,因此,研学时经常会遇到与旅行团的行程相撞的意外情况,造成讲解人员紧缺、场馆拥挤、学生不好管理的现象。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研学旅行的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前期安排出行计划时,需要与目的地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尽量为研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尽可能获得社会各个部门的广泛支持,如设置一定的时间为“研学旅行日”等,为研学旅行创造更好的条件。

3.提高研学课程的专业化程度

本次研学地点为面向社会的旅游景点,所以浏览路线、解说词都是以一般的游客为对象,并不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研学要求,因此,教师和研学地点相关人员应合作,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研学课程,会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价值。

參考文献:

[1]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J]. 地理教学,2019(05):4-7.

[2] 李帆,晋妍.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嬗变及其学校应对[J]. 教学与管理,2020(06):8-11.

[3] 周尚意,吴莉萍. 地域文化、地方性知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 地理教育,2007(03):4-5.

资助项目: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基础研究项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地理教学研究”(2018JCYJ07)。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研学旅行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