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兴与一战美国海外远征军体制的建立

2020-12-03 05:08王宗涛任安俊
军事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远征军部队

★王宗涛 任安俊

提起美国五星上将,大家更多想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耳熟能详的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与尼米兹,殊不知在美国历史上还有一位特级上将,那就是约翰·潘兴(1860~1948)。作为德国后裔,潘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林恩县拉克利德镇。1882—1886年,潘兴在西点军校学习,拉开了其军事生涯的帷幕。1898—1913年,他在美西战争和菲律宾战争中表现精悍有为,显露出成熟老练的政治才能,得到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赏识。1906年,潘兴越过“257 名上尉,364 名少校,131 名中校和110 名上校……,从上尉被授予准将”①Gene Smith,Until the Last Trumpet Sounds:The Life of General of the Armies John J.Pershing,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1998.p.92.。这在美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从此,名不见经传的潘兴得以平步青云,跻身于高级将领的行列。1916年,潘兴奉命远征墨西哥虽无功而返,但为创建远征军体制提供了前车之鉴,随后一战又给了他大展身手的良机。作为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治下所创建的海外远征军及其体制,②海外远征军体制,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在对外作战中,通过动员国内的各种力量,组织起较大规模的军队,投放到本土以外的其他地方的一种军事体制。堪称世界军事史上一大创举。但是潘兴在这一领域的建树,却鲜有人提及,更谈不上一些深知灼见,仅仅处于介绍阶段。

20世纪的战争是空前绝后的立体战争,不论战争规模、持续时间还是作战方式,都彰显着“战争是力量的竞赛”③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3页。这一至理名言。作为力量的竞赛,现代战争旷日持久,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这不仅是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成为交战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还是双方国家战略能力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抗争。毋庸置疑,这都离不开举国之力的总动员。1917年4月,对德宣战后,美国总统慷慨陈词,一方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另一方面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广泛的舆论动员和战时宣传,动员全美人民踊跃参军和支援前线作战。随后,除了实施战时经济动员之外,美国成立行之有效的后勤机构和庞大的后勤供应体系,还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等为战争服务,从而建立起一套国内战争动员体制,①详见王宗涛、王明芳:《一战时美国战争动员体制探析》,《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8年第22期。也为美国海外远征军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潘兴所建立的海外远征军体制是一个庞大的架构体系,不仅包括严密的指挥体系、高效的参谋体系,还包括完整的后勤供应体系。

