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韫雪 李枫霖
摘 要: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音乐上的成就斐然。1998年,他在美注册了非营利性且有关艺术、文化与教育的组织项目取名——“丝绸之路”。随即又创办丝路合奏乐团,邀约聚集了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望通过跨音乐交流的方式为世间能多一分包容与理解出力。本文从其最负盛名的专辑《歌咏乡愁》来进行音乐与文化在发展中有关联系的解说。研究思路包括了马友友“丝路”活动的缘由猜想、“丝路”相关音乐专辑的分析以及提供给学者们、学生们等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启发与思考三个板块内容。
关键词:丝路;音乐文化;新路径;歌咏乡愁
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里,各民族、地域或国家若想在整个全球化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彼此往来沟通交流必不可少。2013年以来,我国开始提出并逐步构建起“一带一路”计划,就是希望能携手周边沿线各国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在跨民族跨语言跨地区交流中,除政治相互呼应、经济相互往来,文化艺术的相互沟通更是其一,其中音乐具有相互交流理解的先天优势。
秉承着“音乐无国界”“音乐让人类更好的包容理解”的思想,海外华人马友友发起的文化交流项目当属典范代表之一。让音乐在交流中不仅能实现理解沟通之用还能得到突破与发展,马友友的举措为世界上各界音乐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探索路径。在此,本文从马友友系列活动中代表性集大成专辑(《歌咏乡愁》)的具体曲目上来进行分析,以便阐述其可循可探究的音乐思想脉络。
一、马友友“丝路”活动的缘由猜想
马友友具有得天独厚的个人条件,多年经历发展让他自我沉淀,可哪怕是对于大提演奏级的马友友而言,一个人运作起“丝路”音乐项目也是困难的,于是他发起号召吸引有志者一起做这件事。
(一)内因
1.教育启蒙具有先天优势
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擅长作曲、指挥、演奏小提琴、钢琴等,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后留任,一度赴巴黎留学取得音乐教育学博士学位;母亲卢雅文在国立中央大学学习声乐后一路追随音乐赴巴黎留学深造,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长姐马友乘主修小提琴,自小便表现出不一般的天赋与才能。马友友出生在一个艺术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可以说马友友出生注定拥有优秀的基因、优渥的生活环境以及优质的教育启蒙,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2.年纪轻轻已具有深厚的专业造诣
马友友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音乐启蒙,父亲强有效的练习方法加上友友自身刻苦练习,不到一年时间友友就学会且能当众演奏三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此后父亲对他一直都是悉心栽培,先后跟随了不少优秀的老师学琴,如米歇尔·勒潘特、亚诺什·肖尔茨、帕卜多·卡萨尔斯①、伦纳德·罗斯②等,尤其是在罗斯教授那里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华盛顿特区《明星晚报》曾报道:“天才神童马友友,7岁的大提琴家,由11岁姐姐伴奏下,迷倒了阿莫里礼堂的全场观众……”《旧金山考察家报》音乐评论家阿瑟·布鲁姆菲尔德报道说:“……一个戴眼镜的12岁男孩登上舞台,大提琴拉得进入得好……”《紐约时报》艾伦·休斯报道:“马友友儿时被称为神童,虽然现在他长大了(目前16岁),但人们仍相信这个说法……其演奏水准之高足以使许多长者心生嫉妒。”用评论家曼尼·阿克斯的话来说:“假设钢琴家不断演奏100年没可能他仍然还没开始弹奏钢琴中的总谱。但大提琴家就不同,马友友那样的天才,可能25岁就已掌握所有的大提琴协奏曲。”
3.平衡自我矛盾并客服性格缺点
马友友的成长路并非是一帆风顺,在家接受权威父亲的严厉管教,但在校和专业老师那被鼓励发展个性,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与美国开放的环境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一度压迫得友友喘不过气来甚至连连逃课。这些成长路上的迷惑与矛盾,友友自己一直不断地在自我消化,罗斯教授的信任理解、父母的开明包容都让友友成功跨越了困难、平衡了自我。刚去罗斯教授那里时,马友友还是个极其腼腆斯文的少年,直到在老师推荐下参加了弦乐手夏令营“梅多芒特”后,他打破了自己性格并彻底释放出了天性。此后,他曾一度变得过于追求所谓自由而沾染不良嗜好,而且行为言语特别粗鄙,在老师给予的信赖与包容以及父母睿智的引导下,马友友找到真正的自己,有边界地去拥抱自由。
至此,多语言、多文化环境下成长的马友友,文化语言文化背景的冲突不再是他的软肋,反成了他的优势:让他更能理解他人、与他人更贴近亲切的交谈。友友邂逅爱妻吉尔·霍诺③,也正因有着多文化多语言背景的原因。
