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教师点评语 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020-12-03 09:00李星煜
名师在线 2020年31期
关键词:评语姥姥文本

李星煜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福建宁德 355000)

引 言

语文学科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彩的想象空间,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能力也是在点滴中得以提升的[1]。而点评语的合理运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观教学现状,评价的方式有许多,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过当前课堂上仍然存在评价“少、慢、差、费”,即收获少、见效慢、效果差、费力多的现象,这与教师的初衷是相悖的,也与提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堂评价不和谐。

关注课堂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会学”“学会”“学得有兴趣”。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智的形成及成长。所以教师应积极修炼自身点评用语,做到有心与用心,从而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那么作为评价重要方式之一的课堂点评语,怎样才能求活求实,突出个性,促进学生发展呢?名师们的做法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

一、点评语要牵引,内外兼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迅速判断出学生言语表达中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这样,点评语便有了温度,语言也有了冷暖。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珍珠鸟》中处理人是如何赢得鸟儿信赖时,这样说道:“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珍珠鸟胆子小、声音小、长得小。这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词。”对于这样的小问题,学生自然会表现不俗,脱口而出,但这不是教师最终的目的,而是为后文出现的“胆子大了”进行横向对比做铺垫,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继而激发其深入学习文本的兴趣[2]。

在我们的印象中,点评语往往是针对回答的内容提出优点或者给予建议。笔者认为,这样的点评语在有了收获或肯定的同时,却少了一个让学生练习语言、巩固旧知的好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在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同时,还应把握其工具性这一特点,适时或不时地进行语言训练,从而使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提升阅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应是互动的、平等的、有意义的,还应是全方位的。案例中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艺术不是在简单教授知识,在肯定学生发现“珍珠鸟”的“小”这一特点后,有意识地让学生活用知识,运用成语,而且是运用恰当的成语来形容,层层渗透,在前联后引中形成一个“会思”“多思”“乐思”的学习场。金克木先生曾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这里的“会读”不正包含学以致用的目的吗?

二、点评语要鼓励,振奋人心

“鼓励”对于提升学生的正向能力可以起到助力作用,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涂层”。教师有艺术性的引导对于促进儿童心理从表层走向深层具有重要作用。《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篇老课文,冰心奶奶喜爱儿童的童心散见于文句之中。而如何让学生有效入境,品读出不被轻易捕捉住的情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鼓励性的点评语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仅仅是“你真棒”“你进步了”这样的对话评价语,就显得单薄许多,教师应就“进步”之处,“真棒”之法进行适时的补充,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排比气势的词组都会让学生觉得有真收获。

例如,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处理《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每个环节时都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由衷的表扬,课堂上时时闪现着教师对学生们的关爱。例如,“真聪明!孩子们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你有一双慧眼,火眼金睛……”类似的话语在孙老师课上频频出现。的确,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才会接受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那时在学生的心目中听课就是一种享受,睿智的话语,精妙的对答,温馨的场合,可亲的体态,拉近的是距离,展现的是个性,收获的是尊严,感受的是活力,真可谓“天光云影共徘徊”。

三、点评语要浓缩,精益求精

“会说话,会表达”往往是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能力,其实,这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项硬指标[3]。将话说明白,有条有理,不自觉间教师的语言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板,在耳濡目染下学生的语文风格、语言形式也会有很大的进步,或含蓄委婉,或意蕴深长,或点明中心,或旁征博引。

例如,在肖绍国老师所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其充分运用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作者把对姥姥的爱浸于字里行间,而学生也在肖绍国老师的引领下感受着姥姥的魅力、姥姥的心灵手巧。肖老师的点评语并不是简单概括,而是建立在前期对文本表达、文句含义、情感积淀做足工夫的基础上,再加上浓缩的点评语,学生自然理解其中的韵味。有了点评语的侧面情感辅助,学生再通过朗读即可将自己的情感外显传递。

正像肖绍国老师所说的“真好,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之后的朗读感悟,学生也会聚焦在“都”字上,想象家家户户都贴着姥姥的剪纸,每逢节日姥姥都忙得不亦乐乎。“真好,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四、点评语要幽默,谈笑风生