一、严密的指挥体系

在指挥权上,潘兴强调独立自主,集中统一。潘兴一方面在华盛顿那里坚持指挥权的相对独立,另一方面他在盟军那里又强调美军指挥权的自主。

(一)与华盛顿保持独立的指挥权

自文官制度实施以来,美国陆军部长与作战部队司令之间矛盾重重,危机不断,始终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是非纠葛之中,但到了贝克②牛顿·贝克(1871.12.3~1937.12.25),1916年至1921年任美国陆军部长。—潘兴时代,两者却“化干戈为玉帛”,停止了这种相互倾轧、谩骂攻击的局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潘兴不仅精于计谋,而且善于政治。他的精明老练之处在于让追随他的美军士兵敬佩之至,也让接触他的政治家心悦诚服。这从陆军部长牛顿·贝克在1917年5月26日授权潘兴指挥美国远征军的命令可以看出:“一个命令是去,另一个命令是回来。”③Gene Smith,Until the Last Trumpet Sounds:The Life of General of the Armies John J.Pershing,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8.p.149.无独有偶,一向争强好胜、酷爱权力的威尔逊总统对待潘兴的态度,竟和贝克部长有着惊人的相似。例如:有关美国远征军的规模及人数这一本该由美国总统、陆军部长和陆军参谋长等做出决策的重大问题,都由潘兴一人说了算,远在千里之外的华盛顿完全顺从了他的意愿,从不干预。加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潘兴不但拥有“美国法律、条令、制度和习惯所能赋予一位战时陆军司令的一切权力和职责”,④车吉心主编:《世界著名将帅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74页。而且“拥有根据本指示精神积极进行战争的直到获得胜利的所需的一切权力。”⑤车吉心主编:《世界著名将帅传》,第775页。这不免让人咋舌叹道:即便是美国内战时身兼陆军司令和波托克集团军司令二职的格兰特中将所拥有的权力也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潘兴很快将这份格兰特之后无人比拟的权力运用得十分娴熟,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1917年7月,潘兴同英法军方进行协商以及视察了解他们部队现状之后,提出了军事编制方案,要求美国在1918年12月31日以前必须派出20 个师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的100 万军队。在潘兴看来,这支部队是“现代战争作为完整配备均衡的战斗组织最起码的部队”⑥Maurice Matloff,American Military History.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United States Army,Washington,D.C,1969.p.374.,并且说这100 万人“不应该理解为这是应该派出的或者法国战场所需要的最大兵力”⑦[美]拉塞尔·韦格利:《美国陆军史》,丁志源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374页。。美国陆军部几乎毫无疑问地同意了潘兴军事编制的方案,并拟定了一个出兵计划,准备向法国部署近138 万人组编30 个师以及辅助部队。然而,1917年英国发动阿拉斯攻势,先赢后输,伤亡20 多万人。接踵而来的是俄国在1917年11月爆发了“十月革命”,俄军退出东线作战。德国因此可以集中250~260 个师用于西线作战,而只有160 个师的协约国无法与之分庭抗礼。为此,潘兴对美国远征军的规模进行了修正,认为到1917年5月时需要派出一支由66 个师组成300 万人的部队。随后,他又提出“为了能在1919年赢得战争胜利,我们必须拥有军队数量的优势,而这需要驻法部队在1919年4月部署80 个师,7月份达到100 个师才能办到”⑧Maurice Matloff,American Military History.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United States Army,Washington,D.C,1969.p.374.。陆军部虽然对在法国集结100 个师心存质疑,但还是信誓旦旦地答应在1919年6月之前建立98 个师,其中80 个师部署在法国境内。虽然“80 个师的计划”尚未付诸实践,一战因德国在1918年11月11日分崩离析而宣告结束,但停战来临之前,美国正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组建完毕了62 个步兵师,其中部署在法国就有43 个师,总员额将近200 万人。

总之,一战期间,潘兴从华盛顿那里不但获得了对军队的行政管理权,而且还拥有对军队指挥工作的具体业务以及对驻法美军的决策性等权力。

(二)与盟军保持指挥权的自主

潘兴坚持美军指挥权的独立统一和完整,反对把美军的指挥权旁落他人或军队分解交给协约国参谋部,这也得到了美国总统和陆军参谋长的支持。1917年5月26日,陆军部长牛顿·贝克授权中有明确规定,潘兴所领导美国陆军与英法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而不是长期融入英法两军的编成之内:“在对抗德国政府的军事行动中,你受命与其他国家之军队进行联合,但在合作过程中必须牢记一条原则,即美军是联军中一个独立自主组成部分,必须保持美军的身份。”①John J.Pershing,My Experiences in the World War,Trench Press,2018,p.287.

为了“保持美军的身份”,潘兴与盟军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可以说自从踏上欧洲大陆,斗争就开始了,尤其在1917年俄国宣布退出战争之后。协约国祸不单行,英国发动1917年的攻势失败之后,法国也因尼维尔攻势失败和春季哗变,开始解散若干部队来补充西线缺额。考虑到盟军缺兵少将的实情,潘兴仅仅分出少量军队,其麾下主力人马仍由他统率,不容旁人染指。关于部队运输和军队混编问题,双方一直争论不休。英法一方面担心美国是否具备运输和装备一支独立的野战部队能力;另一方面怀疑美军的高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能否统领这样一支部队来抗击身经百战的德军。他们认为自己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英国拥有首屈一指的航运能力,另一方面法国拥有数一数二的各式作战装备。在他们看来,运送一个携带全部编制装备的满编美军师的运输量是单纯运输支援部队的4 倍。由于时间有限,运输力量不足,协约国敦促美国陆军改变其运输计划。然而由于航运能力不足,英国不得不从其他任务中抽调更多的船只,计划在3 个月内以每月12 万人的速度从美国仅运送步兵和机枪手到欧洲。事实上,他们只想把美军编入其麾下,使之成为支援部队,以解燃眉之急。