多语言、多文化的交流令马友友着迷,他还没做好当一名职业音乐家的决定,他想进入大学接受更多的发展可能。
4.接受浓厚的人文思想启发
在哈佛学习期间,马友友埋下了攻读了人类学专业想法的种子。期间,马友友在校园里得到了迅猛的综合发展,当然也没有落下音乐。他与朋友们组成了弦乐三重奏小组,甚至经常于学园内独奏而小有名气。一方面,广泛的各类课程让友友充实了自我并得到了对世界理性层面更多认知,另一方面,从小到大马友友对音乐表达就有感性的思考,理性与感性的双方合力作用下,马友友种下了让音乐能够表达、能够交流的想法,“不同音乐应该能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的想法,于是有关音乐“跨界”的念头至此生根发芽。他希望能把属于精神层次的东西,代表个人的中心,代表心灵的中心,表现出来。
5.积累充足的音乐制作等工作经验
毕业后的马友友开始接取音乐相关工作,除了演奏会外也会尝试录制专辑与唱片。不久,他开启了“一年一张”唱片的工作状态,他录制了大大小小的唱片,与各式各样的音乐文化背景的工作伙伴合作,就这样大约积累了有十年光景。他本是天赋型的演奏者,自幼时十年如一日的专业训练,又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饱受人文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他对待音乐事业追求如人饮水般的天然地勤奋耕耘,很快积累了又是十年。马友友本就对大提琴能表现的音乐十分熟稔,经年工作上的合作经验积累让他还具备了十分坚实的制作基础。
6.小结
马友友生于法国,长于美国,幼时接受的是中国思想教育,从小接受优质音乐教育,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综合发展,这些都使得马友友的人生发展具有极大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自然而然,走上“跨界”的道路是“冥冥之中”而决定的事。马友友的性格开放爽朗像极了美国人,而与人为善、谦逊友好的中国传统相处方式又使马友友的性格变得具有综合性,种种缘由都让马友友的“丝路”活动能开展的比一般人做的长远。
教育启蒙、扎实的演奏功底、包容性的个性特点、丰富的音乐制作经验的综合作用下,1998年各式条件齐备下,马友友的丝路项目应运而生。
(二)外因
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始终是有限且单薄的,但是一群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并且持之以恒就是丰富且巨大的。“丝路”音乐计划的核心——丝路乐团成立于1998年,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以“音乐能消弭歧见”理念,召集好友联络了各界有意向的音乐艺术家们成立了该乐团。创立乐团之初的宗旨是用音乐增进文化的融合和人类的交流、跨越多民族文化给传统音乐赋予新的意义。
这支合奏团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室内乐团”的风格束缚。丝路乐团自成立以来,定期推出新的作品,其编创的内容既保持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完整性,同时又建立起了与全球的联系。马友友的创新不仅仅是聚集了大量赫赫有名的音乐家们共同创作,更是在音乐中融汇了或古典、或民间、或欧美、或亚非拉等界限的划分。观众在聆听“丝路”系列音乐时,会不由自主的感叹:他们的创作让各具特色的声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共同表达同一个主题。
马友友在做“丝路”音乐系列活动时说过:“音乐是人性的表现,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见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芝加哥论坛报》曾评价说:“‘丝绸之路以一种奇特美妙的方式穿行于世界各地。我们不能忘记当代音乐家长期以来对于诠释多元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而‘丝绸之路对此不仅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实现。马友友提出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对音乐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④
从丝绸之路合奏团成立至今,这支名家云集的室内乐团已经与马友友合作推出了六张专辑,并表演了世界多部经典作品、创作出各种题材极具民族风格特点音乐。合奏团曾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各地演出,并一致大获好评。
二、马友友“丝路”活动的具体分析——以专辑《歌咏乡愁》为例
(一)选择意义
其一,在外界的肯定声音里《歌咏乡愁》专辑于2017年2月12日格莱美第59届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格莱美奖的权威与公正性,使它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形象力的音乐大奖之一,它能体现参与者的音乐水平。因此《歌咏乡愁》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其二,《歌咏乡愁》专辑是马友友与丝绸之路合奏团共同创作的最新作品,丝路计划自创立以来,它的理念在一首首作品的创作中展示得越来越全面,合作了更多不同民族、不同器乐的音乐家,该专辑可以说,是最为博采众长、承上启下的一次实践。
