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喜风:不过是个“普通的人民教师”

2020-12-03 06:39
青年心理 2020年25期
关键词:疫情孩子教育

本刊记者/石 雪

在时间面前,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慨,尤其是女人遇到“时间+女性”话题,感慨会更多。采访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七小学校的语文教师、班主任赵喜风的时候,便是如此,她作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作为“班妈”的成就感、作为女儿对父亲的崇拜感、为人妻做人母的幸福感,以及人生的心酸和无助感,全都搬了出来……普通人就应该有普通人的样儿,聊聊成长的一二三四,说说生活的苦辣酸甜,这样才更真实。

教书先生,教书育人。但“先生”首先要是一个真实、真诚的人,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勇于面对自己的普通。赵喜风对此就很坦诚,她接通电话的第二句话就是“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女教师,做的都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其实,我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呢……”谦卑之态折射了她的修养。

而一名普通教师做了什么事儿, 引起了众多教育媒体的关注呢?

关于“写信”这件事儿

2020 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我国大中小学校纷纷延期开学。由于疫情形势严峻,2 月12 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各地教育部门也为疫情期间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工作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在教育部及各地区关于“停课不停学”的相关文件指导下,学校纷纷启动了教师网上授课,学生居家学习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正因如此,作为班主任的赵喜风也琢磨着如何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居家学习和生活。但写信的初衷并不是专门为了战疫而做。

赵喜风说,她是个特别喜欢念旧的人,加之从事的是教育事业,又是一名小学班主任,每天混在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中间,就控制不住地想做点儿什么。于是,她就想把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留存起来——“我想给每一位学生写封信,最后出一本集子,作为永久的纪念。”从寒假开始,赵喜风就酝酿着“写”了,只是,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她在“写”的同时多了思考与责任……

而这一写就没敢,也没能停下手中的笔。截止到6 月份,她的书信(战疫家书)已达10 万余字。每天写一封信,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信件内容——当问及赵喜风为什么选用了手写书信的形式来与学生做交流的时候,赵喜风激动地说:“我特别喜欢央视的《见字如面》栏目。好几次我被感动得哭了……我觉得书信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它能让写信的人修养身心,而读信的人,也可以与写信的人进行思想的交融,能静心去感受信中传达的情谊。当然,在网络时代,很多人更喜欢快捷的沟通方式,而我是更喜欢传统方式的人,其实写信既是放松自我的一种方式,又是充实自我的一种途径。此外,我还是书信的受益者。少年时,父亲不在身边,他就用书信引导和教育我;成年后,我与老公也是因信结缘……写信真的能激发人内心真实的情感。”

听着赵喜风老师如数家珍地罗列写信的益处,记者问她为什么这么钟情于“写”?赵喜风坦言这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比较大。

赵喜风的父亲赵震宇,是一名民办教师,同时也是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氏毛笔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而赵喜风提到父亲时难以掩饰对父亲的崇拜!

“父亲是我的偶像。他为人真诚、善良,对人友好,肯吃苦又爱读书和学习。从我记事儿起,我就知道父亲每天都会写日记,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在坚持写。在他的影响下,我每天也会写日记,也坚持了很多年了。并且,我父亲文笔很好……他年轻时要去陕西关中照料毛笔生意,利用空闲时间写作,文章还发表在了当地的《汉中日报》。近几年,父亲身体大不如前,但他都不辍耕耘,写了一本30 余万字的书稿——《笔乡轶事》,近期也将出版了。我耳濡目染父亲爱读书、爱写作,并深受其影响。”

能有一位充满正能量,对生活和工作充满激情的家长,是赵喜风的幸运。对此,赵喜风回忆父亲在农村任教的情景时,幸福感爆棚!

“我们家经常会有小朋友来一起写作业,父亲在旁边监督他们,遇到不会的问题,父亲都是耐心地讲解。没见他因为小朋友不会做题而发火。做完作业,父亲就带着我们去河里捉鱼,然后回到家把捉到的鱼炖了吃......吃完饭后,大家再各回各家。现在想来都觉得开心,觉得很美好。”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 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很多教育人都熟稔在心的一句话,但要做一棵什么样的树去摇动其他树?做一朵怎样的云推动其他的云?拥有何种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赵喜风在父亲这棵大树的感召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一名人民教师, 并脚踏实地、小心翼翼地培育着一棵棵小树。

写信,并不是什么英雄壮举,更不是什么创新的教育方式。但赵喜风却将“写信”这件事儿做得深刻——疫情当前,要把灾难当教材,要真正做到帮助学生在疫情期间保持身心健康。

做,就是一个“做”字,让赵喜风的平凡显得不平庸。

“很多人也很诧异我怎么写了这么多信,其实,纸短信长,千言万语都述说不完我对孩子的爱与期望。”

