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祝君(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梗全称为心肌梗死,多为急性发作,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指因长时间严重心肌缺血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所引发的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胸痛为主,也可出现心肌缺血、坏死、损伤等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同时它也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具有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快速降低心梗面积是抢救心肌梗死的关键所在,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在救治过程中加强护理是提高心梗救治成功率的重要环节。所以今天本文就来说说有关心梗护理的问题。
临床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代谢。它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但无论是哪一种在治疗过程中都不能忽视一个环节,就是心理疏导护理,它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点,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认真对待。
由于心梗属于突发疾病,且病情发展十分迅速,短时间内即可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甚至可危及生命。所以患者难免会出现惶恐、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以致于血小板快速聚集、血管收缩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状况,最终使得心梗面积进一步扩大,严重可引起猝死。因此建议临床护理人员对于患者出现的焦虑、紧张、不安、烦躁等负面情绪加强心理护理,适当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可以结合患者的性格、喜好对其展开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采用温和的语言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告知患者无须担心,只要完全配合医生治疗即可。同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建议一个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耐心向患者讲述病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
此处提到了溶栓或PCI手术治疗急性心梗和非典型心肌梗死,而处于这两种情况下的患者,护理人员不仅要为其实施心理护理,同时还应做好针对性护理。下面我们来看看针对性护理方法都有哪些。
此方式治疗急性心梗的机制为再通阻塞的冠状动脉,从而挽救心肌组织,限制心肌梗塞的范围,同时可以维持心肌功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而在此期间为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决定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护理,一是溶栓治疗前的护理,二是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
溶栓治疗前。首先护理人员需立即协助医生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将患者迅速送至监护室,同时立即对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监测,使用鼻导管给氧,每分钟三毫升至五毫升,并为其提供全导心电图检查。在此期间人员应叮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通过语言安慰或肢体行为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感。
经医生全面、快速的评估患者后如果患者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同时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溶栓治疗的效果、必要性以及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并让家属签署溶栓治疗同意书。
决定溶栓治疗之后,护理人员应迅速使用留置针为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并进行固定,同时应迅速准备溶栓治疗所需的药物。
然后护理人员应采集患者的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心肌酶谱等,并记录患者的血型以及凝血时间。
最后需要护理人员做到掌握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和适应症,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护理记录。
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遵医嘱为患者合理用药,并向其交代清楚药物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同时叮嘱患者不可擅自停药、换药,确保在单位时间内溶栓剂的输入,并观察治疗效果。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后的三十分钟、一小时以及两小时分别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在患者疼痛发作后的八小时至二十小时期间,每隔两小时分别检查肌红蛋白、心肌酶等情况。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栓溶解以及冠脉血流再通的瞬间心率、心律和血压的变化情况。如果在心电监护时发现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窦房阻滞、室颤等情况导致缓慢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实施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及体外起搏等措施,以备随时进行抢救。
这种类型的心肌梗死极易被忽视,所以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临床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及时察觉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协助医生做出处理,具体有以下几点。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等,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的体温在37-38℃之间,则无需采取特殊处理,但是如果患者的体温达到39℃且持续三天以上则应排查是否有肺部感染的可能,并及时进行处理。
心衰的早期发现。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如果患者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表现,应及时叮嘱患者取半卧位,并为其实施吸氧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肌缺氧情况,缩小梗死面积。同时要记录出入量,以防引发心源性休克。
控制输液速度。在为患者提供升压药物时应保证输液的速度和浓度,以免因输液不当导致血压忽高忽低给治疗效果带来影响。如果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护理人员则要测量每日凝血酶原时间,并观察是否有皮肤黏膜出血、黑便、血尿等症状,若有异常现象立即停止用药。
以上就是本文总结的心梗护理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希望能够为广大心肌梗死患者和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