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梅,1971年1月出生,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专家组成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别重视班集体建设好校长”,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扬州市名校长,扬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扬州市汶河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和学校教育管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认为,语文教学要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语文教师该如何“用教材教”,完成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提升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课堂中。因此,面对文质兼美的文本,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通过默读、品读等方式来“感受美”;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习得课文的“写作密码”,从而“创造美”。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匆匆》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积累优美的语句,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使学生发现“写作密码”,如一连串的问句,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大量的叠词,富有节奏、情感;排比、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之匆匆,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无奈、惋惜。
课文中有一处文字描写了时间的流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这段文字,说一说自己的时间是如何过去的。比如,学生写道:“读书时,日子从书页里翻过去。”“写字时,日子在笔尖上滑过。”“唱歌时,日子从我们的歌声里飘过。”“唱歌时,日子从音符上流去了。”“唱歌时,日子从优美的旋律中飞过。”“弹琴时,日子跨过黑白键,从我灵巧的指尖跳过。”
教师在肯定了这些形象生动的仿写后,接着问道:“作者为什么不写读书、写字、唱歌、跳舞,而写洗手、吃饭、发呆呢?”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悟到了原文的精妙之处:选择写这些寻常小事,更能体现时间的流逝是不知不觉的。在这样的循环积累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写作密码”,提高了表达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在教学精读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研究“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文中找到观点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即把“?”直接变成“!”。在比较阅读中,学生既懂得了这两种表达的妙处,又加深了对观点的理解。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研究事例,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发现这些事例写法的相同之处:三个具体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寻求真理,最后写得出结论的。至此,学生对“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这一语文要素有了清楚的认识。
课后阅读链接《詹天佑》,没有提出任何学习要求,但没有思考的阅读是肤浅的。于是,笔者围绕语文要素,把小练笔和阅读链接进行了一次整合。原先的小练笔题目是: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新的小练笔题目是:自主阅读《詹天佑》,选择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仿照课文的写法,以这一具体事例说明“有志者事竟成”(一星级难度);(2)用“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一具体事例,说明一个新观点(二星级难度)。
比如,有一位学生在用“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说明“有志者事竟成”时写道:“1905年,詹天佑不顾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和轻视,毅然受命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为了勘测线路,他亲自背着经纬仪,到峭壁上定点制图;为了寻找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修建八达岭隧道,他创造性地使用中部凿井法,把工期缩短了一半。为了让火车顺利爬上青龙桥的陡坡,他设计了‘人’字形线路。全长两百千米的京张铁路不到四年就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了两年。就这样,詹天佑凭着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完成了外国著名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巨大工程,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部编版教材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展示,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升,以加深学生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1)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2)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该单元“交流平台”结合两篇精读课文,总结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方法:(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情感,比如,《那个星期天》叙述了“我”怎样“挨时光”,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匆匆》第四自然段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而“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分别从“写”和“读”两方面深化了学生对“读写之道”的认识。当然,最能检验学习成果的,还是“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完后,和同学交换读一读,互相说说彼此的作文中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交流平台”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将语文要素具体化,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行为,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中。
部编版教材文体特征比较鲜明,这要归功于其中的隐性线索——语文要素。如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从“单元导语”到“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习作”,乃至“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都围绕小说这一语文要素。教师教学时要整合单元板块,突出文体特征。
例如,在教学精读课文《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及语文要素,感受小说的特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感知小说的阅读方法——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小说三要素,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1)环境。从文中找出描写雨、洪水、桥的相关语句,品读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又表现了老汉临危不惧、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2)人物。抓住两处比喻,感受人物立体的形象:在乱哄哄的人们面前,老支书镇定如山;在急于逃生的儿子面前,老支书愤怒如豹。教师可通过两个“吼”,引导学生发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前一个“吼”体现了“责之切”,后一个“吼”体现了“爱之深”。(3)情节。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叙事的节奏。通过拓展阅读,学生明白了一篇小说,最有震撼力、最出乎读者意料的“尾”不可少,关键的“腰”也不可少。于是,学生找到了“腰”——“老汉揪出儿子”这一情节。
对于其他两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同样围绕“小说三要素”进行,但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穷人》一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环境、情节的作用。学生由此深化了对小说的认识: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在柏林》一课的教学,则让学生体会情节设计之妙:层层铺垫,结尾令人震撼。
温儒敏教授认为,“最好的阅读课是往外延伸的,统编教材重视将阅读往课外延拓。”他建议中小学采取“1+X”的办法,在利用好统编教材的同时,关注自由阅读,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宽泛的书目范围,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兴趣自由挑选,进行个性化阅读。其实,习作课也应是往外延伸的,课外阅读可以成为,而且应该成为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