如今,赵喜风的书信手稿被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进行了收藏,作为该地区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见证。

关于“教育”这件事儿

赵喜风于1977 年 10 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1996 年毕业于南阳师范幼儿专业至今,在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她逐渐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进行实践、总结、反思……当面对教育话题,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赵喜风严肃了起来,收起了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儿样子,开始回答道:“我的教育理念主要有:第一,做有温度、有记忆的教育。第二,不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追求目标,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如何做有记忆、有温度的教育?

对此,赵喜风解释道: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就像是列车员,学生就是小乘客。列车行进的路程是屈指可数,行驶的速度又是飞快。对此,教师们要竭尽全力地陪伴这些小乘客,尽量让他们在沿途能看到最多的、最美的、最难忘的风景。”

在每次接到新班级后,赵喜风第一时间就是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生日和喜好写在纸条上,然后,她会逐条整理记在本子上。除了为同学过集体生日, 她还会邀请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到家里做客,亲自下厨做一桌家庭生日宴。

“班里的学生多,我不能每个学生过生日都请到家里做客。所以,我就选择那些有特殊问题的孩子,比如父母离异的、留守的、性格比较内向的……以此,来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爱。”赵喜风作为班主任,从2014年就开始做班级日记,曾经她为一届二年级的学生编辑制作了《青青小草》班级日记,里面珍藏着学生们过生日时的照片、写过的文章和喜欢的座右铭等。时至今日,这些学生已经各奔东西,但每当赵喜风拿出《青青小草》再翻看时,种种回忆历历在目,幸福由心底溢出。

在采访之前,看到关于赵喜风的采访报道,文末都会注有“照片由被 采访者本人提供”。想来,这些照片是她刻意拍摄和留存的。对此,很多人难免会怀疑赵喜风喜欢摆拍、有心计。而赵喜风却不以为然,她说自己就是个爱回忆的人,喜欢用照片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她除了为学生制作班级 日记,也给自己的儿子做成长日记, 用照片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再附上作为妈妈的祝福和嘱咐。

我们都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三方协作,才能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作为一名班主任、一位母亲,赵喜风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班妈”。一个“妈”字,透露学生对她的喜爱。

用爱浇灌师生关系,是做有温度的教育的根本。对此,作为教师就要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她在给班里宛楠同学的信中写道:

在班里,你是老师最最不舍的牵挂。赵老师也曾经担任你姐姐的班主任,对你家的情况了解比较详细。还记得去年寒假去家访,看到你们租住简陋的房间,看到你瘦小体弱的奶奶、奔波劳累的爸爸……你爸爸是多么的辛苦不易,上要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人,下有需要抚养的儿女,一家人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既当爹又当妈,还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太不容易啦。

小楠,还记得吗,多少次老师悄悄地把你拉在身边:告诉你,我们很难改变原生家庭,更无法选择父母,所以,我只能改变自己。只有自己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全面发展自己,才是改变命运最有效的出路。你要认识到: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每次的各个学科的评价结果出来,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先关注你的,期待你能不负所望,各个学科都优秀,各方面都能出类拔萃。

……

字字情真意切,满是对学生的疼爱。由于赵喜风坦诚、热情、细心和耐心,她成了学生们心中的“完美女神”,很多女学生会围着她夸赞她:“赵老师,您的头发又黑又顺,您就是白雪公主哈,您一定和您的王子过得很幸福!”每每听到这些话,怎能不觉得幸福呢!

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逐渐走向完美——赵喜风说要想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要想回归教育的本质,首先就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此外,还要承认学生的不完美。所以, 赵喜风会告诉学生如果觉得赵老师做错了事情,就指出来,老师会改正。

承认自己不完美的同时,赵喜风也会要求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老师就是普通人,不要把老师看得多威严。”

确实,大家都是普通人,但有很多的普通人在国家危急之时,都变成了“英雄”。赵喜风没有冲在战疫一线,却用爱心和行动守护着孩子们。由于某些因素,赵喜风所在的班级有近百名学生,每个学生一封信,信的内容没有重复;每天坚持写,手写完再敲成电子文档,然后发给学生和家长……这就是赵喜风实践的班主任工作的要点:第一,走进孩子的心灵。第二,要感染家长。要用心、用爱、用情去感动他们。

在疫情期间通过书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移情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有人在,赵喜风之所以将普通的事情做得不平凡,首先是她的“毅”。

