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山东 烟台 264003)
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党和国家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的好坏,关乎社会治理的成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越来越成为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趋势,结合近年来烟台市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进行分析,试图为社区治理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社会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共同生活,共同体才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1]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烟台市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决定着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成效,更关系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烟台市芝罘区通伸街道坚持“将党建工作做到党员群众身边、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理念,以党建引领,不断推进社区治理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社会治理的优势。通伸街道以“大党建引领新发展”为目标,按照“一马当先强责任,一往直前补短板,一以贯之促融合”的三个一工作思路,以楼宇、社区、社会组织、商会党建为抓手,提高党的组织在各领域的覆盖率。筑牢组织堡垒,改善党群服务条件,为党员群众提供舒心的办事及活动场所;引领全面发展,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让社区服务更亲民,更高效;提升党建魅力,服务党员群众、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区治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进党建工作质与量同步提升。
社区是政府联系群众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服务群众的窗口和前沿。我市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工作以来,聚集社区事务,积极推动便民利民要素向社区聚集,有力推动了社区治理工作。如福山区通过一体化报到、精准化融合、项目化服务、信息化提升、综合化考评等,下沉到社区一线,开展为民服务,助力社区治理。全区108个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2528名在职党员已全部到社区报到,通过“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单位接单”的菜单式处理机制,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服务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通过健全组团式服务机制,集中破解了许多“群众解决不了、网格员处置不了、社区管理不了”的棘手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社区的质量和效能。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社区创新服务方式,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的重要探索,在一些较大、人员构成较复杂的社区应用较为广泛,有效解决了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又看不见”问题,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如塔山社区探索健全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网格党员”四级网格管理体系,按照社区管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党支部,由各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每个网格党支部设立若干个党小组,由党员骨干担任小组长,负责管理网格内的党员和楼长,网格内的每个党员负责联系30—40户居民,形成“一人多职、全区覆盖”的社区网格队伍。他们及时收集并上报网格内的各种情况,居民小事全部在网格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则上报给社区党委,有效推动了社区的共建共享,实现了一网兜起社区大小事,提升了社区的治理水平。
烟台市公安局践行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于2019年4月10日出台了《烟台市公安局关于创建“现代警务共同体”指导意见(试行)》,将打造“现代警务共同体”作为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手段,构筑“党务+社务+警务”平台,实现信息数据深度共享和工作任务无缝衔接流转,探索出一条具有烟台特色的“现代警务共同体”建设新路子,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工作。如莱山区初家派出所依托警务共同体,及时化解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矛盾和纠纷,实现了社区重大信访事项“零发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警务共同体队伍,实现警民联勤联防、警居联治联管,筑牢了疫情防控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
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打破了过去社区社会治理仅靠基层政府力量的一元化社区治理模式,企业、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广泛参与社区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共建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社区尚未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治理体制,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各个共建主体的职能未能清晰界定,职责梳理方面也有待加强。不少社区仍然存在社区事务的治理由政府“一肩挑”的模式,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使社区居民无法与政府联系起来,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共建体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社区居民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是对社区的认同和关爱;但不少社区的居民参与情况并不理想,有的居民认为基层政府是社区治理的唯一主体,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比较低。调研中发现,退休后的老年人群是社区社会治理的主力军,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愿意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也愿意为社区奉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比较高,在社区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社区中的上班族受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不高,对社区的归属感也不够强,甚至有人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社区。因此,距离打造成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的“共同体”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社会治理新格局,最终目标就是让社区居民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社区社会治理的成果,构筑起社区邻里之间互信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以共享为目标,在社区空间凝结起生命共同体。社区中,社区居民的共享意识越强,越能实现好共建共治的成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社区居民的共享意识还比较薄弱,不少居民还只是把社区当作自己的生活场所,而没有当成一个幸福的家园。如有的社区仍存在脏乱差的环境问题,有的社区居民会因为停车位的问题、宠物的问题等发生争吵,甚至引发矛盾纠纷。因此,需培养居民的共享意识,实现社区居民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共享。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迫切要求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不断提升党的城市工作水平。”[2]社区党组织是打造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组织载体。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社区社会治理应加强党委对社区治理的领导,不断提高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发挥好社区治理的“主心骨”作用。一是社区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党建带群建,统筹各种社会治理资源,把社区党建与驻社区的单位党建、驻社区的企业党建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党建统揽起来,发挥党组织在组织动员、价值引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和社区治理能力。近年来,杭州市推行的“社区建党委、楼群片区设支部、门栋单元建小组”社区党建模式值得学习借鉴。二是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书记是社区工作的“领头雁”,提升社区治理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关键也在社区书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区书记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应将群众基础好、守初心,敢担当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党组织干部队伍中,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一心为民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充分发挥社区治理的“领头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将其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畅通晋升渠道,从工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提供保障,为社区书记安心开展社区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是优化职责权力体系,理清各个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界定划分好社区与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各自的权力和职责范围,实现各个社区治理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建设高质量的幸福家园。广泛吸引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在事关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方案等在实施之前都要征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和能量,使社区治理成果更多地惠及社区居民,让社区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减压阀”。比如近年来,芝罘区民政局在社区中广泛推行的“阳光17议”民情议事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形成了社区协商的新路径,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社区内的议事议案都由社区居民来决定。通过这种议事体系,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享受到社区治理的成果,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积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为居民提供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组织开展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居民需求的活动,对积极参加社区治理的居民及时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让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增强社区居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二是建立互惠互助的社区利益共享机制,搭建起社区互惠互助平台,打造社区的时间银行①,鼓励社区居民先奉献后享受。比如大海阳社区打造的“共享幸福银行”,以服务换物质和以服务换服务的工作做法,充分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在社区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互助氛围,实现了社区的互助共享。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社区网站、微信群、QQ群等,针对社区的公共事务公开信息,开展网上讨论,线上与线下结合,便捷高效汇集民意,联络感情。
社会认同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社区居民只有在社区认同基础上,才能自觉参与社区治理,承担责任,为社区积极奉献,实现社区从陌生人社区转变为熟人社区,促使社区居民回归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有效的社区治理。一是推进社区治理的精细化,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如芝罘区中台社区,从细微处入手,精准把脉社区居民的生活诉求,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每年为社区患病的低保户过生日,开展健康查体等,让低保户享受到了亲情和温暖,提升了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体,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推行全科式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精细化和专业化能力。三是搭建线上线下社区公共空间。线下定期举办文化娱乐活动,线上建立微信群、QQ群等,解决社区居民缺少时间的问题。线上线下两大空间相结合,为社区居民交流沟通创造了机会,促进了邻里互动,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连接,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充分激发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活力与动力,使社区成为具有“精、气、神”的居民生活共同体。
社区治理应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需要各个治理主体多方面、多角度,未雨绸缪,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注释:
①时间银行:20 世纪80 年代,埃德加·卡恩提出,指的是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形成志愿服务的双向互动。