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唐出土元代宣使李处贞墓志考释*

2020-12-03 09:37裴一璞
文物春秋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唐宋濂中华书局

裴一璞

(聊城大学 运河学研究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宣使李君墓志》墓主为金末元初高唐人李处贞,其墓地位于今山东高唐县梁村镇西3公里处的小李楼村。据高唐政协文史资料载,墓志出土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放于村民家中,1997年县图书馆将其运入馆内保护,今存于高唐县文管所。墓志为李处贞独子李嗣宗邀人作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篆盖、撰文、书丹者均为名家,具有重要的史料与书法价值。志文现已收入《高唐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考古与遗存》中,并附有拓片[1],但整理中存在错字、标点有误等问题,且所附拓片较为模糊,难以辨认,亦未有对内容的解读。故笔者不拙浅陋,将其考释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志文整理

墓志青灰石质,现保存完整。志盖盝顶方形,边长97厘米,厚24厘米,阴刻篆书“宣使李君墓志”2行6字。志石近方形,长97厘米,宽95厘米,厚24厘米,阴刻楷书31行,满行37字,共977字。今结合书中录文及新得拓片(图一),重新整理如下。

图一 李处贞墓志铭拓片

故湖广行省宣使李君墓志铭并序

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陈俨撰」

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国子祭酒刘赓书丹」

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郭贯篆」

故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宣使既没三十余年矣,其子高唐倅嗣宗始作新圹,卜以皇庆二年六月」二日合葬考妣,掩坎需铭,乃走书」京师,抵其叔将作院判处恭让臣。让臣偕广宁路总管程君仲和过予寓舍,再拜请文以贲之。予」以嗣宗去岁如东平恳予铭其平章靖轩阎公埋石,予既识之,今兹追志其先考,其可终辞?乃序」而铭之。君讳处贞,字正臣,其先高唐人。王考讳居岩,高唐令。妣马氏,怀远大将军某之女。曾王考」讳义,潜德不耀。妣卢氏。王考讳斌,用其子处恭贵,皇赠朝列大夫、濮州尹、骑都尉、陇西郡伯。妣王」氏,陇西郡君,生子二人,长即君,次处恭。君聪敏不凡,幼喜读书,闲于骑射。既冠,以良家子为质,从」严武惠公东略江淮,数立战功。甲寅,受武惠公檄充东平等处招民官,劳来安集,众皆称善。中统」庚申,李璮叛益都,君从军讨之,率先贾勇力战,贼众夺气,为之少却。主帅嘉之,赐楮币匹帛有差。」寇平,复征淮南,戍守宿蕲,战功甚著。至元乙丑,还归乡梓,孝友姻睦,周乏赈穷。己巳,观光」京师,中书参知政事麦术丁公一见加礼,请为子弟师。寻擢补户部奏差,佩银符,驰驷出使,绰有」干局称。甲戌,受中书檄泰安酒醋税提领,方行,公留之。既而,公除湖广等处行省右丞,选君补充」宣使,眷顾厚甚。乙亥十月十有二日,以疾卒于鄂之寓舍,春秋四十有二。公痛惜之,命乡人孟某」护柩北还,时藁殡于先茔。大德丁酉,将作院判处恭别为营圹安厝之,有以见其平日友于之情」也。君娶杜氏,再娶丘氏,子一人,即嗣宗。女一人,纳耿仁为倩。君殁之日,嗣宗方在襁抱,丘氏操履」贞白,克勤克俭,训子成家。至大元年四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享年六十有六。嗣宗以姻亲,早婿于」翰林承旨、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靖轩阎公之女。男孙二人,曰文童,早卒;曰青山。女孙五人,俱幼。嗣」宗以平章公官为校书郎,调太常太祝,复除秘书郎。平章公致仕,」朝廷优其老,授承直郎、同知高唐州事,以便养也。嗣宗痛自惟念:“方在孩提,我先人已弃世矣!平」生之行,实皆罔闻之。五父之衢又不知其处,惟母氏劬劳,零丁孤苦,艰辛备至,以抚有我以至成」人。禄不逮养,又复弃我,风树之悲,曷维其已!”兴言及此,五内崩裂,惟是霜露凄怆之心、春秋窀穸」之事,日夜往来于心,不少置。于是载卜佳城,以安神宅,虽□葬非古,亦出于孝子不得已之至情」也。铭曰:」

