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梅
数学问题往往是抽象的,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要想顺利地解答数学习题,一方面需要具备相关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良好的审题能力与解题技巧。小学数学教材所涉及的数学问题,绝不仅仅是运算而已,更多的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审题已经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技能,否则便无法正确理解题目,也就不知从何入手解答题目。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提高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几条心得体会。
一、设计生活化的情境,构建数量关系
情境教学在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均有广泛应用,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会在知识、生活之间构建一条联系的桥梁,拉近知识、学生、生活三者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去理解题意,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感悟数量关系。生活情境的设计原则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经验、性格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时间充裕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进行投篮比赛,记录学生的投篮成绩。比赛结束后回归课堂,教师围绕“投篮比赛”这一生活情境给出一些条件:小岚5分钟的时间投中了9个,小风投入的篮球比小明的2倍少3个,小齐比小风多投中10个,小山投中的比小明的3倍少7个,小岚和小刚共投入28个……让学生自由选择条件,设计成数学问题,计算每人投中了多少个篮球。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不需要规定运算步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水平来选择一步运算、两步运算或者是综合运算。最后,教师总结本堂课学生的整体表现。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户外投篮比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就蕴藏在周围的生活中,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就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分析题目的含义和数量关系
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否则很容易遗漏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和信息,导致学生无法第一时间明确解题思路。小学生普遍粗心大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指导,才能把题目的含义搞清楚,然后再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标记出题目中的关键数据,梳理题干,最终掌握题目的含义。读题时,要督促学生反复读几次。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枯燥,可以将读题三遍命名为“魔法三遍”,给学生以新奇感,自愿、主动地去读题。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提升审题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题目含义。读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细致地解读重点词语,带领学生理解题意,特别是应用题中能够揭示数量关系的词语,更要反复细读和推敲。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四年级学生在植树节共植了114株树木,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树17株,请问五年级植了多少棵树?低年级学生很难立刻分辨出到底是谁植树多,所以需要提炼关键词语来分析。例如,这道题目中的重点句子便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树17株”,在理解了这句话之后,就可以运用加法运算知识解答题目。
三、加强默读,重视细节
读题是了解题意、正确解答题目的基本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题技巧,能够一字不漏地正确读题,保证理解题意时不会有偏差。许多数学题目中设置了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偏差的“小陷阱”,如果学生无法辨识这些带有迷惑性的“陷阱”,就很容易解答错误。例如,上午,植物园卖出了340张票,中午,离开了142人,下午,又卖出了357张票,此时植物园共有多少人?这一天植物园一共来了多少人?通过仔细地读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第二個问题,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分组讨论之后,有的学生提出:只需要把植物园上午卖出的门票与下午卖出的门票相加即可,这便是这一天的游客数量。跨过了“中午,离开了142人”这个“小陷阱”,这道题目就变得简单许多,学生只需要运用加法知识便可以得到答案。
再如,下面两道题目:一条原价97元的裤子,现在增加到了108元,请问增加了百分之几?
一条原价97元的裤子,现在增加108元,请问增加了百分之几?
这两个问题的区别仅在于“增加到了”和“增加”,但最终的答案却完全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读这种带有迷惑性的题目,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改正粗心大意的缺点。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解答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和解题能力,本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