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燕丽(峨眉山佛光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在当下社会生活影响下患者数量正不断增加,而且年轻群体患病趋势更加明显。目前糖尿病治疗以药物方式为主,但市场上的相关药物种类繁多,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降糖药物,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药物治疗重要原则。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两类药物治疗中常见药物。
(1)双胍类降糖药物:双胍类降糖药物能够提升肌肉等外周组织葡萄糖摄取能力,帮助患者延缓肠道对糖分的吸收,同时有效降低肝脏部位的葡萄糖输出,加强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此达到降血糖的功能。双胍类降糖药降糖效果不依赖于胰岛功能的完整性,所以其对于部分胰岛功能丧失患者也能起到降糖效果。双胍类降糖药目前以二甲双胍最为常见,治疗中效果良好,特别是对于很多饮食与运动治疗中效果不明显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磺脲类降糖药物:磺脲类降糖药可以有效刺激胰岛素分泌,以此达到对患者血糖的控制,其降糖效果可处于中等偏强。磺脲类降糖药研发范围比较广泛,所以物品种与剂型相对复杂,各型药物在药效、适用范围上都有较大差异,药物选择时,应注意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程、肝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其是一种胰岛素促泌剂,故常应用在尚具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效果不佳等情况下也可和其他降糖药物适当结合使用。
(3)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是促进患者机体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实现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以降低血糖水平并预防并发症发生,该类药物在降糖效果上不及磺脲类或者双胍类药物,但其在血糖稳定控制上更加持久,还具有降低血压、抗凝消炎等作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主要为罗格列酮与呲格列酮,低血糖问题多发生在与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的过程中,若单独使用,低血糖症发生几率很小。
(4)格列奈类降糖药物:格列奈类降糖药物也是一种胰岛素促泌剂,效果作用于胰岛β细胞,可促进胰岛分泌,在餐后血糖控制及低血糖发生率控制上都比磺脲类药物效果更佳,但降糖效果上稍显不足。目前常见药物为瑞格列奈,多面向于病情尚不严重且体内具备胰岛素分泌的2型患者。格列奈类降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在于增加患者体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头晕、四肢乏力等问题,长期大量使用有低血糖风险。
(5)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餐后高血糖的降低上,能延缓消化道对糖类的吸收,尤其是患者食物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效果更为明显,在空腹血糖降低上也有些许作用;该药物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使用中不会带给胰岛β细胞过多负担。α-糖苷酶抑制剂的降糖效果大约只有磺脲类及双胍类药物的1/2,联合用药时可能引发低血糖;用药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6)dpp-iv抑制剂:dpp-iv抑制剂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可有效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的灭活,并提高两者内源性的水平,促使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并且可对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起到抑制作用,使胰岛素水平提高,进而降低血糖,还不易导致低血糖问题。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都是该类药物之一,普遍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一种优良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
(7)SGLT2抑制剂: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肾脏进行血糖的调节,抑制患者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使过量葡萄糖通过尿液形式排出,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都属于此类药物。SGTL2抑制剂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会提高低血糖风险,但和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需要警惕低血糖问题。
胰岛素类似物主要面向经生活方式控制以及口服降糖类药物使用依旧难以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或者在使用口服类降糖药中对身体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时,医生常会建议患者使用胰岛素。目前胰岛素未能开发出口服类,需以注射器或者胰岛素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使用。糖尿病1型患者需要终生依赖胰岛素替代治疗,在胰岛素使用中对剂量等控制较为系统,而2型及其他类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制剂时需要结合糖尿病病症倾向以及口服类降糖药物使用合理选择注射部位以及使用剂量,如用于控制餐后血糖的首选腹部注射,用于控制空腹血糖的建议大腿、腿部或者上臂注射等,具体如何注射、注射剂量都需咨询专业医生,不可自主增减。
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GLP-1是一类由人体胃肠道黏膜自然分泌的肠促胰素,能够通过与胰岛细胞受体结合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以此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而GPL-1受体激动剂是其同源性物质,有很强的亲和性。GPL-1受体激动剂不仅较胰岛素在低血糖发生率上更低,且其中的长效周制剂每周注射一次即可,能有效改善每日注射多次胰岛素依赖患者治疗压力,是最近几年糖尿病治疗中具备优秀潜力的一类药物。
综上所述,糖尿病药物治疗中胰岛素类药物外还有很多降糖类药物,无论进行何种药物治疗都应该以患者实际病症情况为基础,合理选择。同时还要结合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改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并注意经常进行血糖检测,控制血糖稳定,以增进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