义烈言言,贾勇直前。使得角逐,于功名之。命定应先,祖逖之鞭。材则在人,命则在天。仕才千石,赍」志下泉。有子而贤,主德我宣。四知却金,千室鸣弦。神理之垂除,似不偶然。合葬于防,防墓有田。我」即其先,筮为吉阡。何用乎徇,侈以□美。亦庶乎尚,俭以自全。

我铭表之,于以示子孙,无穷之传。」

皇庆二年岁次癸丑六月己未朔越二日庚申谨志。」

二、志文内容考释

(一)撰、书、篆者介绍

志文撰写者陈俨,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元史》无传。陈俨早年致力于学,入仕较晚,元武宗时仅在曲阜担任“孔颜孟学教授”教职,时“年几五十”,因同乡王构举荐,始被“擢为监察御史”,后“迁翰林直学士、国史院编修官”[2]。翰林直学士为从三品,志文记其身份为“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其中“翰林学士”为正二品,“资善大夫”为文官正二品勋阶,可知仁宗继位后陈俨的官职又有提升,同时带“知制诰”衔,可起草诏令。另外仍兼任国史院编修官,显然是对其武宗时所任官职的延续。仁宗朝陈俨的为官经历史料阙载,故志文可补其阙。

陈俨能够以普通教职人员被迅速提升,显然依靠的是才气。早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有朝臣已闻其名,御史大夫月儿鲁等人曾向世祖举荐,称“宜召置翰林,备顾问”[3]。李嗣宗邀请陈俨为父撰写墓志铭,除因其身份显贵外,显然更看重其才名,故不远千里寄书至京,通过其叔李处恭将志文求取到手。此外,《全元文》录有陈俨文章11篇[4],该书作为收录元人单篇文章最详实的资料汇编,却未录本志文,从资料完整性看实为缺憾,故志文亦可补其阙。

志文书写者刘赓,字熙载,洺水(今河北威县)人,《元史》有传。赓“幼有文名”,得人举荐,先后在国史院、御史台等机构任职,武宗至大二年(1309)“还翰林为学士承旨,兼国子祭酒”,仁宗皇庆元年(1312)“迁集贤大学士,仍兼国子祭酒”[5]。志文记其皇庆二年(1313)身份为“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国子祭酒”,可与史料互证。刘赓在武宗时所任翰林学士承旨为正二品,而仁宗时所任集贤大学士为从一品,显然属于升职,志文中“荣禄大夫”为文官从一品勋阶,亦能提供佐证,而“国子祭酒”则是对武宗时兼任官职的延续。刘赓久任翰林院,文、书皆精,《元史》称“赓久典文翰,当时大制作多出其手”[5],从李嗣宗邀请刘赓手书墓志来看,显然符合当时社会以求取其书法为荣的价值取向。

志盖篆写者郭贯,字安道,保定(今河北保定市)人,《元史》有传。贯早年“以才行见推择”,主要在地方监察机构任职,亦曾入朝在御史台、翰林院为官,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侍御史,俄迁翰林侍讲学士”[6]。志文中郭贯皇庆二年(1313)身份为“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史料所载皇庆元年(1312)任职吻合,该职为从二品,“中奉大夫”为文官从二品勋阶,可提供佐证;另贯兼任“知制诰同修国史”一职史料无载,可补其阙。郭贯博学多才,尤精于篆书,《元史》称其“精于篆籀,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云”[6]。李嗣宗邀请郭贯为志盖篆字,同样为有心之举。

该墓志撰、书、篆者皆为名家,三人均有出仕翰林院的共同经历,作品均为时人推崇,墓志集三者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学与书法价值。同时墓志的完成,体现了高唐李氏家族与上层社会广泛的交往能力,对研究元初鲁西仕宦人物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二)墓主生平考释

