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艳艳/闫丽丽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就声乐教学本身来讲,歌唱发声共鸣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须建立在声乐发声方法正确的基础上。通过共鸣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及审美能力。然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歌唱发声共鸣是考验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及能力的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存在着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声共鸣训练存在着比较大难度。它需要连通一气的腔体,从心理上塑造人的整体歌唱发声状态。这种状态要求歌唱者发声时要积极而又松弛的地打开。保持深呼吸状态,此外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自身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够控制共鸣,以满足歌曲表达内容的需求。
目前高校中,声乐教育作为专业性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有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过硬,这也促使当前高校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却因为过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忽视学生的专业技巧能力,导致学生在歌唱的发声处理上缺少相应的能力。歌唱共鸣的训练主要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在声控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是教学方法不够系统。目前一些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一味的扩展学生的音域,急于训练学生的高音而忽略了发声共鸣的训练,这样并不利于声乐学生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培养。
二是学生对自身歌唱水平认识不足。针对于声乐学习来讲,发声和共鸣是分不开的,发声方法是歌唱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而共鸣技巧则是歌唱的技中之技,更应该引起声乐学生的重视。
三是教师和学生忽略了共鸣在歌唱中重要性。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过分强调发声作用,忽视共鸣及基本功方面的练习,进而难以让共鸣在歌唱中发挥作用。此外,一部分教师将灵感以及能力作为其教学的内容,将其全部教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人差异的,在歌唱水平也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
1、呼吸与共鸣的关系。空气是声音传导和发声震动的媒介物质,共鸣不仅需要腔体而且需要腔体里的空气,好的共鸣气息很深,身体里的各个腔体都相互通着气,上下里外都通气。沈湘教授说过:“高位置和深呼吸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深呼吸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说明你用的气也不深。”所以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发声共鸣,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学习的情况进行准确的掌握,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的声乐里面混着气息从而达到“以气带声”的效果。
2、基音的控制与共鸣的关系。基音的共鸣在胸腔,类似发声的最底层,歌唱的胸腔共鸣一直处于共鸣方法的首位,共鸣音色不纯主要是因为基音不纯造成的,要想让共鸣的效果变得圆润、丰满而又明亮,基音必须和各种腔体混合共鸣,使基音和腔体产生共振。那么训练基音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声音落下来,为基音共鸣创造有利的条件。使气流“贴着咽壁吸着唱”,往后下方流动保持双肋的扩张力量与腹部上提的呼气感觉形成对抗,从而更好的控制气息。对教师来说要让学生产生三个不同方向的吸气感:在口咽壁向后吸的感觉;在鼻咽口后上方吸,在胸口到腰部向下四周吸的感觉,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共鸣腔体与通道。让声音贴着胸口第二纽扣位置落下来,落在喉底的胸口上。要求学生建立起可控制的心理表象,进而有效的科学的去应用歌唱发声的共鸣腔体。
3、母音的把握与共鸣的关系。教师在训练学生“混合母音”发声时首先要训练它的心理过程,用闭口哼鸣的方法去训练,主要依靠心理的“想、听、看”去操作完成。在发声训练中应该注意宽母音和窄母音的技巧训练。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训练,启发学生的自身感觉和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想象去演唱,在歌唱的训练中能充分运用共鸣和腔体的作用。
4、歌唱的位置与共鸣的关系。共鸣位置是产生共鸣音响和音色的地方,而共鸣效果的产生是有正确的深呼吸支持、发声位置和共鸣位置三个重要的因素组成的,这三个方面都要在心理上进行统一的协调控制,不能顾此失彼。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位置共鸣的训练:一是用高位置的发声。使声音贴着咽壁向鼻咽腔集中从而获得头腔共鸣。二是三个共鸣点的训练。一个是在鼻咽腔里,一个在上口盖集中的中点,一个在眉心处。三是共鸣位置的调整和控制。从而使学生在不停的声音复杂的变化中保持统一优美的共鸣音色。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声乐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对其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对课程进行优化,完善声乐教学结构,对学生发声训练教学效果进行培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有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声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