潘兴力主集中编组,独立作战,把美军建成一支独立作战的野战部队,这也是总统的战争目的。只有在紧急关头,协约国才可以调用美军。除此之外,他极力反对把美军分散在英法军编成内行动,也绝不接受其他任何条件。1918年4月,美国陆军部背着潘兴同意英国的决定。潘兴和未得到增援的法军对此颇为不满。同年5月初,潘兴再次修改运输计划,使之能运送整师编制的部队。随后,潘兴虽然同意优先运送步兵和机枪手,但6 个师中其他部队也在随后到位。根据双方讨价还价,达成初步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到1918年一段时间内,美军的10 个师可以在美军司令部指挥下与英国远征军并肩作战。这远比预期运输更多的部队以更快速度到达欧洲,而且结束了军队混编的问题。与此同时,美国人认为,如果英国能腾出更多的船只,他们还可以派遣更多的美军。针对这一情形,潘兴的参谋机构也在重新研究航运计划,并发现虽然已有近百万士兵正在前赴后继开赴前线,美国远征军作为一支独立的军队仍缺少40 万的支援部队。随着协约国反潜能力越来越强,德国潜艇造成的损失日益减少,协约国运输船的吨位与日俱增,超额完成了美军的运输任务:6月份运送了27.8 万,7月份这一数字增加到30.6 万。至此,美国远征军规模超过了100 万,也拥有足够多的支援部队。

面对德军的猛烈攻势,潘兴以大局为重,同意推迟组建“美国集团军”,暂时搁置他所追求的目标。这虽然使美军的独立作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也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路径。②[美]拉塞尔·韦格利:《美国陆军史》,第399页。例如在康提格尼和贝流森林之战中,美军损失惨重,但取得最终胜利。这无疑是对潘兴提倡独立作战目标的有力支持,也使盟军对美军尤其是对参谋部的批评声戛然而止。美军因此要求成立“独立集团军”的呼声日益高涨。尽管如此,一切作战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德军的行动。正所谓“决定美军命运的要素,不是同盟军的压力,而是战局的发展。”①[英]麦克·卡佛主编:《欧美名将评传》,钮先钟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三)独立的军事训练计划

作为驻法美军最高指挥官,潘兴不打无准备之仗,要为士兵的生命负责。毕竟大多数士兵从平民征集而来,只在国内训练了4 个月,毫无作战经验。许多参加过墨西哥战役的老兵认为,这次战争只不过是一次快速清剿行动的翻版,德国人如同潘乔·维拉一样不堪一击,他们很快就能凯旋而归。潘兴在法国巡视战场后,不仅被大屠杀似的消耗战吓了一跳,而且对这种战斗训练感到震惊。残酷的事实让他随即意识到:不管是在体能、技术、还是心理上,美军之前所准备的军事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匆忙上阵,只会招致伤亡惨重。于是,他决定在远征军学会保护自己之前,无论如何也不能投入战斗。作为一位对厄普顿军事理论的信奉者,潘兴追求面面俱到训练方式,建立许多训练中心和学校,还制定了一项长时间训练计划:由3800 名协约国教官对远征军官兵进行阵地战、毒气战、爆破战、白刃战及迫击炮等课程教学。在他看来,美军在内战后所建立纪律、战术和兵器、军队生活的训练,已经不适用空前惨烈的一战。例如:炮兵必须进一步加强射击技术的训练。即便是步兵也需要补充训练,不但要通晓射击技术和拼刺刀等军事技能,而且要学会新的堑壕战术和使用新式武器——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等,以及跟工兵一样灵活地修筑工事。