墓主李处贞,字正臣,世居高唐。祖父李居岩曾任高唐令,娶怀远大将军(从三品)之女为妻;父李斌出仕不明,但因次子李处恭之贵,获赠陇西郡伯(正四品),可知李氏在当地为显贵之家。李处贞为李斌长子,从志文“乙亥”年即至元十二年(1275)去世,“春秋四十有二”看,生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志文所记其生平事迹,可为研究蒙元初期政治、军事提供史实佐证与补充。

1.追随东平严实父子

李处贞生于乱世,故自幼教育亦文亦武,“幼喜读书,闲于骑射”,成年后以“良家子”身份从军,追随“严武惠公东略江淮”。严武惠公即严实,因逝后朝廷赠谥“武惠”[7],故称。严实,字武叔,泰安长清(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人,《元史》有传。实早年在家乡任地方官,值蒙古太祖铁木真伐金,即以长清为根据地发展势力,“分兵四出,所至无不下,于是太行之东,皆受实节制”[7]。太祖十五年(1220),严实归附蒙古,被任命为东平路行尚书省事(俗称东平行台),太宗即位后又加授东平路行军万户[7]。严实以东平为行台驻地,军、民兼管,职位世袭,成为蒙元初期山东西部最大的汉人世侯。世侯为蒙元朝廷所封,派军助战是其必须服从的义务,东平路因与江淮接壤,严氏汉军为防南宋侵边长期戍守宿州蕲县一带[8]。故志文“从严武惠公东略江淮,数立战功”,指的便是墓主参加东平严氏助军之举。

志文继之言“甲寅,受武惠公檄充东平等处招民官”,“甲寅”即宪宗四年(1254),而严实已于太宗十二年(1240)去世,故此处“武惠公”指继承其位的严忠济。严忠济,字忠翰,严实第二子,在其父逝后“袭东平路行军万户、管民长官”,在任期间“开府布政,一法其父”[9]。其中在地方召集流亡、组织生产便是遵循其父举措之一。严实任东平行台时,考虑到人口减少会影响地方赋税征收及政治局面的稳定,遂安置流民进行生产自救,志文中的“招民官”便为其所置。而严忠济效法其父亦成效显著,《元史》称其“养老尊贤,治为诸道第一”[9]。李处贞担任招民官后“劳来安集,众皆称善”即指此,与史料所载吻合。

李处贞追随东平严氏还有一项重要贡献,便是参与平定李璮之乱。李璮,字松寿,潍州(今山东潍坊市)人,李全之子(一说为养子),《元史》有传。李全原为金末红袄起义军首领,抗金失败后投奔南宋,后又叛宋降蒙,出任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又称益都行省)丞相,太宗三年(1231)攻宋败死。李全死后,李璮袭职为益都行省(治今山东青州市)丞相,招兵买马,成为山东兵力最强的世侯[8]。世祖中统三年(1262)二月,李璮趁忽必烈与幼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无暇他顾之时,起兵反叛,“以涟、海三城献于宋,歼蒙古戍兵,引麾下具舟舰,还攻益都”[10]。志文言“中统庚申,李璮叛益都”,“庚申”为中统元年(1260),与史料所载不符,所记可能为筹划叛乱的时间。忽必烈在李璮反叛后迅速调兵镇压,令“水军万户解成、张荣实,大名万户王文干及万户严忠范会东平”组织讨伐[11]。在朝廷征召的军队中,东平严氏汉军充当了重要角色。志文言“君从军讨之”即指追随严忠范参与平叛。严忠范为严实第四子,中统二年(1261)因朝臣上言严忠济“威权太盛”,世祖将其“召还京师,命忠范代之”[9]。严忠范继任万户后,为表忠心,在平叛中颇为用命,很快便在济南近郊取得大捷,诸将“从严忠范战于遥墙泺,胜之”[12]。志文亦言墓主“率先贾勇力战,贼众夺气,为之少却”,而“主帅嘉之,赐楮币匹帛有差”,则指严忠范对部下战功的奖励。李璮叛乱因不得民心,不到半年便被平定,“秋七月……李璮穷蹙,入大明湖,投水中不即死,获之”[11]。志文言“寇平,复征淮南,戍守宿蕲”,是指李处贞在参与平定李璮之乱后,继续追随严忠范履行世侯助军义务,防守宿州蕲县(今安徽宿州市璮桥区蕲县镇)。