再者,《歌咏乡愁》专辑配合了相关音乐纪录片《异域弦歌:马友友与丝绸之路合奏团》而发行的音乐原声带。对于一般专辑的意义来说,更有影视歌三位一体的感官感受多样性,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作品的创作历程、了解作曲家们的性格和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故事,拉近听众与音乐家的距离。
最后,从资料查阅与新闻报道曝光角度说,有心者可较易查阅到此张专辑的内含信息。其中包含了大量中国元素,如民族器乐笛子、琵琶、笙等以及中国音乐家吴蛮、吴彤的倾情演绎,较能引起国内环境下音乐各界的反响与共鸣。以此有助读者更贴切的理解与接纳“丝路”乐团在其中的创作思想。
(二)具体分析
整张专辑共有音乐作品10首,其中多数曲目创作具有共性:都涵盖使用了多民族乐器的合作的亮点,创作中融入其他民族音调的特点。由此来赋予诞生作品另一番寓意。通过作品来完成音乐的跨界,是为了达到各不同背景音乐家能使用音乐合作交流的目的,更是能让不同语言背景的听众享受到来自各地彼岸的友好与问候。
例如作品《文森之歌》,在歌唱唱法上融入了多民族唱法特点,着重表达出一种生机蓬勃的力量。题名由丝绸之路合奏团中国琵琶演奏家吴蛮而起,创作灵感来自于吴蛮自己四岁的儿子文森,即来自儿童无边无穷尽的活力。这是一首为自己孩子而创作的乐曲。创作寓意即每当看到孩子旺盛的生命活力,就能想象春回大地般的那种机灵而出蓬勃生机。
在创作思路上,乐曲开头以乐器箫作为引子,先展示了遥远、静谧的画面,随后加入琵琶,运用轻快的弹奏,让声音由弱到强的变化,好似层出不穷的崭新生命经历漫长的酝酿。慢慢脚下这片土地从沉睡中苏醒了,渐渐的音乐元素纷至沓来,唱法逐渐变化丰富有如呼麦唱法、图瓦的喉音唱法、新疆的吟咏,乐器上增添了笙、沙锤等,好似不断诉说着生命的发展历程,从弱小到强壮而后一直鲜活下去。
又如作品《小小鸟》,这是一首具有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特点的作品,却能同中国传统乐器笙进行美妙的合作,组成了一个快乐环保的美国乡村音乐小派队。这次合作给予了古老的中国乐器笙,一个可尝试的新领域风格,增加了乐器更多可演奏可表现方面的活力。作品由莱美提名歌手莎拉·贾洛丝(Sarah Jarosz)倾情演唱,是美国早期呼吁环保的歌曲,也表达了对美国民歌之父皮特·西格尔(Pete Seeger)致敬。在旋律音调上改编自美国同名经典民谣,还编入了多地的特点乐器,如班卓琴、琵琶、笙和大提琴、小提琴等。其中伴奏声部之一的乐器——笙,由中国演奏家吴彤演奏。在创作时吴彤认为,笙作为一个吹和声的管乐器,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它听起来又像口琴又像手风琴,可以在美国乡村音乐的表现中具有高度的融合度和配合度。吴彤还表示,笙还没有被人充分认识,让笙具备在不同的世界音乐和风格当中找到适合它可以演奏的语言,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任务。
再如作品《归乡》,此为本张专辑的同题之作,作品涵盖中英双语,旋律取材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念故乡》。作品运用了旧曲填新词的手法,把本就富有歌唱性且朴实优美的旋律变得更加丰富,情深意浓,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中英双语的演唱给乐曲融入了柔软的情愫,显得温柔又略带忧伤。让每位聆听这首作品的听众,都能不经意间就引起共鸣,勾起对亲人、对故土、对待远方的思绪与怀念,使人热泪盈眶。马友友在网络上发布这首歌时写道:“希望能在焦虑的日子里给大家带来安慰。”这首曲子想要倾诉的不仅仅是思念,也是为灵魂找一份寄托,或是赞叹,或是悲伤,或是像马友友一样的淡定。
该专辑里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优秀作品,里如作品《婚礼》,谱写了叙利亚村里的婚礼场景,乐曲中演唱出了人们对待美好的祝福话语,也有不舍远离别的低沉吟唱;作品《日本新桥民谣》,这是一首极具特色的日本风格民谣,笙、尺八、大小提琴轮番上阵,演奏出日本文化隐忍的特点;还有作品《印度拉格亚曼小调》由西塔琴、布拉手鼓、卡曼贾、尺八等乐器和吟唱展现,幻化出唯美的印度风情;作品《南加利西亚民谣》,其中运用了加利西亚风笛乐曲是来自农场中工人庆祝丰收时演唱的歌谣;作品《奥尼尔骑兵进行曲》,其改编自维瓦尔第的古典音乐,是一首感染力极强的爱尔兰进行曲,乐曲中融入了中国的琵琶和竹笛……
从整体而言,通过专辑作品内容可知,中西方器乐的音乐语言进行共同表达并无不可跨越的隔阂,都可以在围绕表现主题时展示出自身的魅力从而表达自己的文化精神与内涵。这次合作,也让丝绸之路合奏团的成员之间有了很好的聆听与沟通,大家通过乐器能比语言更进一步理解與懂得彼此。而与此同时,通过专辑录音收获到音乐家合作心意的听众们,也可以聆听到不同民族风味间的合作与交流互动,如此有趣,如此感触人心。
三、马友友“丝路”活动的启发与思考
如果仅凭马友友一己之力,想要传播和发展跨界音乐的合作交流内容,以便达到各国界各地域各民族的人们能够无障沟通理解,可想而知将更为难上加难。
