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赖长征(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人民医院)
在急诊疾病中急性中毒属于病发率较高的病症之一,随着近些年工业技术在全球范围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恶化,其接触的有毒物质也就逐步增加,药物中毒发生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人体在与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一定条件下可与组织细胞成分及体液产生生物化学或物理作用,导致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形成短暂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急性中毒涉及的器官部位众多,包括皮肤、呼吸道及黏膜等,随时导致机体形成严重性病变。一般来讲,中毒症状未得到及时处理,不仅会诱发器官组织产生各种病变,还可造成中毒症状蔓延至各个部位危及生命安全。因而及时、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有效、秩序的院前急救与早期处理,是确保患者控制症状、降低中毒病死率的关键措施。
伤病员在到达医院前施行就地抢救、监护及运送至医院的整个过程的急救工作即称为院前急救,主要做到最大限度的患者救治几率。对于急性中毒患者而言,做到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至关重要。
达到现场前的准备工作。医护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需即刻与现场取得联系,详细询问知情者或家属患者的相关病史,包括中毒方式、中毒事件、摄入毒物量及患者现有状态,通过电话指导家属协助患者离开中毒环境。例如清洗毛发、指甲或皮肤,脱去沾有毒物的衣物,尽可能清除口腔内毒物或催吐等方式,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若存在心跳、呼吸停止现象,可指导家属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措施。
到达现场的中毒急救工作。救援人员在到达现场后第一要确保自身处于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展开紧急处理工作。主要任务如下:(1)帮助患者尽快离开毒源,并迅速展开伤检分类,经济处置危重症患者。(2)在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的条件下,施行给氧、维持生命体征等措施。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致命性中毒表征,例如心跳、呼吸停止者需立即展开心肺复苏,保证呼吸道畅通,施行抗休克等措施。(3)迅速、安全地疏散所有患者,并安排至就近有能力的医院进行救治。危重症患者在运送至医院期间需有医护人员的陪同,并继续施行必要抢救措施。(4)在现场处理期间,要密切关注并采集相关毒物证据,对于涉及到法律的问题要注意现场保护。若有群体中毒事件发生时,要迅速建立个人病历,包括中毒时间、地点、临床表现及人员特征、检验室检查结果等内容。确保不漏诊任何一个病例,在一一排除非病例后,再对病例数目进行核实。采集一手资料,便于后续相关事件处理。
院前转运措施。在转运至医院期间需结合患者的并且变化,给予生命体征检测、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监测患者有无瞳孔扩散、意识障碍等表象。此外,尽可能延续现场救治敢于,例如生命支持治疗、吸氧及输液等治疗手段。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对患者的保暖措施,防止患者发生低体温症状,以免对后续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
在急性中毒的早期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阻断毒物进一步毒害,尽快使用特效解药,给予患者综合治疗与生命支持干预,以导泻形式清除肠道内毒物。在使用硫酸钠或50%硫酸镁洗胃后,通过注入胃管内或口服的方式使用25%甘露醇500ml,其导泻效果显著,且出现的副作用较少。
清洁毛发或衣物。存在皮肤染毒患者,需尽快将其污染的衣物脱去,并使用大量的清水或肥皂水清洗毛发与皮肤;若眼睛内感染毒物至少使用流动水清洗5min。
加快排出已吸收的毒物。通常大多数药物或毒物在吸收后,会通过原形态或在体内代谢的方式经肾脏排出,因此利尿是一个促进毒物排出的常用手段。其中呋塞米(速尿)、甘露醇等均为常见的利尿药。在利尿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水电解质失衡等情况。此外,还需针对毒物性质适当施行酸化或碱化尿液干预,例如水杨酸、巴比妥酸盐中毒等,一般使用碳酸氢钠,也可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进行尿液酸化,以加快排出苯丙胺等毒物。
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疗法是近几年在急性中毒早期治疗中的作为清除体内毒物的常见手段,其疗效得到了临床认可。其中就包括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浆及血液置换等方式。此项疗法在患者中毒后的16h以内进行效果极佳,同时也需结合毒物在体内代谢的特点来制定血液净化次数与持续时长。血液透析不仅能帮助患者清除体内残留的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同时能将相对分子质量低于1500、具有血浆蛋白结合力较低,体内分布均匀及水溶性等毒物有效清除,例如地西泮(安定)、巴比妥类、海洛因、水杨酸类、磺胺类、甲醇、乙醇、乙二醇及锂盐等。血液灌流则通过合成树脂灌流器、活性炭等方式带有的吸附作用将血液中的血液清除,其能够吸附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或血浆蛋白牢固结合的毒物。例如安眠药、抑郁药、茶碱类、洋地黄类、酚类、有机磷或有机氯农药等毒物,其清除效果显著。
上述所讲,急性中毒具有起病急、病情复杂、危险系数高等特点,作为临床急诊主要就诊的病症之一,其短时间内进行的救治操作会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极大影响,因此救治过程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与护理措施,通过及时有效的救治,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争取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