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鹏程
在很多老百姓的心目中,人大是代表人民监督政府的。这一认识虽不全面,但反映出监督在人大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既体现在制度设计上,人大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法定的民主的监督形式,也反映在职权运用上,监督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使用最为广泛、最为经常的一项基本职权。
7月23日,省人大常委会用一天时间专门召开全省人大监督工作会议,在总结回顾中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为什么监督;在交流学习中碰撞思想火花,弄清人大应该监督什么;在彼此借鉴中谋求共同进步,探讨如何做好做实监督,使人大监督工作能够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发展同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自1980年2月,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政府部门相关工作汇报开始,我省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为时而动、顺势而为,风雨兼程、披荆斩棘,走过了40 年的艰辛探索之路。工作评议、述职评议、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联组审议、满意度测评、预算联网监督……每一个新词的出现,都是监督工作迈出的新步伐、开启的新探索,人大监督以创新的姿态始终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彰显着人大制度的丰富内涵。
2006 年监督法的出台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其中人大监督的法定“七种形式”得以确认,监督的程序也有了明确规定,人大究竟该怎样监督在法律上有了“靠山”。从实践来看,监督法规范了人大的监督职能,解决了各地各级人大监督形式不相统一的问题。时代在发展,提升人大监督质效也永远在路上。在法定的形式基础上,各地在实践中开始有了新的拓展,比如第三方评估、联组审议、满意度测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双审”制、采取综合形式进行监督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完善评议制度。据悉,目前省人大正在准备制定出台工作评议暂行办法,评议制度时隔多年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事实上,在基层,工作评议、述职评议从来就未停止过,而且越来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基层的探索总会得到回应,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手段一定会在新形势的人大监督工作中发光发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等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监督体系,作为这一体系的一部分,人大监督应有怎样的定位和作为呢?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区别于内部监督,人大监督是依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加强人大监督就必须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参与力度。
站在什么立场就会说什么话,人大监督,“为民”是一种立场。我们都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怎么坚持?就是要为老百姓说话,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想做。养老体系该怎么建设?教育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脱贫攻坚目前完成得怎么样?水污染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每一项都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各级人大就是要紧盯这些关键问题,问一问、查一查、议一议、推一推,把老百姓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不回避、不塞责,让人民群众听得到回应。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大监督,“为民”是一项方法。深入人民群众中开展调研是人大监督方法的“标配”,就是要把基层的想法通过调研反映上来。调研越深入,反映的情况就会越具体、越全面。其中,各级人大代表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很好的业务理论水平,或直接参与到监督中,或反映意见建议,能把人民群众的想法表达出来,为人大监督提供重要的参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人大监督,“为民”是一份坚韧。监督是一项体现“力”与“美”有机结合的艺术,既要有力度,为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持续关注、常抓不懈一些问题;也要有方法,敢于多走几步,如今年6 月,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召开了执法检查审议意见及问题清单的反馈座谈会,把监督形成的问题一一“列清单”,各个部门现场认领、积极办理。创新的背后是人大监督为民求实效的坚定信念。
从大胆尝试到稳步推进再到创新提升,地方人大监督走过了不平凡的40 年。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此次会议又一次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必将鼓舞全省各级人大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监督思路、方式和手段,开辟出地方人大监督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