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费县探沂镇刘庄中心小学 张明霞 周孝友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纵深推入的今天,继“素质教育”后,国家层面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性要求。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尤其是母语学科,语文学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特点和潜在能量。“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意在强调及早教育的必要性和即时培养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是培养“智能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原始黄金时期。在核心素养观引领下,充分利用语文课程活动平台培养“人文素养”,这不仅契合新课程教育的实质要求,也是学科活动的应有之义,更是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根本需要。那么,如何以语文活动为支撑对儿童加强人文性教育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众所周知,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在儿童群体的内心深处,普遍存有并始终存在一种难以摆脱的“名人故事情结”。就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说,丰富多元、喜闻乐见的“名人故事”遍布在“例子”作品中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都是对小学生开展“人文性教育”的丰富素材和优质资源。比如:《半截蜡烛》《詹天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中集中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西门豹》《普罗米修斯》等课文中集中显现出来的“为民造福”元素,《将相和》《鞋匠的儿子》《珍珠鸟》等课文中集中映射出来的“精神人文”元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搭石》《给予是快乐的》等课文中集中透露出来的“乐观向上”态度,《爱迪生救妈妈》《数星星的孩子》《晏子使楚》等课文中集中传导出来的“科技智慧”力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忽视或者淡化这些积淀已久的人文性元素,不仅是无可替代的优质资源浪费现象,而且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渎职行为。除此之外,基础教材中还有如《乌鸦喝水》《夸父逐日》等许多寓言、神话故事等,不仅内涵丰富、主题集中,而且情感丰富、鲜明生动,这些难道不都是开展人文与精神素养教育的良好素材吗?
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中华五千年发展过程,不仅是一部社会生活及其综合力量长期向好的物质文明进步史,同时还是一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文明传承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历史岁月的长久积淀而绵延千古、日益辉煌,集中地凝练着思想修养、情感个性、价值观念、精神力量、审美情趣和社会关系等。蕴藏其中极其浓郁的人文精神元素,更是丰富涵养并有效滋润华夏子孙万代的优质遗传基因。尤其对于现代青少儿群体来说,由于生活环境与成长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客观影响,毋庸讳言,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90 后”和“00后”的时代特质。正因为如此,丰富多元的人文元素更是培养并健全他们道德人格与情感力量的“必需品”和“滋补品”。以古诗词内容教学为例: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首先“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这一诗句,重在引导人们——“待人与接物不可偏颇失衡、以偏概全,而是要力求客观、全面和公正,否则,不是出现片面现象,就会产生错误判断”;接着而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诗句,着重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现象和社会哲理。再以叶绍翁笔下的《游园不值》为例:“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点面结合、以点衬面的笔触,为我们传递出立体性很强的画面感,展示了“新生事物顽强生命力”的哲理现象……所有这些,为“人文教育”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人所共知,“语言是人类社会在生命现象和情感意志方面的集中性体现。”从根本上来说,这与“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义。自古以来,凡是成功或者优秀的文艺作品,其独特的魅力形象和震撼人心之处,除了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意义隽永等因素外,更是由于它们能够充分而又集中地体现了“缀文者”的精神人格、道德操守和情感价值观等人文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引导小学生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中进行情感实践和人文内化。比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相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詹天佑》《孔明智退司马懿》《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课文内容时,我经常组织并引导小学生根据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物事迹和个性特征,积极有效地开展“阅读与习作”良性互动的教学活动,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一举多得”效益。与之相应的是,我们如果单纯地追求“阅读或习作”能力的专项性培养,人为地把“心”和“言”相互割裂开来,这既是不明智之举,又会事倍功半。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认真观察并善于读写大自然这一部“绿色的课本”,非常有利于不断培养并逐步深化他们的人文素养。
宋代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流传深远的信条式哲理命题,重在阐述并强调——“学与用结合”“知与行统一”之间的有机辩证关系。最近几年来,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并极力强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就在于——在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情感实践引领和创新意识培养,通过“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强化他们的情感意志,从而在“手、口、脑”互动与并进中切实体现“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和谐统一。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组织并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学、做、思、悟”有机一体中更好地走向“学习与体悟、内化与迁移”的潜移默化之路。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文结束后,我相对地集中一段时间,激励并引导小学生以多人活动小组为基本单元,积极开展“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绿色生活探寻之行”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如此而为,他们不仅习得了教材内以及课堂中所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还从中发现并掌握了家乡环境下的一些自然特色资源,切实地体会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内涵和价值。
以上是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简要探究和点滴反思。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培育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重大实践课题。就小学语文学科活动来说,教师善于引导儿童把“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统筹兼顾、同时并举起来,非常有利于攫取“1+1 >2”的实质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