潘兴非常重视部队机动作战和灵活进攻,他一方面命令美军向作战经验丰富的英法军官请教;另一方面他又强调美军必须摆脱传统作战模式,学会越过堑壕发起进攻,开展旷野运动战。潘兴按部就班地为驻法的美军第1 师制定了三个阶段的训练计划,并在其他师中效仿推行。第一阶段,自1917年7月5日起,潘兴用一个月时间来检验美军第1 师第一分队在法国贡德古尔训练区的基本战术技能。第二阶段,从1917年8月下旬起,美军向法军第47 阿尔卑斯狙击师(即“蓝魔”师)学习战壕战术和武器使用技巧。第三个阶段,为取得实战经验,从1917年12月开始,他命令该师调到一个没有战事的地区,配属给法军的18 师,让他们体验一下前线的生活,然后从每一个团抽出一个营轮流去法军的战壕里呆上10 天。直到轮完,他才认为美军可以在战场上独当一面了。潘兴如此冗长的训练计划“磨掉了他们的热情和锋芒”②[美]拉塞尔·韦格利:《美国陆军史》,第393页。,也让战事吃紧的法国人开始怀疑美国人参战的诚意。但是,潘兴深知美军在训练完毕之前贸然参战,成功则已,不成功则“对于我们这支英明卓越的精锐部队来说,……,将对美国士兵和盟军的士气产生灾难性的影响”③杨家祺等:《美国战争全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第227页。。

除了军事训练之外,潘兴还严肃纪律。众所周知,美军大多数由国民警卫队和应征入伍的平民组成,军纪涣散,军容不整现象随处可见,战斗力亦可见一斑。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潘兴要求美军在上战场之前,必须以西点军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他们不仅学会军人礼仪和举止,还有保持军营整洁干净,禁止酗酒和嫖娼等。

二、高效的参谋体系

潘兴带到欧洲的参谋部只有三个部门:作战部、行政部和情报部。这三个部门一方面规模太小,难于满足战争需要;另一方面权责不明,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作战需要。如何在短时间内组建一个新参谋部成为美军亟需解决的问题。1917年7月5日,根据现代战争需要,潘兴仿照英法的参谋制度,建立远征军参谋部、军和师3 级参谋部以及技术参谋部。每个参谋部均下设3 个部门:参谋部、技术参谋部和行政参谋部。设置参谋长和副参谋长各1 人,以及分管行政、情报、作战、供应和训练的5 名助理参谋长。对于挑选参谋人员,潘兴要求:从美国在欧洲设立的参谋学院毕业生中挑选年轻、身体素质好、遵守“西点军校式纪律”的人员。

潘兴参谋部的建立没有先例可循,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起来的。为完善军官选拔和革除军队晋升中排资论辈这一顽疾,潘兴任命罗伯特·C.戴维斯担任行政人事主任,负责实施新的军官晋升制度以及评估标准:战术素养,参谋职责,军容军纪,体格检查以及上一级指挥和参谋部的意见。从士兵中选拔军官,潘兴亲自面试,严格要求,不留情面。

在潘兴支持下,保罗·马隆中校领导军事训练部,组建远征军训练学校。参谋部学校,步兵学校,坦克兵等学校有条不紊建立起来。此举旨在提高官兵军事理论素养以及“指导士兵学习从钉马掌到任参谋军官水平的一切事务”①James J.Cooke,Pershing and His Generals:Command and Staff in the AEF,New York:Praeger,1997.p.9.。此外,潘兴非常重视情报搜集,任命丹尼斯·诺兰组建军事情报部。当美国参战时,美国陆军部只有屈指可数的4 名专业情报员。诺兰抓住一切机会向英法学习,加强培训情报人员,提高队伍素质。1917年11月,情报部投入工作,每天诺兰把情报梗概和报纸评论的副本交给潘兴阅览。情报部通常要准备两份摘要:一份是关于国际外交和经济动态的信息摘要;另一份是敌我态势,主要涉及德军集结、部署信息、新武器运用,对付战俘的特别新闻关注等,该部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协助指挥作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诺兰因此被尊称为“美国军事情报之父”。②James J.Cooke,Pershing and His Generals:Command and Staff in the AEF,New York:Praeger,1997.p.92.

此外,美国远征军中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也是潘兴的明智之举:任何参谋人员必须身临战场,与作战部队并肩作战,体验训练和呆在战壕里的滋味。这使参谋部人员的工作安全或与作战部队之间失联之类的怨言中道而止,得到了美军一致认可和好评。通过不懈努力,美国远征军参谋部和军师级参谋部建立起来,为完备的参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完善的参谋体系的建立是美军走上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三、创新的远征军航空兵部队

