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二小学 陈 曦 金敬学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力量,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精神、数学语言、数学观念、数学形成方式、数学发展历史、数学学科代表人物情况等。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数学学科与数学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灵活利用数学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让小学生在感受数学魅力、体会数学美感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抽象素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文化、数学知识、人文精神等相融合,开展具有数学文化元素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思维形态。
首先,教师可以在数学文化社团活动中引进“数学魔方游戏”,将传统的教学加以改进,充分利用魔方的特点,将其作为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在“10 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为“10 以内的加减法”;教师要提前准备一些数学游戏的工具,如:纸质大魔方,1—10 的数字硬纸卡片两组;教师将两组数字硬纸卡片分别粘贴到魔方的前后两侧,保证每侧均有1—10 每个数字,并在数字的下方粘贴“—+—=—”和“—-—=—”的运算符号组合;此外,还要在魔方的左右两侧分别粘贴20—30 个硬纸卡片小苹果和20—30 个硬纸卡片小桃子,学生每一次利用魔方运算成功则拿走一张小苹果卡片粘贴到“桃子面”,反之亦然。
其次,教师可以播放关于“结绳记事”的小视频,在视频中,古波斯王在一次带兵打仗的过程中,令兵马守住一座桥,要守10 天,为了让将士完整地守完10 天,国王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皮条,并在上面打了10 个绳结,让士兵们在国王走后过一天就解开一个扣,直到解开最后一个扣子,士兵们就可以撤离了。利用视频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小学生引入故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奇妙。
最后,教师让班级数学社团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进行“魔方加法运算”游戏,奖品为硬纸卡片小桃子,另一组进行“魔方减法运算”游戏,奖品为硬纸卡片小苹果,两组学生分别排队轮流进行运算,最终看谁能够利用自己的小奖品占领对方的“奖品阵地”。这种将数学知识、数学文化与数学精神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趣味故事,结合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快乐,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1—5 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将其与数学游戏相结合,利用“数学魔方”带领班级学生展开学习。在此之前,教师通过“原始部落的智力大会”趣味故事引出1-5 之间的关系,如:“且说在一个原始部落中,有甲、乙和酋长三人,一日酋长要举办智力大赛,评选出最聪明的人,评选的方法是‘谁说出的数大,谁就赢’。比赛开始了,甲先说出‘一’,乙想了半天,终于又说出了‘二’,这回轮到甲再伤脑筋了,他拍了一会儿脑门,突然高兴地大声说‘三!’,之后,乙特别沮丧地说,‘好吧,你赢了’。”在明确1—5 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可以让数学社团的学生以5 人为一组,每组分别持有标记数字1—5 的五个魔方,由教师发布指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变换从左到右的站位,如:“1 小于3,3 小于5”,这时学生“1”就要站在最左面,“3”站在1 的右面、“5”的左面,而“5”站在最右面,“2”和“4”则往后退一步,以此类推,开展数学文化社团游戏活动。
数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积累形成的一种群体智慧,是在不断探索、实践、失败、试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数学社团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数学社团文化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分享数学家的实践历程,让小学生感受数学家在发现数学原理过程中的艰辛,感受数学家在发现数学原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并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在“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数学知识实践社团活动,带领小学生模仿数学家发现数学除法定理及分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产生真实的研究、探索体验,感受在探索数学知识过程中的激动、好奇、坚持及喜悦。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如:A 和B 共同去旅游,两人一共带了4 瓶可乐、2 个桃子和1 个蛋糕,那么,请班级的同学两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商讨如何分配手中的食物,保证你们二人都能够获取同等的可乐、桃子与蛋糕。然后,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二人一起商议食物资源的分配,并认真观察班级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给出提点“若一人一份呢”,启发小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在讨论5 分钟之后,让班级同学进行汇报,最终得出结论,就是4 瓶可乐,一人2 瓶;2 个桃子,一人一个;一个蛋糕,一人一半,进一步引出除法原理与分数,证实小学生的探索结果。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过程,运用数学知识能够解决许多生活问题,可以说,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脱离生活,数学则会缺失意义,失去人文精神,失去文化内涵;若生活远离数学,则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准,打乱人们的生活秩序。
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数学文化社团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引进多种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文化的美感,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形态美探索之旅”主题活动,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将数学文化社团活动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如“角”的知识;引进符合数学知识内容的生活元素,如书角、桌角、蜘蛛网中的三角形等。
教师可以引进“金字塔”图片与视频,并带领小学生将金字塔进行“平面化”处理,将其立体结构想象成平面的三角形,并将其三角形画在纸上,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进关于金字塔的各种传说,让小学生形成探索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小学生将金字塔结构与三角形稳定性相结合,让小学生感受古代人们的智慧,感受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魅力,感受由金字塔体现出来的数学之美。通过引进生活元素,将数学文化通过生活现象进行渗透,这种方法既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数学思维,同时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进一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数学文化不仅包含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精神,还包含数学的逻辑美与简洁美。小学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数学语言,展开以数学语言为核心的数学文化社团活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人文性水平,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师的描述下感受数学语言简洁的美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为小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知识讲解之后开展课堂社团活动,引入数学语言,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教师在重点讲解具体知识点之后,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对乘法的运算过程进行描述与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带领小学生展开笔算,加在“95×3=?”的数学乘法运算中,数学教师可以提出运算要点“先计算两位数的末尾,再考虑其进位”,并通过在计算时,第一步要利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一位数,即5×3=15;第二步,将“5”留在个位数,将“1”进到十位数上,并计算90×3=270;第三步要将十位数位置上的“1”与“270 的十位数相加”,最终得出285 的计算结果。
这种数学文化社团活动,能够启发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引导小学生按照逻辑进行思考,并建立“乘法运算模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具象化,形成“百位数”“十位数”“个位数”等模型结构,一步步完成运算;实现小学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数学文化社团活动中逐渐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文化,认同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社团活动,在数学游戏中渗透数学文化,渲染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小学生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教材,引进数学趣味故事,开展数学魔方游戏,建立多元化的数学文化渗透机制,影响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要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数学语言,带领小学生感受数学美感,培养小学生形成数学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