2.结交麦术丁

李处贞在“至元乙丑,还归乡梓”,即至元二年(1265)退职归乡,时年32岁,可谓壮年辞职,这与朝廷对汉人世侯的收权密切相关。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鉴于世侯在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遂“罢诸侯世守,立迁转法”[11]。次年,万户严忠范被解职,调入朝中任官[13],严氏对东平路长达40年的世袭管理结束。墓主追随严氏两代三人,随着严忠范入朝,其在东平无所依靠,遂于该年回乡。志文言至元六年(1269)李处贞“观光京师”,得遇“中书参知政事麦术丁公”,重新步入仕途。麦术丁,西域回回人[14],因名字翻译不同,《元史》基本称为“麦术丁”,仅在《元史·宰相年表》称“麦术督丁”[15]。至元九年(1272)麦术丁始任中书参知政事[16],志文记其身份应为两人相见三年后所任。李处贞能够与麦术丁相见,应是严忠范出于对部下的关照,从中引荐。至元二年(1265),中书省并六部为四,严忠范任“兵刑部尚书”,而任“吏礼部尚书”的正是麦术丁[13]。两人同朝为官应十分熟悉,故严忠范借机向麦术丁推荐了李处贞。

李处贞颇得麦术丁赏识,先是担任其门下家庭教师,后被举荐任户部奏差。奏差为吏职,由“各部官将带白身人自行选用”[17],虽无品级但职务较为重要,志文言可“佩银符”。牌符制是元代传达军国要务的一项重要制度,与之配套的是驿传,过关卡时通过对牌符的检验,以保证信息传递的权威性与保密性,因此,蒙元对牌符的发放有严格规定,如遣使急办的视使者等级分别“佩以金字圆符给驿”或“佩以银字圆符给驿”,如不急之务“止用御宝圣旨”,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18]。李处贞因职位较低故只能用银符,但从其可以“驰驷出使”传递紧急要务看,显然深受重用。至元十一年(1274),麦术丁外任湖广等处行省右丞,又选用李处贞任宣使。行省宣使属差遣官,已有品级,“于正、从九品得替有解由无过流官内选取”[17],相较之前的吏职,李处贞显然又被提拔,并最终卒于该任上。湖广行省治所为鄂州(今湖北鄂州市),故志文称“卒于鄂之寓舍”。李处贞逝后,麦术丁极为痛惜,派人“护柩北还”,归葬高唐李氏祖茔。

从《元史·宰相年表》看,麦术丁自至元七年(1270)以来长期任职中书省,担任平章政事(从一品)、中书参知政事(从二品)最久[15],终以平章军国重事(正一品)致仕[19],可谓位高权重,然因《元史》未列传,其事迹不显,志文对其多有介绍,可补其阙。

三、志文史料补充价值

志文为研究元初名臣阎复及其与高唐李氏家族姻亲关系提供了史料补充。

阎复,字子靖,号靖轩,原籍平阳和州(今山西安泽县北),后居住并葬于高唐,《元史》有传。复弱冠入东平府学,与徐琰、李谦、孟祺齐名,被誉为“东平四杰”,后皆为名臣[20]。仁宗皇庆元年(1312)以疾卒,朝廷赠谥“文康”,著有《靖轩集》[21]。阎复以文学见长,任职翰林院最久,常备顾问,至元至大德间的重要诏令典章多为复起草[22]。阎复与李氏家族均定居高唐,为其联姻提供了便利。从志文看“嗣宗去岁如东平恳予铭其平章靖轩阎公埋石”,“靖轩阎公”即指阎复,其“平章”身份乃武宗即位后遥授官职;另志文李嗣宗“早婿于翰林承旨、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靖轩阎公之女”,可知李嗣宗所娶即阎复之女,而墓主李处贞与阎复则为亲家关系。据志文,李处贞墓志铭撰于皇庆二年(1313),阎复墓志铭亦由陈俨撰于东平,且早一年,与《元史》阎复去世时间吻合。李嗣宗以女婿身份向陈俨求岳父墓志铭,是因阎复之子早亡:“男一,嗣庆,以荫授奉训大夫、广平路威州知州,未任,以疾卒”[23],故由嗣宗代为处理岳父逝后事宜。从志文看,朝廷还委托李嗣宗为岳父养老:“平章公致仕,朝廷优其老,授承直郎、同知高唐州事,以便养也”。元人袁桷所撰阎复神道碑亦载“顾公老矣,愿致仕以归,乃进阶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给半俸以佚其老,且命婿李嗣宗特授承直郎、同知高唐州事以侍养”[23]。从志文看,李嗣宗在阎复致仕前后,曾因岳父关系先后担任校书郎、太常太祝、秘书郎、高唐州同知。据元人撰《秘书监志》,李嗣宗任校书郎在成宗大德四年(1300),任秘书郎在大德十一年(1307)[24]。