为解决实战中化学、医疗、通讯、作战工程和航空飞行等领域专业问题,潘兴设立行政管理与技术参谋部,以便在训练和作战方面为指挥官和参谋军官提供技术帮助。

潘兴对航空兵青睐有加,十分重视空军的作用。早在美墨战争中,潘兴意识到飞机的军事价值,把仅有6 架飞机当作侦察使用。在当时所有的美国军官中,他是最具有飞行观念的人。③James J.Cooke,Pershing and His Generals:Command and Staff in the AEF,New York:Praeger,1997.p.311.1916年6月,他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军官组成一个委员会,调查研究飞机在远征军中作战应用问题。经过调研之后,委员会提出:“……现在一条重要的作战原则:必须谋求和取得空中的胜利,然后才能取得地面的胜利,哪一方在关键时刻能够在空中压倒敌人,哪一方就朝着胜利迈进了一步,即便不是决定性的一步。”④[美]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军事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33页。长期以来,美国军界和政坛对飞机在军事上的运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到宣战时,美军仅有109 架飞机(只有55 架能飞),130 名飞行员,1000 名地勤工作人员。⑤[美]加尔文·林顿主编:《美国两百年大事记》,谢延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05页。1917年7月,潘兴组建远征军航空兵,制定作战计划:要求配备59 个战术航空中队(其中39 个侦察中队,15 个驱逐机中队,5 个轰炸机中队),协同地面作战。潘兴集思广益,征求时任航空兵军官、日后成为美国空军奠基人的威廉·米切尔中校的意见,最终采纳了他的修改意见:建议除了建立59 个战术航空中队以外,再建立201 个中队的战略航空兵,其中包括41 个侦察中队,55 个轰炸机中队,105 个驱逐机中队。⑥[美]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军事战略》,第235页。不仅如此,潘兴在扩大航空兵规模的同时,还提升了它的地位。他任命威廉·肯利准将出任该部的参谋长,如此以来,航空部队提高到了与远征军参谋部的同级,也与美国的通讯部队平级。而在此前,航空兵部队只是通讯部队一部分。1917年,陆军航空兵又成立战略航空兵,由埃德加·格雷尔上校负责,为美国远征军制定了夜间战略轰炸计划,可惜因缺少轰炸机而未能付诸实施。为了发挥航空兵的更大作用,潘兴在1918年5月任命梅森·帕特里少将出任航空兵参谋长。

潘兴认为,“必须谋求和取得空中胜利,然后才能取得地面的胜利”①Frank Friedel,Over There:The Story of America's First Great Overseas Crusade,New York:McGraw-Hill,1990,p.102.。美国的飞机和飞艇依托英国、爱尔兰、法国、意大利等27 个基地,执行侦察和对过往船只开展护航任务,同时对德国的潜艇进行反潜作战。此外,潘兴也为远征军制定详细的航空兵作战计划,配备59 个战斗机中队协同地面作战部队作战。美军的飞机沿着比利时对德国潜艇基地、机场、铁路、桥梁和仓库进行轰炸。在潘兴鼎力支持下,美国陆军航空兵发展迅速,且在大战中初露锋芒。为实施陆空协调作战,航空兵司令威廉·米切尔准将在提埃里堡之战中,指挥协约国1500 架飞机夺取制空权,支援地面部队攻势。一战结束时,美国空军已具备20 个驱逐机中队330 架飞机,19 个侦察机中队293 架飞机,7 个轰炸机中队117 架飞机。②[美]瓦格纳:《美国战斗飞机史》(中译本),三机部628 研究所,1975年,第60页。

四、有力的战场后勤保障

规模庞大的美军长途跋涉进驻欧洲,战争的消耗量是史无前例的,这对后勤供应提出严峻的挑战。为建立高效的后勤供应体系,潘兴把后勤补给置于自己的直接管理之下,尽管他敢于放权人事事宜,却在这一方面表现得谨慎有余。为了与超负荷运转的巴黎铁路区分开来,潘兴选择在巴黎东南部作为美军的集结地点,利用附近的法国南部和西南部的港口,并沿着港口一直延伸到训练区和法国东部战区的铁路线建立后勤补给区。随后,他设立了军需总部,下设几个基地部队,每个基地部队都包括一个或者几个港口,用铁路连接中间区域,货物在中间区域分类后再运往战区的前进基地,再从战区前进基地运到各个师的终点站,最后用卡车运到前线。

