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视域下的智能生态管理建设探析

2020-12-01 03:12刘晓红
青年时代 2020年25期
关键词:智能管理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

刘晓红

摘 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之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一系列的生态思想理论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远进步。但是,由于现阶段生态管理体系成本高且不够系统,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压力大等,生态环境危机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因此,完善智能生态管理体系,以智能生态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关键词: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智能管理

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重要命题

(一)自然界的先在性及其属人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均依赖于自然界。虽然人类的劳动和物质生产过程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但所作所为的一切又最终回归于自然界。因此,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立场出发,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观点,肯定了“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1](P157)。但人同其他自然存在物又不尽相同,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存在物,能够依据自身生存所要求的条件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因此马克思强调,“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2](P178)。从物质生产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化的自然”概念,从人类特有的能动实践能力角度出发,多方面论证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改造,即自然的人化;第二层:人类实践活动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即人的自然化。人化自然首先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3](P56)。与动物被动接受生活资料和适应生存环境所不同,人类为了生存生活,自觉能动地从自然界中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从而将自在的自然改造为适宜人类生存的现实的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也实现了人对自身自然的改造,即人的自然化。马克思认为,通过能动地实践活动,人不仅仅可以改造自然界,而且可以改造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如果想取得显著成果,能够有效作用于自然,就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改造自然,同时人类也完成了自身的自然化。人化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正是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首先,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次,在继承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思想基础上,习近平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思想,提出了具有生态价值取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新发展理念,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但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一定困境与问题。首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且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逐步加大,取得效果总体向好,但是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土壤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危机挑战仍然形势严峻,没有完全解决。其次,我国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存在不可忽视的压力。面对突发环境问题,依靠储备的专业团队来应对制订措施毕竟力量有限,不能做到即时即刻精确无误。再次,我国生态管理体系成本高且不够系统。针对生态环境问题,传统解决方案需要经过实地调研、收集信息、分析决策然后再落实措施,由此导致人财物时间成本高的问题。此外,现阶段多是针对具体问题特定区域治理,但是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开来对待,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学科众多,相互交错影响,规模庞大情况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方案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个全面统筹的管理系统。

三、以智能生态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智能生态管理的技术支撑

科学提高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方法手段形成技术,以此来增强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广泛开发应用科学技术下的工业文明使得人类社会呈直线上升式发展,但同时带来了地球上生态的破坏失衡、资源的迅速枯竭,生存环境的愈发恶劣等问题。人类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就必须用人化自然观重新定义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科技,用以支撑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智能生态管理的技术支撑就是通过现代科技,使社会发展朝着有利于人類福祉的绿色方向发展。

物联网技术是指将装置在物体上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时采集信息,从而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的沟通和联系,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4]。云计算又称云端计算。“云”是指通过网络把资料储存在大型的服务器中,“端”是指各种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将储存的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得到结果返回给用户。这项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庞大数据的处理[5]。因此,“云计算”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节约资源,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工智能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简单来说就是让计算机能像人一样思考。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在不断扩大,“云计算”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带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智能应用在生态管理领域也逐渐显露优势。物联网使万物普遍相联系,云计算通过大数据分析规律,人工智能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智慧的方式管理生态环境。

(二)智能生态管理的应用优势

智能化的生态管理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将物联网与大数据相匹配,可以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充分全面的数据分析并反馈管理系统,通过有限的资源使生态管理系统达到的最优化配置。其次,人工智能还可以大幅度降低生态管理成本。再次,信息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够对生态危机准确把握及时预警,同时作出正确迅速的反应。

在农业方面,智能农业可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在保证生产最优化的同时,各环节遵循环保生态原则,逐步将传统农业转型为绿色生态型农业,收集大数据依托专家知识库,实现精准动态的感知、分析、预警、决策、处理、反馈的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工业方面,智能工业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将传统制造业提升到新阶段,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制造效率,监测环境保护力度,形成对环境友好的生态化新型工业,进而践行低碳经济,降低资源的高速消耗,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运用智能管理技术对特定区域实施全天候的监测、预警和指挥,保证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及时有效。

(三)智能生态管理的未来趋势

以智能技术作为支撑,势必会使得新网络形态不断涌现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工作涉及生态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哲学等各学科,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方面,涉及面广且交错复杂,单凭人力和经验想做到管理最优化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依靠网络采集大数据,云计算提供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则把数据变成知识和智慧运用到实践中,智能化的转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开拓了管理的新思路,全新的智能生态管理模式势必会成为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刘陈,景兴红,董钢.浅谈物联网的技术特点及其广泛应用[J].科学咨询,2011(9):86.

[5]许子明,田杨锋.云计算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8(8):66-67.

猜你喜欢
智能管理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IODN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浅论智能管理数字校园建设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