“因为疫情暴发后,写信时,就不能简单地和学生做回忆,还要引导学生认识疫情背后的问题,所以,我就又调整思路,将疫情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学过的知识相结合。”如在赵喜风给学生松豪的信中写道: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们诠释“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初心;冲锋在前的人民警察、牢记使命的共产党员、争分夺秒的科研团队、隐姓埋名的爱心人士等,他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全民战“疫”就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要敬畏生命,坚定信念,崇尚科学。亲爱的孩子,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尽量不出门,在家多通风,多喝水,勤锻炼。

因为赵喜风的教育教学实践符合了河南省教育厅党组印发的《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她也被省教育厅作为抗疫模范,进行了报道宣传。只是,少有人关注她“写信”的教育成效到底如何?对此,赵喜风坦言,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复课后,很多学生在交流时,都表示要做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那样有担当的人,要做能保护祖国和人民的人;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等。也就是说学生的“偶像”被刷新了,不再是只追求演艺明星了。

除此之外,赵喜风发现,这些“书信”发挥最大效益在于疫情期间,缓解了孩子很多的焦虑问题,以及与父母的矛盾。这一点尤为明显。所以,这也坚定了她继续写下去的信心,并且建议教育同仁可以将“书信”恰当地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如今很少有人主动动笔去写,加上教师工作繁忙,手写书信再转成电子文档的过程着实耗费精力。对此,当被问及是否有觉得很累的时候,赵喜风立刻回答:“累。其实,写信不难,但给每个孩子写信,而且是每天都写,还是挺困难的,我也会觉得痛苦。但是,我转念一想,疫情期间,我更要给孩子们做榜样,我要坚持下去……而当我看到孩子和家长的回复时,我就觉得坚持是值得的。尤其是听到孩子问‘赵老师,什么时候轮到我呀?’——想象孩子迫不及待的样子,我的动力就又来了。”

可以想象,做教师的所有心酸和劳累,都被这种“信任”与“喜爱”抹平。我开玩笑地和赵喜风老师说:“老师其实很好‘哄’,是吧。一说需要你,就会粉身碎骨,勇往直前!” “是的,是的,老师们就是很单纯,能让学生喜爱自己,做再多也愿意。”电话那头,貌似又出现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在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关于“成名”这件事儿

自2020 年2 月,澎湃网刊发了题为《战“疫”中的温暖!这位老师用家国情怀给每位学生写信》的文章后,《一封信 一片情 一颗心——河南南 阳赵喜风老师的“抗疫家书”温暖学 子》《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一位小学班主任给同学们的亲笔信》《量身定制,“战疫家书”温暖 学子——记心系学生的南阳市第十七小学校教师赵喜风》等报道相继发于网络。赵喜风一时间成了众多媒体报道的热点,更是成了河南省乃至全国教育界的名人。对此,赵喜风老 师毫不掩饰她的高兴,只是惊诧于认为自己做得很普通的事情却在社会上、在疫情期间引起了这么强烈的反响。

“大多时候,我其实是个敢想不敢 做的人,但关键时刻,我还是能够敢 想敢做的。例如写信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值得去做的,不是因为我因此被报道了,而是觉得收获的比付出的要多很多。”

“现在的您也是教育名人了,对此, 没有招来别人的羡慕、嫉妒、恨吗?”面对人性和人心,赵喜风还是很自信地说“还好吧,至少我没感觉到。 我觉得我人缘还是很好的。这也是受我父亲影响,他总教导我要懂得‘舍’。也因此,我很少与人去计较什么,能 舍就舍了。也因为这样,很多人都说和我在一起很舒服,而我觉得‘舒服’是对人最好的赞扬。至于成为‘名人’之说,我也没有特别感觉,反而觉得自己更要做好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辜负孩子与家长的信任。”

做人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这 样成功的概率才更高。赵喜风对自己 的性格、能力都有很清楚的认识,但 说自己不算是成功,毕竟人到中年了, 如果还认识不到这些,就太悲哀了。 但她也很满足地说:“我父亲说‘人要舍得舍得,不要觉得当教师很累,你 要肯吃苦,能坚持,对孩子付出真心。 对孩子好,家长能看到,孩子更能感 受得到’。父亲的教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学习了,也实践着。所以,人到中年,我感觉自己还像是一棵向日葵,每天都面带微笑地去学校,把快乐传递给别人,同时也被自己的快乐影响着!”

疫情尚未结束,但收获的季节已经来了。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话:“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奋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猜你喜欢
疫情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战疫情
题解教育『三问』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