美国本土运来的物资,需经过法国的港口和铁路运往后勤基地,但法国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铁路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管理混乱。潘兴任命威廉·艾伯特里为准将,负责掌管铁路运输事宜。根据潘兴的估计,最先到法国的100 万美国士兵能上前线不足50 万,③Frank B.Freidel,Over There:The Story of America's First Great Overseas Crusade,New York:McGraw-Hill,1990,p.56.剩下一半充当了工兵角色,负责在法国忙着铺设铁路1600 公里,架设电话线16 万公里,④[苏]罗斯图诺夫主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钟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813页。修建17 个新的港口泊位,1980 公里的铁路桥,2500 万平方英尺的储存仓库和1.6 万间的兵营,⑤[美]德怀特·L.杜蒙德:《现代美国》,宋岳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64页。另外还修建了大量的医院和机场。潘兴也深知光凭美国国内的供应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同盟的帮助。1917年8月,他提升查尔斯·道威斯为准将,负责组建采办总局,并驻欧远征军采购总办。道威斯不负众望,竭尽全力的在欧洲各地寻找契机,千方百计为远征军提供物资,全权代理为远征军、红十字会、基督教青年会、救世军等购买物资。

给美国远征军提高补给一直是刺手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给远征军提供补给,潘兴下令成立运输司令部和后勤供应部队,又任命哈伯德为供应勤务部长。他不但负责远征军后勤补给,还监管美军的卫生勤务。到战争结束时,美军战地医院一共有28.4 万张病床。20 万军官中,其中有1.6 万人是医生。⑥Robert H.Ferrell,Woodrow Wilson and World War I 1917-1921,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5.p.16.美军医疗工作如此卓有成效,以至于战地死于疾病的人数远远低于阵亡人数,在美墨战争死于疾病的人数占100‰,内战中65‰,而一战中15‰。⑦[美]拉塞尔·F.韦格利:《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张孝林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386页。这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五、结语

潘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美国400 多万余人的远征军,浩浩荡荡远赴重洋开赴欧洲,除了需要一个实力强大国家作为后盾之外,更需要确立一套严密复杂的组织体系,以及卓有成效的军事管理体制,后者离不开潘兴出类拔萃的组织协调能力,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他根据美国作战需要,建立独立指挥体系,倡导独立作战。同时他顶住英法企图混编美军的压力,组建美国独立集团军,保证了指挥权的独立。在军事上,潘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解决了部队的统一指挥、预备役、军官培训等问题,组建了规模空前庞大的远征军。美国远征军体制是一个由陆海空三军为一体的综合作战体系,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次联合作战。联合作战在提埃里堡战役中初露端倪,并在圣米歇尔、默茨—阿尔贡等著名战役不断发展。在联合作战中,美国海军完成了反潜作战、远洋护航、运输部队、炮火支援等任务。同时,空军也参加了警戒侦察、战略轰炸以及配合地面的部队发动攻击等。虽然这些战役无法与真正意义的联合作战相提并论,但毕竟具备了联合作战的多数特征和基本属性,可以说是现代联合作战的雏形和缩影。潘兴带领美国远征军发动了史无前例的进攻战役,进行了历史上首次争夺制空权的航空兵作战,这都促使美国军事力量的空前发展。潘兴领导的美国远征军为欧战注入了一剂“强心剂”,逆转了敌对双方的实力对比,使胜利的天平加速倾向了协约国,是一战由双方胶着到协约国胜利的重大转折。同时,经过了一战的洗礼,美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远征作战军事体制,拥有了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强大作战部队,这为以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总之,潘兴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为一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更重要是他为美国建立了完善的海外远征军体制,而且该体制作为现代战争体制的一个典范,为创建陆军参谋部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的美军建设提供了蓝本,给美国对外政策带来了深刻影响。该体制建立以来,尤其是二战后美国的海外驻军开始遍布世界各地,并不时发动海外战争,干预地区事务,充当世界警察角色,给世界带来不稳定因素。

猜你喜欢
远征军部队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徐思平的两次演讲对知识青年参加远征军的影响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中国远征军汽车兵陈文的传奇经历
中国远征军
俄罗斯加拿大打造北极部队
老兵还原中国远征军真相
中国远征军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