作为一位艺术家,马友友一方面在不断寻找最适宜的方法使音乐艺术与广大听众做最直接的沟通;另一方面是他自己对艺术的升华与创新的追求。在其看来,音乐具有极高的社会功能。友友曾满怀对巴赫的敬重,把六座建筑赋予了音乐风格。马友友说过:“艺术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于是,马友友根据《巴赫灵感》中的曲目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到建筑花园等的创造中去。马友友把在演奏音乐时所获得的灵感告诉大家,以启发他们的灵感,变成可以操作的事情。于是,就出现了六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创意。纪录片《陌生人的音乐》是马友友宣传“丝路”音乐时提出的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推广方式。影片描述了一群在寻找身份认同的美国异乡人,文化基因印刻在他们的血液里,无法割断,漂得再远,就像风筝的线拉的越紧。马友友的“丝路”乐团也遭受质疑,“大杂烩”的组合,是在削弱民族性吗?然而,当人们看到他们表演时的天然默契,就会知道,文化、音乐,是一种世界语言,无关政治、无关一切。
马友友还把自己对音乐的热情投身于社会音乐教育事业中。在“丝路”音乐会巡演期间,马友友会特地空出时间开展大师班、和一些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互动的项目。他还在“芝麻街”“Mr.Rogers Neighborhood”等电视节目中,带领观众进入小众音乐世界⑤,为观众们展示了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别样音乐空间,尽力为每位听众带来与以往不同的音乐盛宴。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推广的过程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丝路”的音乐主题。
马友友在推广“丝路”音乐的过程中,向人们展示了音乐的艺术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丝路”音乐的发展模式值得当代艺术家们的思考与学习。马友友在音乐上的才华与“丝路”乐团演奏的一首首配器巧妙又富有灵魂的旋律,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音乐创造可以是丰富多样、天马行空的,它的发展和魅力可以是无限的。于我国音乐发展而言,对于那些非主流、被忽视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它们不仅是我国独有的音乐文化,更是世界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在音乐新思潮的冲击下该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一席之地,新的宣传模式是赋予传统音乐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本文从马友友进行“丝路”活动的有关缘由开始阐述,随后选取代表作品专辑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了有关音乐发展与联系现实两方面的启发与思考。在研究中发现,马友友个人选择实践“丝路”主题活动与其成长经历中的背景、条件、机遇等息息相关;其多次格莱美获奖的结果都源自于多年不断的潜心尝试的积累;其在活动实践中通过集聚志同道合者的合力来完成更多的创造力而非采用独自单干的方式;有关对待音乐,可结合多元化的手段与方式呈现表达思想,即艺术的共同性。
集各民族文化、各音色乐器、各艺术表现手法、人生百态各种情怀于一体的“丝路”音乐,亦是为后人开辟了一条音乐发展的新思路,它在暗示着人们可多尝试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可多尝试多乐器的合作方式,共同为音乐学科的发展事业做出创造性贡献。
注释:
①帕卜多·卡萨尔斯:大提琴演奏家,发现并发扬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者。
②伦纳德·罗斯:大提琴演奏家,音乐艺术学校(现茱莉亚音乐学院)任教老师。
③吉尔·霍诺:小提琴手。
④明亮.解读马友友与丝绸之路乐团专辑《歌咏乡愁》[J].北方音乐,2018,38(13):84.
⑤《音乐时空》2014年第22期
参考文献:
[1][美]吉姆·怀廷.马友友传[M].徐依琲,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明亮.解读马友友与丝绸之路乐团专辑《歌咏乡愁》[J].北方音乐,2018,38(13):84.
[3]贾达群.关于我国艺术学学科学位体制及二级学科目录设置等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11(4):101-103.
[4]赵娴科.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方音乐,2016,36(14):175,177.
[5]邢维凯.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与音乐审美的多元化——对“中国音乐文化自性危机论”的再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