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富英
(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建设实践和改革实践的深刻总结,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创造历史”的客观事实,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中的智慧结晶,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遵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的涵养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15年中央政治局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的会议上,之后写入“十三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起点和政府工作的重点。2016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议题的相关论述颇多,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论述其中心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有三:一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人民也是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历史的变化发展遵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规律,生产力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力由人创造,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最核心的因子,直接影响着历史的变化发展和社会进程的演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二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在《神圣家族》中提到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强调人民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理论和实践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创新和继承。三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主要矛盾随着建设改革实践的不断向前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从未改变。基于此,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各项事业不断稳固发展的重要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它不是抽象、玄奥的,不是飘在空中的,也不是停留在思想层面,而要落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处[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国家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围绕人民为中心去思考社会变化过程中矛盾的转化,坚持用这个发展思想去就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当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用这三个世纪之问。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同向性,都是为了给人民谋幸福,将人民需求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也视其为社会改革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过程需要依靠人民,最终人民享有发展成果,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人本性、意识形态性、目的性等内涵[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明显的内在关联和逻辑耦合。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性内涵的一致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以人民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教育活动,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的人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性内涵有着显著的一致性,二者具有逻辑耦合。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内涵的一致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的形成只有在充分尊重人民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这是人民主体性地位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运用一定的意识形式,教育才能进行,而意识形式又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代表广大人群的利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的人民主体性地位相契合,具有一致性。
最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内涵的一致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内涵有着显著的内在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即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它的鲜明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遵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人的自觉和全面发展。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强调人民是发展的目的,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形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形态[3]。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做“人”的工作。它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表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与时俱进,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守正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守正创新提供源源动力,展现了人民立场,指引着未来方位。
第一,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守正创新提供源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观点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有所作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当中当属于“优势重点学科”[3],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创新的起步源自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服务于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学科的创新发展更是离不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应考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专业性,其逻辑起点是人民这个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变革和发展围绕“人民”这一中心,强调人民的历史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守正创新提供源源动力。
第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守正创新的人民立场。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下的二级学科,从其来源、特点和功能来看是哲学社会科学里面比较特殊的学科,具有教育性、政治性和阶级性。政治性和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征,立场问题则是这一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中国革命斗争的热火中淬炼而成,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学科,学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民需求和时代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时代建设和改革问题,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深入了解人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守正创新的需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第三,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守正创新的未来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构学术话语体系、探索学科的发展规律和融合时代精神的实践探索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属性体现在其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其创新发展更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晶,对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标是方向的指引,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四个服务”的思想。“四个服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对学科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其中提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就要求学科在守正创新中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做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因此,不论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变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未来方位始终需要一个标杆,即以人民为中心。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传承的媒介,具有涵养、感化、引领和教育等社会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文化根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源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从凝聚和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三方面涵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
首先,凝聚和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重要一环。以人民为中心是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局面的工作导向[5]。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外在体现形式,文化发展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任务,这反过来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应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属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智慧结晶。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方面各种形式的压力和挑战,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指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实践,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引领社会主义文化思潮,凝聚共识,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服务。
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国家战略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和文化软实力,它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理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的核心地位,树立从人民出发,落脚于人民的观念,明确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立场在当下这个时代的彰显,是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思想认识上不到位,理解不透彻;行为方式上存在逃避心理,功利取向;方法措施上浮于表面,流于形式[6],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党的工作出发点,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耦合,是涵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的重要体现。
最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离不开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从教育与文化的逻辑关系来说,这里尤以文化自信为重。习近平提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前进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指向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所蕴含的三种自信[8]。其内涵离不开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国家、民族在革命、建设、改革当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民族的复兴伟业,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至关要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逻辑根源,文化由人民创造、由人民共享。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时代需求和人民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和实效性。
习近平指出“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明确定位,体现了人民思想,明确了办好教育为了人民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主要体现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四方面:
一是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强调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此,为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优势,教育部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践结晶作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材修订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践总结,指明了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育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课程育人实践环节中,应当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生为本,也要在课程中明确人民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将人民在历史实践中的贡献呈现在课程育人中,实现课程育人在新时代的新任务。
二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唯物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教育是实现人的本质的特殊实践活动,实践育人立足于人的发展,反映教育本身的内在属性”[9]。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推进思想政治与知识体系教育协同前进,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之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化育到日常行为实践中增强实践育人成效也是其一项主要任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思政教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等几方面问题[10]。面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应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明确人民是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鲜活实践主体,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对认识的理解,将其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面临的时代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出真知。
三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一般来讲,文化育人指的是以文化为内核,通过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文化育人具有隐性、间接性、渗透性、整体协同性和长效性等特点[11]。文化育人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人民是历史和时代的主人翁,是文化的创造者。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诞生的各种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路中人民集体智慧的文化结晶都应成为文化育人中的核心内容,从人民中来,在人民中实践和凝练,最后回到人民中去实现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为重心,围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于国家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以价值引领为要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应深挖文化内容,围绕多方位多渠道开展,在文化育人的挖掘和提升中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时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应当孕育于人民创造的思想文化,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核心对象和目标,在发挥价值引领中始终关切人民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
四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育人。在教育中,服务育人始终贯穿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中,服务育人作为一个过程体系存在,能够促进以上三者不断完善。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这离不开教育者以德为范,以身作则,也更需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育人理念,以服务为先导,把握师生需求,明确服务宗旨,提升服务质量,在服务中发挥教育、引导、模范的作用和功能。服务育人的对象离不开师生,师生的需求是服务的起点,服务育人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为基本立足点,强调人民的核心地位和人民的实践作用,指明了教育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以人民满意为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育人同样如此,面对繁杂的国际形势和意识领域的暗流涌动,人民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具有、多元化、复合化和动态化的新要求,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为指导,在服务育人中紧紧围绕服务对象这一核心,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追求,以人民满意为价值衡量尺度,解决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矛盾下人民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