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描绘语文课堂的五彩丹青

2020-12-03 12:24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魏婵婵
青年心理 2020年27期
关键词:分层课堂教学课堂

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 魏婵婵

“教师之教必善问”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的课堂提问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向其抛出解决问题的任务,并期望学生积极回应并作答的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还锻炼了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应该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你是否恰当地、合适地向学生提出了有效的问题,是否让学生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要有创新开辟的精神。“一流的教育家,一是敢探索未发明的心理。敢探索未发明的心理,即是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勇于实践和探索。”在当前的教学中,课堂模式或授课方式总显得十分老套、缺乏创新,教师有时自己都觉得课上得索然无味,没有积极性,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像是被固定化、模式化了。周而复始的课堂、重复相似的问题不仅会造成学生的疲倦和反感,也会让学生对课堂不再充满好奇甚至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打破束缚和固有的模式,勇于创新,积极彰显年轻教师的优势。

陶行知认为,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力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而课堂教学就给予了这样创造的好机会。经过了几年的教学,我认真思考了许多。目前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不仅没有创新,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很多提问误区。例如: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基于初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又或是我们会经常问学生:“作者这样的写法好不好?这句话写得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过于简单,不需要思考,是无效的。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由此可见,如何有效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愈发显得重要。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教学想法。

一、分层提问,有条有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要先熟知花木的特点,在不同情况下给以浇水、施肥,这就是《论语》中所讲的“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善于引导、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而设置有层次的问题,进行分层提问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分层提问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分层,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提问要有针对性,要真正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提问。第二,对问题进行分层。一节好的语文课,仅凭借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基于整体,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地设计问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在自主学习中,我们设计几个由易到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对于“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文章描绘了哪几幅春日图景?”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倾向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带领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地思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对于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思考探究像“结合语句赏析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类有难度的问题。这样的分层次的提问不含糊、也不啰嗦、又有思考的空间,不仅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巧妙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完成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再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文章中的哪些词句能表现出桃花源的环境优美、和谐富足?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如何相处的?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这样的社会的?”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覆盖全班,紧扣文章中心。这样的课堂提问有条理,有针对,有效果。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应贴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中来,又要融入学生中;教师要能想学生之所想,连接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

二、大胆提问,尝试新鲜

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障碍,要试着解放学生天性。初中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会激发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提出一些新鲜的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必定不会让课堂成为学生们懈怠的对象,孩子们朝气蓬勃、思维跳跃,教师也要试着跟上学生们的节奏,带领他们在课堂上尽情绽放他们独特的光芒。因此,基于课本内容,课堂上的提问切忌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两三个有创意的问题。

新课导入,意味着一节课的开始。在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以提问作为导语。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如果你的提问平平淡淡,索然无味,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如果以“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为什么喜欢读小说?”这类的提问开头,不仅没意思,学生也无法回答。这篇文章主要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贪婪、拜金、自私虚伪的风气。那么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有哪些同学有兄弟姐妹?你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们双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了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这样的问题既有代入感,又新颖,并且巧妙地紧扣主题,让学生们积极、快速地融入文章中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鼓励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的精神。

三、制造问题,引发感悟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适应生活的变化。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我想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制造“矛盾”,换言之就是解放学生的天性。我们要在课堂上适当地制造问题或矛盾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认识世界的多元,有时候对事物的认识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而认识多是在讨论和思考中最易产生。因此,开放式的提问,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更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

《孔乙己》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中的“似乎确凿”现在看来是矛盾的,作者为何要这么用?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学生探讨这个矛盾,以及矛盾现象后面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他对百草园的喜爱。

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后,针对神话性的结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不认为课文展现了愚公的大智慧,因为最终两座大山是被大力神夸娥氏父子背走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样的问题没有死搬教学参考书,而是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有同学认为文章显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有同学认为当时的人们能力有限,只是不切合实际地去幻想征服自然。我想,这样的问题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理解力、感悟力。此时,课堂上表现出的和谐、热烈的氛围也正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需要的。

四、利用问题,举一反三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和能力这一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又要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中。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效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适当地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促进学习与生活的融合。

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学生都对莲君子的形象印象深刻,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莲’的品质精神可以与你所熟知的哪些人联系起来呢?”这种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得深入,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甚至做人联系起来,这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加强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学习好的品质,在生活中也做一个优秀的人。

总而言之,在课堂上坚持进行有效的提问是我们当前需要重视的一项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去探究、创造,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分层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美在课堂花开
有趣的分层现象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嘻游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雨林的分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