志文中提及“嗣宗以姻亲”娶阎复之女,说明其父辈与阎复已有联姻。阎复一生共“娶尹氏、赵氏、李氏”[23],其中“李氏”便来自高唐李氏家族。阎复去世时“妇弟淮东宣慰使李处恭时为礼部侍郎”[23],可知阎复与李处贞、李处恭兄弟为郎舅关系,而李嗣宗娶阎复之女为姑表亲,阎复既为其岳父,又为姑父。

从志文看,李处贞去世后,其弟李处恭便成为高唐李氏家族的核心。李处恭,字让臣,结合志文与阎复神道碑,仁宗皇庆年间任吏部侍郎、将作院判等职,进爵陇西郡伯,后任淮东宣慰使。在志文中,李处恭不仅协助其侄为兄作墓志铭,还主持兄之葬事:“别为营圹安厝之。”此外,李处恭还自撰《高唐李氏世谱》一篇,邀请著名文人虞集作序[25],并在阎复逝后,积极向朝廷奏请提高其姐夫的政治待遇,使其最终获追赠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永国公,其姐亦封永国夫人[23]。

综上,在研究元初名臣阎复及其与高唐李氏关系上,志文与文献内容可互证互补。此外,除阎复所撰文集,少有关于阎复本人的资料,故志文在史料补阙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1]高唐县政协委员会.高唐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考古与遗存[M].高唐:高唐县政协委员会,2012:254—256.

[2]柯劭忞.新元史:卷191:王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3841.

[3]宋濂,等.元史:卷17:世祖纪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6:361.

[4]李修生.全元文:第28册:卷908:陈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88.

[5]宋濂,等.元史:卷174:刘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4063.

[6]宋濂,等.元史:卷174:郭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4060—4061.

[7]宋濂,等.元史:卷148:严实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3505—3507.

[8]赵继颜.金元之际山东三世侯[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33,74.

[9]宋濂,等.元史:卷148:严忠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3507.

[10]宋濂,等.元史:卷206:李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93.

[11]宋濂,等.元史:卷5:世祖纪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82,86,100.

[12]宋濂,等.元史:卷152:张晋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3509.

[13]宋濂,等.元史:卷6:世祖纪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6.

[14]宋濂,等.元史:卷205:阿合马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61.

[15]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2797—2805.

[16]宋濂,等.元史:卷7:世祖纪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6:139.

[17]佚名.元典章:卷12:吏部六:典章十二:吏制[M].北京:中华书局,2011:459,447.

[18]宋濂,等.元史:卷103:刑法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2630.

[19]宋濂,等.元史:卷18:成宗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394.

[20]柯劭忞.新元史:卷188:阎复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3786.

[21]宋濂,等.元史:卷160:阎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3774.

[22]李修生.全元文:第9册:卷294:阎复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27.

[23]袁桷.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赠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永国公谥文康阎公神道碑铭[M]//袁桷.清容居士集:卷27.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687—689.

[24]王士点,高企翁.秘书监志:卷10[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98,203.

[25]虞集.道园学古录:卷5:《高唐李氏世谱》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89.

猜你喜欢
高唐宋濂中华书局
诚信的宋濂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牡丹亭》意象的精神分析式解读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建筑史话
高唐老豆腐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六经注我新奇诡异
——论王闿运对宋玉《高唐赋》的阐释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