幽默是一种艺术,课堂上的幽默不是“嘻嘻哈哈”,而是一种透着睿智和灵性的教学机智,无教学方式[4]。列宁说,幽默是一种健康的美好品质。幽默既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又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

例如,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走近李白》教学片段中,其点评语恰到好处,不失时宜的幽默穿插其中,“你想不到,我也想不到!”这样的话语让人在肯定的同时又会心一笑,是的,只有诗仙李白才会有这样的胆子、这样的想象,同时不得不令人心生佩服。此时学生的内心不正经历着一次难忘的叩击吗?于是学生记住了李白的豪放、洒脱、不拘一格的想象,同时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一点点地提高。幽默也是一位教师智慧的表现,当学生对知识理解不了时,幽默的点评语烘托了气氛,化解了尴尬;当学生朗读与语境不搭时,幽默的点评语给予他们信心;当师生共融时,幽默的点评语助力情感的升级。

五、点评语要补充,锦上添花

补充的点评语是教师语言的升华,是学生再学习的有利资源[5]。在《二泉映月》一文中,作者以唯美的语言向我们细细展现了主人公阿炳的内心世界,文中的语言描写较多的是阿炳的心路历程,而这又与那时景、那时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孙双金老师课前与学生交流阿炳的身世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时代的背景,另一方面也从侧面了解了学生预习情况,考查他们的语文能力,可谓是细致入微、不露痕迹的教学。

孙双金老师用一个问题“《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对他了解多少?”打开学生的话匣,学生纷纷交流预习时所得。对于每位学生的回答,孙老师不是急于转向询问下一位学生,而是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资料给予充分肯定,针对学生的话语进行信息资料的整理,提取有价值、对文本后续教学可利用的情感碰撞点,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阿炳在不同时间段的经历;同时孙双金老师适时补充完善,一条情感脉络大幕就此拉开。例如,孙双金老师提到“由于他的父亲是一个道士,受世俗的影响他只能称他父亲为师父”等内容时,这时已不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将阿炳痛楚的内心通过言语一次次叩击着学生的心灵,看这句中“只能”不正是这样的体现吗?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成长点描述的是同一关键词“坎坷”,此时学生心中也一样能感受到阿炳无奈、孤独、寂寞,甚至还有更多的复杂情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孙双金老师在这里的教学感悟之器,加上对学生反馈的涉及简单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取舍,做到了补充重点,强调难点,突出疑点,并为下一步精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六、点评语要点睛,异曲同工

点评语要想点睛,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6]。教师不但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更要有所延展,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方法,学到语言表达的技巧。对于教师而言,点评语不在多,而在于有建设性;点评语不在面面俱到,而在于点睛;点评语不在华丽,而在于有启发性。

例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中,肖绍国老师引导着学生回忆文中所“看”到的“剪纸镜头”,剪“喜鹊登枝”的窗花,剪“牛驮小兔”的窗花……在点评语中,教师突出学生所说的镜头的独特性、趣味性,围绕着镜头有效穿插不同的点评语,如“哈哈,当时的我是个小调皮蛋!”“姥姥可不止给我剪一张‘牛驮小兔’呢!”这样的点评多有意思呀,贴近的是学生的世界,走进的是学生的内心,同时从侧面告诉学生,姥姥的剪纸不仅样式丰富,还让“我”欣喜若狂,难怪将幼小的“我”深深吸引住。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点睛还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文本内涵的品读能力。另外,教师还应事先对文本做充分、科学的解读,通过实例、名言、歇后语、俗语等方式的点睛评价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也为后期深度学习服务。

结 语

教学行为是一种多向互动的行为,只有教师动,学生未动,显然不行。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才能让课堂变得“实”而“活”。而教师的点评语对于学生思维训练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增进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有了教师有厚度的点评语,学生思维的深度也必将进一步扩展,那么文本学习中文学的味道足了,“学”就真的不会厌了。

猜你喜欢
评语姥姥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姥姥的老歌谣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周克芹语录及诸家评语
聪聪的信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教师评语
十二星座老师写评语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